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名稱介紹(嵩山之由來)
2023-06-01 07:08:52 3
嵩山的形成是五個地質年代運動的產物!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面,西鄰古都洛陽,東臨鄭州,屬伏牛山系 。
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裡,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
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是古京師洛陽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聖地。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詩經》有「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
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名勝風景區,為五嶽中的中嶽。2004年2月,嵩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其巖齡古老,構造複雜,地層發育完整,出露良好,經過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保留著形態各異的構造形跡而聞名中外。嵩山的發展與形成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五個地質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運動的產物。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褶皺為主,總體成近東西走向的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構造組成。斷裂以北西南東為主,把嵩山一分為三。嵩山巖石的彎曲現象稱為褶皺。包括向斜和背斜。巖石在構造運動作用下,或者說在低應力作用下,改變了巖層的原始產狀,不僅使巖層發生傾斜,而且大多數形成各式各樣的彎曲。褶皺是巖層塑性變形的結果,是地殼中廣泛發育的地質構造的基本形態之一。嵩山系由前震旦紀古老片巖、片麻巖及石英巖構成的斷塊褶皺山,所以山勢陡峭,雄偉壯觀,形成明顯獨特的構造侵蝕低中山之地貌。嵩山地形比較複雜,山地、丘陵、盆地、河谷小平原。嵩山的主體部分太室和少室,峰巒崢嶸,純屬山地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