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土壤粉碎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19:36:3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檢測土壤粉碎裝置。
背景技術:
在進行土壤檢測時,首先需要將採集回的土壤樣品進行粉碎處理,而目前都是由檢測人員手動進行,首先需要將塊狀土壤進行破碎,而後將破碎後的土粒在瑪瑙製成的研磨罐內進行研磨成相應目數,整個過程由手動進行,不僅費力,而且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從而提供一種檢測土壤粉碎裝置,粉碎效率高。
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檢測土壤粉碎裝置,包括落料鬥,所述落料鬥的上部開設有物料入口,所述落料鬥的底面為傾斜的斜面,所述落料鬥的底面的最低處開設有物料出口,所述落料鬥內轉動設置有磁鐵棒,所述磁鐵棒由第一電機驅動轉動,所述落料鬥的外側銜接有導料槽,所述導料槽傾斜設置,所述導料槽的上端部與所述物料出口相銜接,所述導料槽的下端部設置有破碎裝置,所述破碎裝置包括一對轉動設置的第一破碎輥以及第二破碎輥,所述第一破碎輥的轉動方向與所述第二破碎輥的轉動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破碎輥由第二電機驅動轉動,所述第二破碎輥由第三電機驅動轉動,所述破碎裝置的下方設置有接料槽,所述接料槽傾斜設置,所述接料槽的下端部連接有碾碎裝置,所述碾碎裝置包括開設有碾碎腔的碾碎體、蓋設於所述碾碎體上的封蓋、轉動設置的碾碎柱,所述封蓋上開設有穿孔,所述碾碎柱的下部穿過所述穿孔位於所述碾碎腔內,所述碾碎腔的底面呈弧形,所述碾碎柱的下端部固定設置有碾碎塊,所述碾碎塊的底面與所述碾碎腔的底面相適配,所述碾碎柱由第四電機驅動轉動,所述封蓋上開設有進料口,所述接料槽的下端部與所述進料口相銜接。
進一步改進的是:所述碾碎柱以及所述碾碎體均由瑪瑙製成。
進一步改進的是:所述碾碎柱的上端部固定設置有第一傳動齒輪,所述第四電機的電機軸上固定設置有第二傳動齒輪,所述第一傳動齒輪與所述第二傳動齒輪之間設置有傳動鏈條。
進一步改進的是:所述接料槽的橫截面呈V形。
進一步改進的是:所述第一破碎輥與所述第二電機之間,所述第二破碎輥與所述第三電機之間均通過皮帶輪傳動機構相連接。
通過採用前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土壤在落料鬥內通過磁鐵棒將土壤中的鐵質雜質吸除,防止對後面的設備造成影響,而後通過破碎裝置將塊狀土壤進行破碎,而後進入碾碎裝置內將土壤進行碾碎處理,整個過程均由機械設備進行操作,無需人工手動操作,效率大大提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示意圖。
其中:1、落料鬥;2、磁鐵棒;3、第一電機;4、導料槽;5、第一破碎輥;6、第二破碎輥;7、接料槽;8、碾碎體;9、封蓋;10、碾碎柱;11、碾碎塊;12、第四電機。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檢測土壤粉碎裝置,包括落料鬥1,所述落料鬥1的上部開設有物料入口,所述落料鬥1的底面為傾斜的斜面,所述落料鬥1的底面的最低處開設有物料出口,所述落料鬥1內轉動設置有磁鐵棒2,所述磁鐵棒2由第一電機3驅動轉動,所述落料鬥1的外側銜接有導料槽4,所述導料槽4傾斜設置,所述導料槽4的上端部與所述物料出口相銜接,所述導料槽4的下端部設置有破碎裝置,所述破碎裝置包括一對轉動設置的第一破碎輥5以及第二破碎輥6,所述第一破碎輥5的轉動方向與所述第二破碎輥6的轉動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破碎輥5由第二電機驅動轉動,所述第二破碎輥6由第三電機驅動轉動,所述破碎裝置的下方設置有接料槽7,所述接料槽7傾斜設置,所述接料槽7的下端部連接有碾碎裝置,所述碾碎裝置包括開設有碾碎腔的碾碎體8、蓋設於所述碾碎體8上的封蓋9、轉動設置的碾碎柱10,所述封蓋9上開設有穿孔,所述碾碎柱10的下部穿過所述穿孔位於所述碾碎腔內,所述碾碎腔的底面呈弧形,所述碾碎柱10的下端部固定設置有碾碎塊11,所述碾碎塊11的底面與所述碾碎腔的底面相適配,所述碾碎柱10由第四電機12驅動轉動,所述封蓋9上開設有進料口,所述接料槽7的下端部與所述進料口相銜接。
為了保證碾碎的土壤符合國家檢測要求,所述碾碎柱10以及所述碾碎體8均由瑪瑙製成。
本實施例中優選的實施方式為,所述碾碎柱10的上端部固定設置有第一傳動齒輪,所述第四電機12的電機軸上固定設置有第二傳動齒輪,所述第一傳動齒輪與所述第二傳動齒輪之間設置有傳動鏈條。
為了防止破碎的土壤脫離接料槽7,所述接料槽7的橫截面呈V形。
本實施例中優選的實施方式為,所述第一破碎輥5與所述第二電機之間,所述第二破碎輥6與所述第三電機之間均通過皮帶輪傳動機構相連接。
工作過程:採集的土壤樣本由工作人員倒入落料鬥1內,第一電機3帶動磁鐵棒2轉動,從而除去土壤中的鐵質雜質,而后土壤沿著導料槽4進入破碎裝置由第一破碎輥5以及第二破碎輥6對其進行破碎處理,從而將塊狀的土壤進行破碎,而後破碎後的土壤沿著傾斜的接料槽7導入碾碎裝置內進行碾碎處理。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及其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範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