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型電暖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08 21:38:01 3
專利名稱:改進型電暖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取暖設備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加熱效果好的改進型電暖器。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電暖器乃人們在冬天用於取暖的一種家用電器產品,目前電暖器已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在冬天為追求舒適生活所必備之電器產品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電暖器已從各種形式之普通電暖器進化為對流式電暖器,對流式電暖器的工作原理主要系利用風扇將外界的冷空氣抽入箱體內,然後利用箱體內之發熱元件將空氣加熱, 最後將加熱後的熱風送出以實現取暖。然而,上述現有之電暖器產品雖可實現對流加熱取暖之基本功能,但是在實際使用時卻發現其自身結構和使用性能上仍存在有諸多不足,未能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工作效能。其不足之處尤其體現在一、現有技術中的電暖器,其箱體內的各氣室布局不合理,使得氣流的加熱速度慢、工作效率低,加熱效果差,不能充分利用熱源對氣流進行加熱。二、由於箱體的內部各氣室的布局不合理,使得電暖器的體積較為龐大,佔據較大的空間,不便於存放和擺設。三、電暖器運行時,發出較大的噪音等方面,同樣給人們的使用帶來不便和困擾。
實用新型內容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改進型電暖器,具有結構緊湊、布局合理、加熱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加熱效果好之特點。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改進型電暖器,其具有噪音低之特點。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之技術方案一種改進型電暖器包括有殼體及設置於殼體中的預加熱室、發熱元件和風扇;該預加熱室中設置有內加熱室,該內加熱室的外壁面與預加熱室的內壁面之間保持有間距; 預加熱室的進風口設置於預加熱室的一側面上,該內加熱室的進風口靠近並朝向該側面, 且內加熱室的進風口與預加熱室的進風口上下錯位;該內加熱室的出風口連通外界;該發熱元件設置於內加熱室中;該風扇安裝於預加熱室的進風口處。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內加熱室懸於預加熱室中。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預加熱室中懸設有一橫向隔板,該橫向隔板將預加熱室分隔成一級預加熱室和二級預加熱室,橫向隔板上設置有連通一級預加熱室和二級預加熱室之間的連通口 ;前述預加熱室的進風口連通一級預加熱室,該內加熱室位於二級預加熱室中。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一級預加熱室位於橫向隔板的下方,該二級預加熱室位於橫向隔板的上方,該預加熱室的進風口與內加熱室的出風口形成對角。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一級預加熱室位於橫向隔板的上方,該二級預加熱室位於橫向隔板的下方,該預加熱室的進風口與內加熱室的出風口形成對角。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連通口遠離內加熱室的進風口。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殼體內進一步設置有進風室,該進風室連通預加熱室,進風室之進風口連通外界;該風扇位於進風室中。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進風室之進風口設置於殼體的後側面上,該內加熱室的出風口設置於殼體的前側面上,該進風室之進風口的氣流方向與內加熱室之出風口的氣流方向相同。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進風室的進風口處設置有活性碳過濾網。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發熱元件為可產生遠紅外線的石英管。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一、通過將內加熱室設置在預加熱室中,利用該內加熱室的進風口靠近並朝向預加熱室之進風口的側面,且該兩進風口上下錯位,使得氣流的行程更長,利用內加熱室的各壁面可對應氣流進行充分的預加熱,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更緊湊,布局更合理,有利於充分利用熱源,加快氣流的加熱速度,工作效率更高,加熱效果更好。二、通過對預加熱室和內加熱室的合理布置,使得電暖器的體積減小,有效節省存放空間,便於電暖器的存放和擺設,提高了人們使用電暖器的便利性。三、通過利用橫向隔板對預加熱室分隔成一級預加熱室和二級預加熱室,並利用該一級預加熱室對氣流進行緩衝處理,能有效降低氣流產生的噪音,設計上更具人性化。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徵和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0025]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第--實施例的組裝立體示圖;[0026]圖2是圖1的另一角度視圖;[0027]圖3是本實用新型之第--實施例的分解圖;[0028]圖4是本實用新型之第--實施例的局部組裝圖;[0029]圖5是本實用新型之第--實施例的截面圖;[0030]圖6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二二實施例的局部組裝圖。[0031]附圖標識說明[0032]10、殼體11、預加熱室[0033]111、一級預加熱室112、二級預加熱室[0034]12、進風室13、內加熱室[0035]14、橫向隔板101、預加熱室進風口[0036]102、內加熱室進風口103、內加熱室出風口[0037]104、進風室進風口105、連通口[0038]20、發熱元件30、風扇[0039]40、控制面板50、腳輪[0040]60、活性碳過濾網。[0041]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5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包括有殼體10、發熱元件20、風扇30、控制面板40和腳輪50。其中,該殼體10中設置有預加熱室11和進風室12,該預加熱室11之進風口 101 連通於預加熱室11和進風室12之間。該預加熱室11中設置有內加熱室13,該內加熱室 13的外壁面與預加熱室12的內壁面之間保持有間距,以使得氣流能夠繞經內加熱室13的外壁面而進行預加熱。前述預加熱室11之進風口 101設置於預加熱室11的一側面上,該內加熱室13的進風口 102靠近並朝向該側面而開設,且內加熱室13的進風口 102與預加熱室11的進風口 101上下錯位,該內加熱室13的出風口 103設置於殼體10的前側面,內加熱室13的出風口 103連通外界。前述進風室12設置有進風口 104,該進風口 104連通外界,該進風室12的進風口 104位於殼體10的後側面上,該進風室12之進風口 104的氣流方向與內加熱室13之出風口 103的氣流方向相同。以及,該預加熱室11中懸設有一橫向隔板14,該橫向隔板14將預加熱室11分隔成一級預加熱室111和二級預加熱室112,該一級預加熱室111位於隔板14的下方,該二級預加熱室112位於隔板14的上方,且橫向隔板14上設置有連通一級預加熱室111和二級預加熱室112之間的連通口 105,該連通口 105可以設置於遠離內加熱室13的進風口 103 處,以使得氣流能夠經過內加熱室13各壁面的充分預加熱。前述預加熱室11的進風口 101 連通一級預加熱室111,該預加熱室11的進風口 101與內加熱室13的出風口 103形成對角,以使氣流行程更長,氣流的加熱效果更佳。該內加熱室13位於二級預加熱室112中,且內加熱室13的底部固裝於橫向隔板14上,從而使得內加熱室13懸於預加熱室11中。該發熱元件20設置於內加熱室13中,用於對氣流進行加熱,本實施例中發熱元件 20採用的是緊密分布的多個可產生遠紅外線的石英管,具有發熱速度快、使用壽命長的特點,並且其產生的遠紅外線還可經由內加熱室13的出風口 103射出,提供遠處取暖功能。該風扇30安裝於進風室12中,風扇30的出風口正對預加熱室11的進風口 101。 利用該風扇30的運轉以形成連續氣流,並使氣流經由進風室12後再抽入一級預加熱室111 中,由該一級預加熱室111對氣流進行緩和處理,使氣流順暢,便於後續的加熱均勻,且該一級預加熱室111可有效降低氣流噪音。該控制面板40用於控制發熱元件20和風扇30的工作,控制面板40固裝於殼體 10的前側面,且位於內加熱室13之熱風出口 103的下方,使得控制面板40遠離內加熱室 13,從而可有效保護控制面板40正常工作。該腳輪50固裝於殼體10的底面上,腳輪50用於使電暖器的移動方便,設計上具備了人性化。以及,最好於該進風室12的進風口 104處設置有活性碳過濾網60,該活性碳過濾網60用於將進入進風室12的空氣進行過濾淨化處理,以有效避免灰塵、水分等進入電暖器中,有利於延長電暖器的使用壽命。詳述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圖4所示,首先通過控制面板啟動發熱元件20及風扇30,此時,空氣從進風室進風口 104進入到進風室12中,接著,利用設置於預加熱室進風口 101之風扇30使空氣形成連續氣流而進入到預加熱室11之一級預加熱室111中,由於內加熱室13設置於橫向隔板14上,利用內加熱室13的底面可對氣流進行一次預加熱。接著,氣流上升通過連通口 105 進入到二級預加熱室112,氣流繞過內加熱室13的各壁面,利用該內加熱室13各壁面的熱量,可對氣流進行二次預加熱,此時,該氣流經過了充分的預加熱。接著,氣流通過內加熱室 13之進風口 102而進入到內加熱室13中,氣流繼續向上移動,並於內加熱室13經過了發熱元件20的充分加熱後,形成了熱風,熱風最終從內加熱室13之出風口 103輸出。如此,不斷循環,最終以將室內或電暖器周圍的空氣加熱,達到取暖的目的。接著,請參照圖6所示,其顯示了本實用新型之第二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本實施例的具體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的一級預加熱室111設置於橫向隔板14的上方,而該二級預加熱室112則設置於橫向隔板14的下方,該預加熱室11之進風口 101同樣連同一級預加熱室111,該內加熱室13同樣設置於二級預加熱室112中。以及,該內加熱室13的出風口 103位於殼體10之前側面的下端,該控制面板40位於殼體10之前側面的上端。本實施的工作原理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氣流的行走路線不同。如圖6所示,利用風扇30將空氣形成連續氣流並進入到預加熱室11的一級預加熱室111中,然後,氣流向下通過連通口 105而進入到二級預加熱室112中,該氣流於一級預加熱室111和二級預加熱室112中同樣得到了充分的預加熱。接著,氣流通過內加熱室13的進風口 102而進入到內加熱室13中,氣流於內加熱室13中繼續向下移動, 並於內加熱室13中得到了充分的加熱而形成熱風,該熱風最終從內加熱室13的出風口 103 輸出。本實用新型的設計重點在於一、通過將內加熱室設置在預加熱室中,利用該內加熱室的進風口靠近並朝向預加熱室之進風口的側面,且該兩進風口上下錯位,使得氣流的行程更長,利用內加熱室的各壁面可對應氣流進行充分的預加熱,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更緊湊,布局更合理,有利於充分利用熱源,加快氣流的加熱速度,工作效率更高,加熱效果更好。二、通過對預加熱室和內加熱室的合理布置,使得電暖器的體積減小,有效節省存放空間,便於電暖器的存放和擺設,提高了人們使用電暖器的便利性。三、通過利用橫向隔板對預加熱室分隔成一級預加熱室和二級預加熱室,並利用該一級預加熱室對氣流進行緩衝處理,能有效降低氣流產生的噪音,設計上更具人性化。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範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改進型電暖器,其特徵在於包括有殼體及設置於殼體中的預加熱室、發熱元件和風扇;該預加熱室中設置有內加熱室,該內加熱室的外壁面與預加熱室的內壁面之間保持有間距;預加熱室的進風口設置於預加熱室的一側面上,該內加熱室的進風口靠近並朝向該側面,且內加熱室的進風口與預加熱室的進風口上下錯位;該內加熱室的出風口連通外界;該發熱元件設置於內加熱室中;該風扇安裝於預加熱室的進風口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型電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內加熱室懸於預加熱室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型電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預加熱室中懸設有一橫向隔板,該橫向隔板將預加熱室分隔成一級預加熱室和二級預加熱室,橫向隔板上設置有連通一級預加熱室和二級預加熱室之間的連通口 ;前述預加熱室的進風口連通一級預加熱室,該內加熱室位於二級預加熱室中。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進型電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一級預加熱室位於橫向隔板的下方,該二級預加熱室位於橫向隔板的上方,該預加熱室的進風口與內加熱室的出風口形成對角。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進型電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一級預加熱室位於橫向隔板的上方,該二級預加熱室位於橫向隔板的下方,該預加熱室的進風口與內加熱室的出風口形成對角。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進型電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連通口遠離內加熱室的進風口。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型電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內進一步設置有進風室,該進風室連通預加熱室,進風室之進風口連通外界;該風扇位於進風室中。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改進型電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進風室之進風口設置於殼體的後側面上,該內加熱室的出風口設置於殼體的前側面上,該進風室之進風口的氣流方向與內加熱室之出風口的氣流方向相同。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型電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進風室的進風口處設置有活性碳過濾網。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型電暖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發熱元件為可產生遠紅外線的石英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改進型電暖器,包括有殼體及設於殼體中的預加熱室、發熱元件和風扇;該預加熱室中設有內加熱室,該內加熱室的外壁面與預加熱室的內壁面之間保持有間距;預加熱室的進風口設於預加熱室的一側面上,該內加熱室的進風口靠近並朝向該側面,且內加熱室的進風口與預加熱室的進風口上下錯位;該內加熱室的出風口連通外界;該發熱元件設於內加熱室中;該風扇安裝於預加熱室的進風口處;藉此,利用該內加熱室的進風口靠近並朝向預加熱室之進風口的側面,且該兩進風口上下錯位,使得氣流的行程更長,利用內加熱室的各壁面可對應氣流進行充分的預加熱,結構緊湊,布局合理,有利於加快氣流的加熱速度,工作效率高,加熱效果好。
文檔編號F24D19/00GK201973788SQ201120061648
公開日2011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0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10日
發明者朱建平, 陳建國 申請人:東莞市新格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