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節能電散熱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10:17:57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散熱器,尤其涉及一種節能電散熱器。
背景技術:
中國專利申請號:201520084110.0,公開了一種電散熱器,包括上固定管、下固定管和若干單熱源體,所述若干單熱源體的頂端與上固定管相連,所述若干單熱源體的底端與下固定管相連,單熱源體包括鋁合金散熱翅片和加熱裝置,所述的加熱裝置設置在散熱翅片內。
中國專利申請號:201120349962.X,公開了一種水暖散熱器,屬於水暖散熱器的結構。本實用新型包括具有進水口和出水口的熱水管,熱水管外周主要由水暖套管,前連接翼片連接的前面板,後連接翼片連接的後面板,前、後連接翼片外側對應側翼片構成的散熱型材,而熱水管是1支多次迂迴彎制的管子。
上述發明創造結構複雜,散熱效果不佳,消耗能源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散熱效果好且低能耗的節能電散熱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節能電散熱器,包括由多個鋁散熱片相互焊接組成的主體,頂部連接管及底部連接管,主體左側及右側分別設有側板,鋁散熱片中部分別對應設有通管,所述頂部連接管底面及底部連接管頂面對應開設有多個通孔,頂部連接管底面開設的通孔分別與通管頂部焊接,底部連接管頂面開設的通孔分別與通管底部焊接,底部連連接管內設有發熱管及液體介質,發熱管一側連接有電源線,發熱管內部設有電阻絲,側板上設有限溫保護器。
進一步的,兩側側板外分別設有側蓋,兩側側蓋頂部分別設有拉手,兩側側蓋底部分別設有支撐腳。
進一步的,側板上還設有傾倒開關。
進一步的,頂部連接管上方設有上蓋,底部連接管下方設有下蓋。
進一步的,上蓋及下蓋上設有若干散熱孔。
進一步的,發熱管功率為300W至800W。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是:通過將頂部連接管及底部連接管分別與通管焊接後,利用抽真空裝置從底部連接管螺孔內將內部空氣抽出後並密封,螺接於底部連接管一側內的發熱管接通電源,發熱管內部的電阻絲開始發熱,產生的熱能使液體介質生成熱蒸汽,熱蒸汽循環於頂部連接管和底部連接管及各個通管內,並通過鋁散熱片和上蓋及下蓋的散熱通孔將熱能傳出,發熱管最低功率僅300W,設於側板上的限溫保護器能在底部連接管內溫度達到150°後自動將其斷電,設於側板上的傾倒開關也能在本實用新型傾斜45°後自動將其斷電,其節能環保,使用安全,且能耗低,值得廣泛推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節能電散熱器的爆炸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節能電散熱器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節能電散熱器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就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節能電散熱器,包括多個鋁散熱片111相互焊接組成的主體1,頂部連接管2及底部連接管4,主體1左側設有左側板11,主體1右側設有右側板12,鋁散熱片12中部對應設有通管3,頂部 連接管2底面及底部連接管4頂面對應開設有有多個通孔200,頂部連接管2底面開設的通孔200分別對應焊接於通管3頂部,底部連接管4底面開設的通孔200分別對應焊接於通管3底部,底部連接管4左側設有第一螺孔31,底部連接管4右側設有第二螺孔32,底部連接管4內部設有液體介質(圖中未示出),底部連接管4右側通過第二螺孔32螺接有一發熱管5,發熱管5一側連接有電源線51,發熱管5內部設有電阻絲(圖中未示出),右側側板12上設有限溫保護器6。
進一步的,左側側板11及右側側板12外側分別設有側蓋7,兩側側蓋7頂部分別設有拉手71,兩側側蓋7底部分別設有支撐腳72。
進一步的,右側側板12上還設有傾倒開關8。
進一步的,頂部連接管2上方卡接有上蓋21,底部連接管4下方卡接有下蓋33。
進一步的,上蓋21及下蓋33上對應開設有若干散熱孔9。
進一步的,發熱管5功率為300W至800W。
進一步的,側蓋7上設有開關101,及電連接口102,開關101可控制發熱管5運行功率,其中第一檔為300W,第二檔為500W,第二檔及第二檔同時開啟時,功率為800W。
進一步的,限溫保護器6能在底部連接管5內溫度達到150°後自動將本實用新型斷電,傾倒開關8也能在本實用新型傾斜45°後自動將其斷電。
更進一步的,通過將頂部連接管2及底部連接管4分別與通管3焊接後,利用抽真空裝置從底部連接管4第二螺孔31內將內部空氣抽出後並通過螺釘100密封,螺接於底部連接管4另一側內的發熱管5接通電源,發熱管5內部的電阻絲開始發熱,產生的熱能使液體介質生成熱蒸汽,熱蒸汽循環於頂部連接 管2和底部連接管4及各個通管3內,並通過鋁散熱片111和上蓋21及下蓋33的散熱通孔9將熱能傳出,發熱管5最低功率僅300W,其節能環保,使用安全,且能耗低,值得廣泛推廣。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較佳實施例。應當指出,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能做出若干的變型和改進,也應視為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