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閥體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13:03:41 2
一種閥體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閥體結構,包括主閥(2)、主閥進口(1)和主閥出口(3),所述主閥(2)固定連接在主閥進口(1)和主閥出口(3)之間,還包括與主閥(2)並聯的副閥(5),所述副閥(5)的公稱直徑小於主閥(5)的公稱直徑,副閥(5)的兩側還分別連接有副閥入口管(4)和副閥出口管(6),所述副閥入口管(4)和副閥出口管(6)的自由端分別固定連接在主閥進口(1)和主閥出口(3)上。本使用新型有利於減小開啟主閥所需的轉矩,有利於主閥的順利開啟。
【專利說明】一種閥體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閥門【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閥體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閥門是流體輸送系統中的控制部件,具有截止、調節、導流、防止逆流、穩壓、分流或溢流洩壓等功能,在化工企業中閥門在管網投資中所佔的比例甚至達到10%以上,其在工業和民用管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0003]閥門的種類繁多,但在大口徑管道中主要運用的閥門類型為蝶閥或閘閥。蝶閥體積小,但在截止狀態下蝶閥的閥板單邊受壓,在蝶閥公稱直徑偏大,如超過DN200時、兩側壓差超過0.5Mpa時,採用蝸杆蝸輪機構開啟蝶閥仍然很費力;閘閥同樣存在在啟閉時,因為閥板單邊受壓,啟閉力矩大的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在大口徑管道中主要運用的蝶閥或閘閥,存在的在啟閉時,因為閥板單邊受壓,啟閉力矩大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閥體結構。
[0005]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閥體結構通過以下技術要點來解決問題:一種閥體結構,包括主閥、主閥進口和主閥出口,所述主閥固定連接在主閥進口和主閥出口之間,還包括與主閥並聯的副閥,所述副閥的公稱直徑小於主閥的公稱直徑,副閥的兩側還分別連接有副閥入口管和副閥出口管,所述副閥入口管和副閥出口管的自由端分別固定連接在主閥進口和主閥出口上。
[0006]具體的,本實用新型在運用時串聯在管網中,主閥在開啟和關閉時,特別是主閥為蝶閥或閘閥類型時,主閥進口一側的壓力高於主閥出口一側的壓力,這樣,在主閥閥板的限制下,通過主閥的流量越小,兩側的壓力便越大,特別是在主閥在完全關閉狀態下需要開啟時,兩側的壓差達到最大,這樣,直接開啟主閥便需要施加很大的轉矩,不利於閥門的開啟;而設置的副閥用於減小主閥閥板兩側的壓差,即在開啟主閥之前預先開啟副閥,選取公稱直徑小於主閥公稱直徑的閥門開啟容易,當副閥開啟後,主閥閥板兩側的壓力差將會減小,從而利於主閥的開啟。
[0007]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
[0008]所述副閥為閘閥、球閥或截止閥中的一種。
[0009]閘閥、球閥或截止閥三種閥門在公稱直徑較小時均便於開啟,更為重要的是,以上三種閥門截止性能好,如將本實用新型設置在泵出口等需要防止倒流的管路中時,以上三種閥門產生漏流的可能性較小。
[0010]為減小本實用新型的體積、簡化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所述副閥與主閥呈平行設置,所述副閥入口管和副閥出口管均由法蘭和一端固定在法蘭上的長半徑彎頭組成,副閥與副閥入口管和副閥出口管均呈法蘭連接,副閥入口管和副閥出口管轉角採用長半徑彎頭,旨在減小流體經副閥進入後續管網的阻力,使得本實用新型運用的管網所需流量小時,可使用副閥更精確的控制管網流量或壓力,而不至於使得流體流動阻力過大。
[0011]由於在副閥入口管和副閥出口管轉角處流體的流向發生變化,在以上位置流體對閥入口管和副閥出口管會有較大衝擊,在主閥進口與副閥入口管的連接處設置入口管加強筋,在主閥出口與副閥出口管的連接處設置出口管加強筋,旨在增加閥入口管和副閥出口管分別與主閥進口和主閥出口連接的牢固性。
[0012]由於以上衝擊造成副閥入口管、副閥和副閥出口管的震動主要發生在沿著主閥的長度方向上,所述入口管加強筋和出口管加強筋均沿主閥的長度方向設置。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成本、體積和減小主閥閥板兩側壓差效果的綜合優選,所述副閥的公稱直徑在主閥公稱直徑的0.2倍至0.4倍範圍內。
[0014]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置的副閥用於減小主閥閥板兩側的壓差,即在開啟主閥之前預先開啟副閥,選取公稱直徑小於主閥公稱直徑的閥門開啟容易,當副閥開啟後,主閥閥板兩側的壓力差將會減小,從而減小開啟主閥所需的轉矩,有利於主閥的順利開啟。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閥體結構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標記分別為:1、主閥進口,2、主閥,3、主閥出口,4、副閥入口管,5、副閥,6、副閥出口管,7、出口管加強筋,8、入口管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僅限於以下實施例:
[0019]實施例1:
[0020]如圖1所示,一種閥體結構,包括主閥2、主閥進口 I和主閥出口 3,所述主閥2固定連接在主閥進口 I和主閥出口 3之間,還包括與主閥2並聯的副閥5,所述副閥5的公稱直徑小於主閥5的公稱直徑,副閥5的兩側還分別連接有副閥入口管4和副閥出口管6,所述副閥入口管4和副閥出口管6的自由端分別固定連接在主閥進口 I和主閥出口 3上。
[0021]具體的,本實用新型在運用時串聯在管網中,主閥2在開啟和關閉時,特別是主閥2為蝶閥或閘閥類型時,主閥2進口一側的壓力高於主閥2出口一側的壓力,這樣,在主閥閥板的限制下,通過主閥2的流量越小,兩側的壓力便越大,特別是在主閥2在完全關閉狀態下需要開啟時,兩側的壓差達到最大,這樣,直接開啟主閥2便需要施加很大的轉矩,不利於閥門的開啟;而設置的副閥5用於減小主閥閥板兩側的壓差,即在開啟主閥2之前預先開啟副閥5,選取公稱直徑小於主閥2公稱直徑的閥門開啟容易,當副閥5開啟後,主閥閥板兩側的壓力差將會減小,從而利於主閥2的開啟。
[0022]實施例2:
[0023]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改進,如圖1所示,所述副閥5為閘閥、球閥或截止閥中的一種。閘閥、球閥或截止閥三種閥門在公稱直徑較小時均便於開啟,更為重要的是,以上三種閥門截止性能好,如將本實用新型設置在泵出口等需要防止倒流的管路中時,以上三種閥門產生漏流的可能性較小。[0024]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運用於化工企業中800KW單級雙吸生產水泵的出口管道上,主閥2為DN500的閘閥,副閥5為DN125的閘閥,泵出口壓力為0.85Mpa,在主閥2關閉時,主閥2後端管網壓力為0,在副閥2開啟10秒以後,一般情況下主閥2後端的管網壓力能上升至0.55Mpa,主閥2後端管網壓力上升後主閥2能夠很輕鬆被開啟。
[0025]為減小本實用新型的體積、簡化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所述副閥5與主閥2呈平行設置,所述副閥入口管4和副閥出口管6均由法蘭和一端固定在法蘭上的長半徑彎頭組成,副閥5與副閥入口管4和副閥出口管6均呈法蘭連接,副閥入口管4和副閥出口管6轉角採用長半徑彎頭,旨在減小流體經副閥5進入後續管網的阻力,使得本實用新型運用的管網所需流量小時,可使用副閥5更精確的控制管網流量或壓力,而不至於使得流體流動阻力過大。
[0026]實施例3:
[0027]本實施例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作進一步限定,如圖1所示,由於以上衝擊造成副閥入口管4、副閥5和副閥出口管6的震動主要發生在沿著主閥2的長度方向上,所述入口管加強筋8和出口管加強筋7均沿主閥2的長度方向設置。
[002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成本、體積和減小主閥閥板兩側壓差效果的綜合優選,所述副閥5的公稱直徑在主閥2公稱直徑的0.2倍至0.4倍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閥體結構,包括主閥(2 )、主閥進口( I)和主閥出口( 3 ),所述主閥(2 )固定連接在主閥進口(I)和主閥出口(3)之間,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與主閥(2)並聯的副閥(5),所述副閥(5)的公稱直徑小於主閥(5)的公稱直徑,副閥(5)的兩側還分別連接有副閥入口管(4)和副閥出口管(6),所述副閥入口管(4)和副閥出口管(6)的自由端分別固定連接在主閥進口(I)和主閥出口(3)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閥體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副閥(5)為閘閥、球閥或截止閥中的一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閥體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副閥(5)與主閥(2)呈平行設置,所述副閥入口管(4)和副閥出口管(6)均由法蘭和一端固定在法蘭上的長半徑彎頭組成,副閥(5)與副閥入口管(4)和副閥出口管(6)均呈法蘭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閥體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主閥進口(I)與副閥入口管(4)的連接處設置有入口管加強筋(8),所述主閥出口(3)與副閥出口管(6)的連接處設置有出口管加強筋(7)。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閥體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入口管加強筋(8)和出口管加強筋(7)均沿主閥(2)的長度方向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個所述的一種閥體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副閥(5)的公稱直徑在主閥(2)公稱直徑的0.2倍至0.4倍範圍內。
【文檔編號】F16K13/00GK203560520SQ201320714186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4日
【發明者】李富常, 聶海濤, 黃永富, 劉承範, 張仁友, 張仁明, 胡國波, 曾彥 申請人:成都振中電氣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