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轉爐煉鋼終渣改質劑及其使用方法
2023-06-03 22:07:46 4
專利名稱::一種轉爐煉鋼終渣改質劑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冶金工藝的煉鋼
技術領域:
,特別是提供了一種轉爐煉鋼終渣改質劑及其使用方法,用於改善轉爐出鋼下渣用的爐渣改質劑,能在鋼包進LF工位前形成高鹼度、低氧化性爐渣,減輕LF精煉過程造渣和脫硫的負擔。
背景技術:
:在轉爐出鋼過程雖然嚴格採用出鋼擋渣操作,但仍然不可避免會伴有轉爐終渣的下渣發生,而轉爐終渣是低鹼度、高氧化性爐渣(Fe0+Mn0在20。/。左右)。而對於大多數高附加值的鋼種,如管線鋼以及一些要求鋼板Z向性能的中厚板等,都要求鋼液具有非常高的純淨度,其中,鋼液的硫含量要求在0.0020%以下。因此就要求鋼液精煉過程的爐渣具有高鹼度、低氧化性以及良好的流動性等性能。而轉爐終渣的下渣增加了精煉過程控制合適爐渣組成的難度,進而影響了精煉過程脫硫的難度,延長了精煉周期,從而增大了各種原輔料和電能的消耗,加大了成本。為了保證鋼包進精煉工位前就能形成高鹼度、低氧化性爐渣,達到精煉過程高效脫硫的目的,開發出轉爐出鋼爐渣改質劑。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轉爐煉鋼終渣改質劑及其使用方法,解決了由於轉爐下渣對精煉過程造渣的影響,實現在進精煉工位前就形成高鹼度、低氧化性頂渣。本發明爐渣改質劑原料組成見下表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爐渣改質劑的化學成分滿足下列重量百分比: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本發明所述的原料粒度為515mm,同時粒度小於5mra的數量不超過10重量%;並混合均勻。該粒度的改質劑不會造成小鋼包(100t鋼包)溢鋼,且能在出鋼鋼流的強烈衝擊下充分熔化。使用方法在轉爐出鋼前將改質劑加到鋼包底部,轉爐出鋼完畢後在渣面加入3-9Kg/t鋼的鋁粒。改質劑加入量4-8Kg/t鋼,改質劑組成為80-90%活性灰、10-20%精品螢石的渣料。這種爐渣改質劑具有熔化快、不溢鋼,能在進精煉工位前提前形成高鹼度低氧化性爐渣,為精煉過程造渣減輕負擔。,本發明優點在於不會造成小鋼包(比如100t鋼包)溢鋼,且在出鋼鋼流的強烈衝擊情況下,渣料能夠充分熔化,改質完畢鋼包頂渣的鹼度大幅度提高,渣中的Fe0+Mn0含量降到2%以下。具體實施本爐次轉爐下渣厚度33mm。轉爐出鋼前,先在鋼包加入5Kg/t鋼的改質劑,出鋼完畢後在渣面加入4Kg/t鋼的的鋁粒。轉爐終渣成分及改質後爐渣成分見下表。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本爐次轉爐下渣55mm。先在鋼包;8Kg/t鋼的的鋁粒。轉爐終渣成分及^(]口入5Kg/t韋〔質後爐渣成ra的改質劑,出鋼完畢後在渣面加入分見下表。■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本爐次轉爐下渣63mra。先在鋼包)8Kg/t鋼的的鋁粒。轉爐終渣成分及3〗口入7Kg/t韋質後爐渣成閃的改質劑,出鋼完畢後在渣面加入分見下表。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權利要求1、一種轉爐煉鋼終渣改質劑,其特徵在於,改質劑組成質量百分數為CaO80~90%,CaF210-20%,Al2O30~3%,SiO20~9%,MgO0~2%,S0~0.025%,P2O50-0.1%;改質劑的原料組成質量百分數為活性石灰80-90%,精品螢石10-20%。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質劑,其特徵在於,所述原料粒度為5~15mm,同時粒度小於5mm的數量不超過10重量%,該粒度的改質劑不會造成小鋼包(100t鋼包)溢鋼,且能在出鋼鋼流的強烈衝擊下充分熔化。3、一種權利要求1所述改質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徵在於,在轉爐出鋼前將改質劑加到鋼包底部,轉爐出鋼完畢後在渣面加入3-9Kg/t鋼的鋁粒。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改質劑加入量為4畫8Kg/t鋼。5、按照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改質劑組成為80-90%活性灰、10-20%精品螢石的渣料。全文摘要一種轉爐出鋼下渣用爐渣改質劑及其使用方法,屬於煉鋼
技術領域:
。改質劑組成質量百分數為CaO80~90%,CaF210-20%,Al2O30~3%,SiO20~9%,MgO0~2%,S0~0.025%,P2O50-0.1%;改質劑的原料組成質量百分數為活性石灰80-90%,精品螢石10-20%。在轉爐出鋼前加入到鋼包底部,加入量為4-8kg/t鋼,轉爐出鋼完畢在渣面加鋁粒,加入量為3-9kg/t鋼。優點在於,不會造成小鋼包(比如100t鋼包)溢鋼,且在出鋼鋼流的強烈衝擊情況下,渣料能夠充分熔化,改質完畢鋼包頂渣的鹼度大幅度提高,渣中的FeO+MnO含量降到2%以下。文檔編號C21C5/36GK101481747SQ20081023894公開日2009年7月15日申請日期2008年12月5日優先權日2008年12月5日發明者劉金剛,呂延春,姜中行,朱志遠,李戰軍,峰沈,王彥峰,王文軍,磊石,石樹東,寧郝,麻慶申申請人:首鋼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