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軸的最後出場是什麼意思(真的是指最後一個上場嗎)
2023-05-27 16:12:52 3
讀書時代排晚會節目,總要將最精彩的節目留至倒數第一個。老師說,這是為了創造壓軸登場的驚喜效果。
然後我就以為壓軸是最後一個出場的意思,並且以為了很多年。
直到長大後才知道,把「壓軸」當最後一個出場其實是誤傳。
你看,不管是老師還是書,都是不能盡信的。還得自己去探究探究才行。
想弄清楚「壓軸」一詞的來源和初始意義,就要先了解一些戲曲知識。
「壓軸」,本是戲曲術語,與折子戲有關。
什麼是折子戲?就是從全本戲裡獨立出來的、有特色、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一出或者幾齣小戲。
折子戲的出現,是因為「演戲演全套」太費事了,不光演起來累,觀眾要看完也累。想想被你奉為經典的那些影視劇,只看一些自己鍾愛的、情節衝突激烈吸引人的地方,是不是比成天從頭到尾回顧方便多了?
出於這種需求,戲班慢慢開始只演一些精彩片段。比如《牡丹亭》中的《遊園》、《西廂記》中的《拷紅》等。
《拷紅》劇照
這一折戲,名字取得精緻,劇本也精緻。過去的戲曲劇本會寫成一長卷,底部有捲軸,就像裝裱國畫的畫軸一樣。
最末的戲因靠近木軸,故被稱「大軸」。想像一下,一場戲的演出,就像慢慢展開一幅美麗的畫卷。當然,不是「圖窮匕見」那種。
有了「大軸」,依次往前就有了「壓軸」、「中軸」、「早軸」。若戲有五出,除了這幾場外,最前面的一出就叫「開鑼戲」。
雖說沒演全本,但這一串兒演完差不多也得五六個小時的樣子。怎麼讓觀眾一直懷著熱情坐在那看下去?當然是把最吸引人的留到後頭了。
演出戲,最吸引人的不外乎這麼兩樣:一是有名的情節,二是有名的演員。人們看戲常常就是衝這兩樣去,跟我們現在追劇追星差不離。
於是這「緊壓大軸」的壓軸好戲,戲班往往安排掛頭牌的演員演出。這就等於拽住了觀眾的腿:您哪,安心坐著看,甭著急,好戲還在後頭呢!
所以,壓軸其實是指倒數第二場戲,大軸才是最後一場。因時代和演出內容的不同,有時候壓軸戲是重頭,大軸成了「送客戲」(趣味性很強的玩笑戲或是小型武打戲,讓觀眾明白要散場了);有時候大軸為正戲,重要性更在壓軸之上,不安排「送客戲」。
就這麼著,「壓軸好戲」逐漸給了人「後出場」和「很重要」的印象。我們如今多以壓軸為最後一個出場之意,其實是媒體和人們誤用誤傳的結果。不過,這也算得上是詞義的發展了。
像這樣被誤傳而發展成如今的認知的事物,並不在少數。本來很多被廣泛默認的東西,不涉及值得批判的內容的話,再去糾正似乎沒有多大意義。
為什麼要把它指出來?因為希望存在過的東西能夠被記住,希望自己知道的,後人也能清楚明白。
這,也是文化傳承的價值所在。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僅便閱讀。
若有疑惑,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