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審實用的審計技巧(內審乾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在審計過程中的運用)
2023-06-01 13:49:12 3
ID:內審師修行與實戰
專業知識總是枯燥的,為了可讀、好理解,我儘量用簡單、形象的用語,所以,對於遣詞造句的不精確之處,諸君不必較真兒哈!
一、什麼叫定性分析,什麼叫定量分析?
網上一查,有很正式的定義,這裡就不多摳定義了。
簡單理解下:
1.定性分析:對事物「質」的分析,是用語言來描述的。多用是否、好壞、多少等判定或程度用語來描述。
2.定量分析:對事物「量」的分析,是用數據來描述的。多用數量多少、佔比、均值、方差、趨勢等數學指標來描述分析。
3.舉例說明二者區別
員工們都在說某子公司總經理,牛總不稱職。於是,老闆要求你去審計。
審計發現:牛總任職期間,環境和其他條件都沒有變化,這家子公司的產品銷量由全集團正數第一變為倒數第一;自從他入職後,那家公司的成本利潤率逐年下降10%;而舞弊事件發生量每年增加3倍。
定量分析中的「量」指的是:倒數第一、下降10%和增加3倍。
定性分析中的「質」指的是:這貨稱不稱職。
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哪個更重要?
雖然本人非常贊同多用定量分析,因為用數據說話最有可信度。
但是,我們在執行審計程序和編制審計報告時,仍舊還是以定性分析為主。
舉個例子吧,當我們發現了一例招待費報銷的籤批流程沒走完,就已經報銷了。
定性分析時:我們一般會先描述一下問題:未按公司流程走報銷手續。然後,才列舉審計證據:「比如:發現一例XXX」。
因為,我們先說管理問題,再舉例子,就偏向於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時:我們抽取100例招費報銷流程,發現了1例不按程序報銷的,不合規率1%;
此例子中,你覺得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哪個好呢?
這其實要看你的審計目的:是要說明有管理問題?還是為了評估問題的嚴重程度?
不管是因為審計計劃排得緊,還是審計人員懶,一般情況下,我們不願意進行「定量分析」,就兩個字:麻煩!
除此之外,定量分析還存在另一個潛在審計風險:定量分析時,要抽取多少樣本量來統計「不合規率」呢,有科學計算嗎?你的抽樣具有代表性嗎?
一不小心再碰到個二貨領導,又批你:「幹嘛不全部審計,誰讓你抽著審的?重來!」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點到為止」,節約了時間,又提出了問題。
而且,就算你進行了定量分析,其結果仍舊會回到定性上:管理有問題。
三、單獨用一種方法分析,做不好審計
從前面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最好的審計結論要結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才最具有可信度。
1.單純的定性分析:難以服眾
仍舊以老闆讓你審計牛總稱「職不稱職」為例!
如果你只用了一些定性分析的詞語來描述。
比如你在得出牛總不稱職的結論時,是這樣描述審計證據的:「員工都說他不稱職、利潤下降了、舞弊多了!」
但你沒有統計具體的數據。
這時,牛總就可以拍著桌子和你叫板:「什麼叫不稱職,什麼叫下降了,你們審計人員就是這麼空口白牙誣陷人的嗎?」
2.單純的定量分析:老闆會罵你
「我讓你審計他是不是稱職,你給我一堆數據有啥用?」老闆大老粗,看數據就頭暈。
「你問員工了嗎?問他們領導了嗎?稱職不稱職是一堆數據說了算的嗎?你的數據考慮到所有的情況嗎?你知道不知道公司正進行戰略轉移?」
數據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它不能量化所有因素!有些量化後的數據未必適應你的分析目的。
四、怎麼獲取定性數據和定量數據?
1.定性數據獲取:關注觀點和態度的主觀或溫和的措施
(1)面談:獲取面談對象(當事人或相關人員)的態度、觀點或推測判斷;
(2)焦點小組: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調查對象,小組討論;
(3)觀察:審計人員所能觀察到的一切信息;
(4)會議:一幫人開會,發表意見。
定性分析的最大優點:信息發散,觀點明確,線索充足;
最大的缺點:主觀性強,證明力弱。
2.定量數據獲取:依據客觀標準產生
(1)研究:質量分析、產量計算、銷售分析等等;
(2)報告:財務報告、管理報表、國家發布的文件等;
(3)調查:統計分析,市場調研分析。
定量分析最大優點:客觀、準確。
最大缺點:標準難確定,代表性不足。
五、為什麼兩者都重要?
審計人員關注的對象永遠是:關鍵風險!
在風險評估時,沒有量化分析,就成了一堆無效「標語」,只有量化分析的話,各種定量標準並非總是適用的,比如:領導偏好,董事會關注點等。
充分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所產生的軟性和硬性指標,能讓我們綜合、全面地理解和認識組織風險。
而全面而正確地理解,有助於我們得出更合理的審計判斷和審計結論。
您說呢?
請多多關注轉發!
#職場##內審##內部審計並不是擺設##戲說審計##審計專業複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