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玉米開溝種植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04:46:57 1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玉米開溝種植器。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玉米播種機適合大面積和規模化生產使用,不適用於小面積的地塊,特別是對於進行玉米試驗用的很小面積的玉米種植試驗區來說,只能是人工採用手工鐵鏟、鎬頭開溝,但是這樣的方式較為費力、且效率低,操作者的勞動強度大。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同時完成種植和開溝,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的玉米開溝種植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玉米開溝種植器,包括電機、落料管、筒體、蓄電池和控制器,所述筒體上下相通,筒體套於落料管的下端,筒體與落料管之間存有一定的距離,落料管位於筒體內的外圈面上固定安裝一軸承,軸承的外環面與筒體的內圈面固定連接,筒體下端開口的邊緣上環繞筒體一圈固定安裝一片以上的刀片,筒體的外圈面環繞筒體一圈嵌入式安裝一輪齒條,筒體內設有兩個大小不同的圓環,兩個圓環之間通過一根以上的支撐杆固定連接,位於外圈的圓環通過一個以上的支撐杆與筒體的內壁面固定連接,每個圓環的底面上均垂直固定安裝兩根攪拌杆,攪拌杆上均固定安裝一片以上的攪拌葉。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落料管位於筒體上端處的外壁上橫向固定安裝一橫杆,電機固定安裝於該橫杆的頭部,電機上的轉軸垂直朝下設置,並固定安裝一齒輪,齒輪與筒體上的輪齒條嚙合連接。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落料管位於電機上端處的外壁上固定安裝一安裝箱,安裝箱上設有一打開或者密封安裝箱的箱蓋,蓄電池設置於該安裝箱內,控制器固定安裝於箱蓋表面上,控制器、蓄電池和電機之間通過電線串聯。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落料管上端兩側均固定安裝一手把,落料管位於左側手把下端處的外壁上固定安裝一放置殼,放置殼內設有一定量的玉米種子。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通過電機能有效的帶動筒體的旋轉,並通過手把能將旋轉的筒體壓入土壤中,由於筒體內部設置了一根以上的攪拌杆,而旋轉的筒體也帶動了攪拌杆的旋轉,使得在壓入土壤的過程中,通過攪拌杆能將筒體內部的土壤粉碎,這時,將玉米種子放入落料管內,使玉米種子順著落料管垂直下垂,直至掉落到粉碎的土壤中,完成後,通過手把將筒體從土壤中拔出,拔出的過程中能帶出一部分的土壤,帶出的土壤能有效的將玉米種子覆蓋,大大的增加了種植的速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處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玉米開溝種植器,包括電機7、落料管1、筒體12、蓄電池5和控制器6,所述筒體12上下相通,筒體12套於落料管1的下端,筒體12與落料管1之間存有一定的距離,落料管1位於筒體12內的外圈面上固定安裝一軸承13,軸承13的外環面與筒體12的內圈面固定連接,筒體12下端開口的邊緣上環繞筒體12一圈固定安裝一片以上的刀片(未標記),通過刀片能有效的切斷土壤中植物的根系,筒體12的外圈面環繞筒體12一圈嵌入式安裝一輪齒條9,筒體12內設有兩個大小不同的圓環11,兩個圓環11之間通過一根以上的支撐杆固定連接,位於外圈的圓環11通過一個以上的支撐杆與筒體12的內壁面固定連接,每個圓環11的底面上均垂直固定安裝兩根攪拌杆15,攪拌杆15上均固定安裝一片以上的攪拌葉14。
本實施例中,落料管1位於筒體12上端處的外壁上橫向固定安裝一橫杆8,電機7固定安裝於該橫杆8的頭部,電機7上的轉軸垂直朝下設置,並固定安裝一齒輪10,齒輪10與筒體12上的輪齒條9嚙合連接。
本實施例中,落料管1位於電機7上端處的外壁上固定安裝一安裝箱4,安裝箱4上設有一打開或者密封安裝箱的箱蓋(未標記),蓄電池5設置於該安裝箱4內,控制器6固定安裝於箱蓋表面上,控制器6、蓄電池4和電機7之間通過電線串聯。
本實施例中,落料管1上端兩側均固定安裝一手把2,落料管1位於左側手把2下端處的外壁上固定安裝一放置殼3,放置殼3內設有一定量的玉米種子。
其中,由於筒體通過軸承與落料管固定連接,從而在筒體旋轉時並不會帶動落料管的旋轉。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通過電機能有效的帶動筒體的旋轉,並通過手把能將旋轉的筒體壓入土壤中,由於筒體內部設置了一根以上的攪拌杆,而旋轉的筒體也帶動了攪拌杆的旋轉,使得在壓入土壤的過程中,通過攪拌杆能將筒體內部的土壤粉碎,這時,將玉米種子放入落料管內,使玉米種子順著落料管垂直下垂,直至掉落到粉碎的土壤中,完成後,通過手把將筒體從土壤中拔出,拔出的過程中能帶出一部分的土壤,帶出的土壤能有效的將玉米種子覆蓋,大大的增加了種植的速度。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