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泵的製作方法
2023-06-08 17:54:46 2
專利名稱: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泵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油田採油領域中所用的抽油泵,尤其是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泵。
技術背景 在油田採油領域中,有杆柱塞泵抽油是世界石油工業傳統的舉升方式之一,也是 迄今為止佔主導地位的人工舉升方式。有杆泵抽油技術發展的第一階段是襯套式柱塞泵, 第二階段為整筒式柱塞泵,新階段為液壓自封柱塞泵。然而液壓自封柱塞泵彈性膠套和密 封環在油中溶脹,受溫度影響較大,在生產過程中容易出現載荷增大、卡泵等現象,嚴重製 約生產。同時液壓自封柱塞泵承受外力不均時,導緻密封環單側磨損,使柱塞和泵筒存在偏 磨,嚴重影響泵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液壓自封柱塞泵彈性膠套及密封環在油中溶脹和密封環單側磨損 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泵,該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泵即可消除 彈性膠套及密封環溶脹造成卡泵現象,又可解決密封環單側磨損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該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泵包括柱塞芯兩端分別連接的 接頭,柱塞芯外通過引導環連接有彈性膠套,彈性膠套對應的柱塞芯上軸向有環形凹槽,凹 槽外上下端間軸向至少連接有3個支撐筋;引導環外置有與泵筒相接觸的初始密封圈;接 頭外置有扶正器。
上述方案中的凹槽深度為0. 5-1毫米。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該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泵由於採用在柱塞芯外軸 向開環形凹槽結構,因而有效的解決了彈性膠套和密封環高溫下在油中溶脹推動密封環緊 壓泵筒而導致載荷增大,甚至卡泵的問題。同時因在凹槽外上下端間軸向連接有支撐筋,這 樣有效的解決了初始安裝及密封環定位問題。再因採用在引導環外設置有與泵筒相接觸的 初始密封圈,由此解決了泵初封問題,即使泵在沒有液壓的作用下,也可正常抽汲工作,同 時初始密封圈還可以起到防砂、排除雜質作用。最後因採用在接頭外增加扶正器,從而解決 密封環由於受力不均引起的單側磨損,造成柱塞與泵筒之間的偏磨,從而導致易漏失,泵使 用壽命減少的問題。綜上所述,該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泵即可消除彈性膠套及密封環溶脹 造成卡泵現象,又可解決密封環單側磨損的問題。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柱塞芯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柱塞芯,2-接頭,3-引導環,4-彈性膠套,5-凹槽,6-支撐筋,7_初始密封 圈,8-扶正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由附圖所示,該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泵包括柱塞芯1兩端分別連接的接頭2,柱塞 芯1外通過上下端引導環3連接有彈性膠套4,彈性膠套4外套置有密封環,彈性膠套4對 應的柱塞芯1中部軸向有環形凹槽5,凹槽5深度為0. 8毫米,凹槽5長度約等於彈性膠套 4長度三分之二,凹槽5外上下端間軸向至少連接有3個支撐筋6,由於採用在柱塞芯1外 軸向開環形凹槽5結構,也就是在柱塞芯1與彈性膠套4間留有一定間隙,因柱塞芯1與彈 性膠套4間留有一定間隙,使摩擦載荷不會過大,因而有效的解決了彈性膠套4和密封環高 溫下在油中溶脹推動密封環緊壓泵筒而導致載荷增大,甚至卡泵的問題。同時因在凹槽5 外上下端間軸向連接有支撐筋6,這樣有效的解決了初始安裝及密封環定位問題。引導環3 外環形的凹槽內填充有與泵筒相接觸的初始密封圈7,因採用在引導環3外設置有與泵筒 相接觸的初始密封圈7,由此解決了泵初封問題,即使泵在沒有液壓的作用下,也可正常抽 汲工作,同時初始密封圈7還可以起到防砂、排除雜質作用。接頭2外置有扶正器8,因採用 在接頭2外增加扶正器8,從而解決密封環由於受力不均引起的單側磨損,造成柱塞與泵筒 之間的偏磨,從而導致易漏失,泵使用壽命減少的問題。綜上所述,該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 泵即可消除彈性膠套及密封環溶脹造成卡泵現象,又可解決密封環單側磨損的問題。
權利要求一種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泵,包括柱塞芯(1)兩端分別連接的接頭(2),柱塞芯(1)外通過引導環(3)連接有彈性膠套(4),其特徵在於彈性膠套(4)對應的柱塞芯(1)上軸向有環形凹槽(5),凹槽(5)外上下端間軸向至少連接有3個支撐筋(6);引導環(3)外置有與泵筒相接觸的初始密封圈(7);接頭(2)外置有扶正器(8)。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泵,其特徵在於凹槽(5)深度為0. 5-1 毫米。
專利摘要一種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泵。主要解決現有液壓自封柱塞泵彈性膠套及密封環在油中溶脹和密封環單側磨損的問題。其特徵在於彈性膠套(4)對應的柱塞芯(1)上軸向有環形凹槽(5),凹槽(5)外上下端間軸向至少連接有3個支撐筋(6);引導環(3)外置有與泵筒相接觸的初始密封圈(7);接頭(2)外置有扶正器(8)。該多支撐液壓自封柱塞泵既可消除彈性膠套及密封環溶脹造成卡泵現象,又可解決密封環單側磨損的問題。
文檔編號F04B47/02GK201461345SQ20092010060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7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7日
發明者李俊亮, 李娟 , 李曉東, 王學來, 郝成志, 韓修廷 申請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