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復工以後的第一部電影(影院復工後你最想看的電影)
2023-06-01 21:21:44 2
影院復工以後的第一部電影?電影院2020因為一場疫情,很多人上一次走進電影院,在情侶親熱聲、爆米花的香味和遲到進場觀眾的身影中觀看電影,已經是快半年前的事情了,四捨五入有一個世紀那麼長久,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影院復工以後的第一部電影?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影院復工以後的第一部電影
電影院
2020因為一場疫情,很多人上一次走進電影院,在情侶親熱聲、爆米花的香味和遲到進場觀眾的身影中觀看電影,已經是快半年前的事情了,四捨五入有一個世紀那麼長久。
期待~~ 想念大屏幕~~
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去電影院了,什麼時候電影院能開呀?
我好想看電影!
可有人也許會說,為什麼一定非得要去電影院裡去看呢?在家裡看、在電腦、手機、IPAD上看不也是可以的麼?
確實,Good,這是一個好問題。
一方面在電腦、手機、IPAD上看電影意味著異時觀影與媒介融合,我們可以隨意地對一段順時序的影像進行開啟、停止、快進、跳躍、鬼畜、重播,獲得對影像的意義及其所構建的權力關係打碎重組的自由,通過這種自由,我們得以越過看似無趣的風景,向欲望的世界加速前進,從而失去了詩意。
而另一方面,在電影院的空間裡,大銀幕上的影像就是被攝物發出的光,通過大廳、座椅、黑暗、氣味、晦暗中的其他身體、入口和出口,最終觸及坐在原地的我們。
可以說,電影院完滿了一部電影的靈魂。
電影院
那個空間或許是寬敞舒適的,有絲絨軟墊的座椅和最先進的播放設備,或許是陳年破敗的,布椅夾縫中殘留著別人留下的食物氣味,或許是狹小黑暗的,充斥著鄰座觀眾焦躁的低吟。
因為電影是一個不斷變幻的夢,包羅人間萬物,我們在不同的電影院空間中做著同樣美麗的夢,品嘗我們的悲歡與離合,寄託我們的孟浪和熱忱。
所以,從看電影、觀電影這麼一件事情本身的發生而言,
比方說你無論和家人、和情人、和男女朋友或摯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看的不僅僅是電影本身,或許還隱含、包含著其它的情感在裡面。
這也正是為什麼 近期據「毒舌影迷」調查報告顯示,90.7%的影迷對電影院的重新開業很是期待。影迷們高呼,電影院什麼時候開門的原因之所在?
85.6%的影迷表示電影院停業對其生活造成了影響,電影院全面開放之際,預計將迎來報復性消費。
疫情過後我最想和全家人一起去電影院看一場我最想看的電影《唐人街探案3》。
《唐人街探案》、《紅海行動》、好萊塢的《阿凡達》、漫威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等,你最想刷哪一部呢?
但是有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
疫情停擺的中國電影業,最主要的不是影院何時開門,是開門了放啥電影呢?
製作業停了這麼長時間,如今也就1/5開工率,大部分從業者困苦煎熬中,寅吃卯糧不是長久之計,今年不開工,明年,後年影院放啥?總不能是拿之前的那些陳年芝麻的老、舊影片(片子)放了又放?
雖然在5月8日,國務院出臺規定,電影院等娛樂場所可以有序開放,這一段時間,全國影城都在忙著做復工籌備,據介紹,影城的復工籌備通常都是從最基礎的環境衛生消毒殺菌、放映設備維護保養到最終的人員培訓。
電影院
隨後,國家又相繼出臺了稅收及電影專項資金的相關減免政策,這對在困難運行當中的電影企業,無論是上遊的製片業還是下遊的放映業,給予非常好的發展推動作用。
但是,說實話,咱這境地光只是開會了,已開了不下幾十個會議,開會真不好使,下發文件,空喊口號都不好使,拿出真金白銀救製作,救內容生產才是正道,才是王道。
影院的困境是明擺著的,太不容易了。目前近8萬塊銀幕,去年2019年,一整年度創造六百多億票房,這並不算成功,平均上座率約14%,證明銀幕過剩。內容生產還是主要問題,內容製作跟不上觀眾需求。
這也是為啥前一段時間,又有業內人士提出了針對「流量明星高片酬」的熱議、非議的原因之一。
最近,毒舌編劇汪海林自製視頻欄目《汪叔有毒》上線了!汪海林分享了他對「流量明星模式」的看法,當然其中又免不了對於「流量明星」的一陣炮轟。
其實王海林吐槽流量明星,再到說中國影視產業的一些看法。還是非常有道理的,裡面充斥著他業內人士的專業知識。
汪海林真正反對的不是某個特定的流量明星,而是這個群體文化所帶來的娛樂生態失衡。在他看來,某些激進的飯圈文化,和運營團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後疫情時代如能整合院線,集中優質放映,開創分線發行,也許對未來是件好事。
祝願中國電影在「後疫情時代」以健康、多元化的姿態早日復甦崛起;
期待更多直指內心的優秀作品、優質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