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住宅信報遞到箱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11:12:11
專利名稱:高層住宅信報遞到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郵政設施。
高層住宅是現代城市建設的特徵,雖然它具備了優越的住宅條件,然而卻給傳統的信報投遞帶來許多不便。這種文化信息領域中郵政設施的完善已刻不容緩。現在的信報投遞大致存在以下問題。
一、高層住宅由於登高費力費時,又常遇住宅無人,使投遞員為尋找遞到途經而難堪,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通常,人們是把信報寄到收件人的工作單位,有時遞交到住宅特定的信報集中點,也有時委託鄰居代收,他人代遞,由於不能直接遞到收件人手中而增加了信報的丟失率和延時率。
三、有個別單位宿舍,為解決這些問題自發的在一樓過道貼牆處掛置了平面式信報箱,但常因其佔具面積大,取件不便,妨礙交通,與其它設施爭佔空間而不能很好使用。
四、由於以上顧慮,失去了相當數量的書報訂戶,使文化生活訂閱普及受到嚴重影響。
為解決上述問題,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佔地面積小,使用方便的高層住宅信報遞到箱。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如下措施來達到一種高層住宅信報遞到箱是由隔層板1、門鎖2、郵件投入口3、單體信報筒4、軸承5、軸承蓋6、管套7、固定支架8、通軸9、螺母10和管柱11所組成,管柱11的上、下端分別裝有隔層板1,上、下隔層板分別和軸承5連接,固定支架8和軸承蓋6連接,軸承5上套有軸承蓋6,單體信報筒位於上、下隔層板之間,單體信報筒上開有郵件投入口3並安裝有門鎖2,通軸9安裝於上、下隔層板之間,通過螺母10固定外套管套7,管套7和可旋轉的單體信報筒連接。位於上、下隔層板之間的單體信報筒可製成兩層以上,單體信報筒4每層可安裝3個以上。固定支架有兩種形式,一種直接固定在牆上,一種為立地式支架,在軸承蓋6可加一個燈和燈罩。
本實用新型下面將結合實施例作進一步詳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
圖1中沿A-A的俯視圖。
圖3是
圖1中沿B-B剖面線的剖視圖。
圖4是
圖1中C的放大圖。
管柱11為φ80mm的鋼管,它是高層住宅信報遞到箱的中軸,箱體以管柱11為中軸可以認意旋轉,管柱11的上、下端分別安裝有隔層板1,隔層板為0.75毫米的鋼板,形狀為六面形,它是單體信報筒的支撐物,也是隔離層,上、下隔離層1通過螺栓、螺母分別和軸承5連接,固定支架8通過螺栓、螺母和軸承蓋6連接,軸承5上套有軸承蓋6,起封閉和定位作用,單體信報箱4裝在上、下隔層板1之間,每個單體信報箱上都開有一個郵件投入口3,並安裝有門鎖2,通軸9安裝在上、下隔層板1之間,通過螺母10固定,外套有管套7,管套7和可旋轉的單體報筒連接,取信報時,打開鎖,單體信報筒旋轉一定角度即可取走信報,如圖2所示。信報筒製成三層,每層有6個單體信報筒,安裝時只要把固定支架固定在認為合適的牆上即可。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一、方便投遞員,只要按門牌號將郵件投入箱中即可離去,大大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方便收件人。收件人可在任何時候開鎖取件、放心不怕丟失。
三、住戶不存在後顧之憂,因而會大大地促進訂閱普及率,對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文化領域中的文明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四、因為它具有美觀別致的造形,有藝術裝飾和經濟實用的雙重效果,且造價低廉,可做為郵電系統中的標準化配套設施,極有推廣價值和開發前景。
權利要求1.一種包括有信報筒、郵件投放口、門鎖、軸承、螺母的高層住宅信報遞到箱,其特徵是由隔層板1、門鎖2、郵件投入口3、單體信報筒4、軸承5、軸承蓋6、管套7、固定支架8、通軸9、螺母10和管柱11所組成,管柱11的上、下端分別裝有隔層板1,上、下隔層板1分別和軸承5連接,固定支架8又和軸承蓋6連接,軸承5上安裝有軸承蓋6,單體信報筒位於上、下隔層板1之間,單體信報筒上開有郵件投入口3並安裝有門鎖2,通軸9安裝於上、下隔層板1之間,外套管套7,管套7和可旋轉的單體信報筒連接。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層住宅信報遞到箱,其特徵是位於上、下隔層板1之間的單體信報筒可製成兩層以上,單體信報筒4每層可安裝3個以上。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層住宅信報遞到箱,其特徵是固定支架可為立式的支架或牆式支架,在軸承蓋6上可加一個燈和燈罩。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於郵政設施。
它的結構是在管柱11的上、下端裝有隔層板1,隔層板分別和軸承5聯為一體,和固定支架8間可旋轉,隔層板之間安裝有單體信報筒4,其上有郵件投入口3和門鎖2,單體信報筒是以通軸9為旋轉軸,一般可設計成三層,每層有6個單體信報筒。可通過固定支架固定在牆上,或製成立式的固定在地面。這樣方便於投遞員,也方便於收件人,安全、放心並有裝飾效果,可做為郵電系統的標準化配套設施,極有推廣價值。
文檔編號A47G29/12GK2194138SQ94203159
公開日1995年4月12日 申請日期1994年2月1日 優先權日1994年2月1日
發明者張建南 申請人:張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