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石自冷磨盤的製作方法
2023-05-27 01:53:31 1
專利名稱:金剛石自冷磨盤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金剛石自冷磨盤,屬於砂輪磨盤的技術領域。
技術背景磨盤是磨加工的常用部件,磨盤在磨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而若 所產生的熱量不能得以有效的散發出去則會造成磨盤乃至工件的溫度過高而損 壞。現有技術中,常採用包括水在內的冷卻液直接充刷在磨盤與工件的接觸部 位以達到磨盤冷卻的目的即外冷卻法,上述技術方案存在如下問題其一,由 於磨加工過程中,磨盤的工作端面與工件表面需要緊密接觸,故冷卻液難以進 入到磨盤工作端面與工件表面之間,其冷卻效果不佳;其二,對於一些工件不 宜與冷卻液直接接觸的場合,上述方法則不適用。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冷卻效果良好,又適用於工件不宜與冷卻液 接觸的應用場合的金剛石磨盤,解決了磨盤外冷卻法所存在的由於磨加工過程 中,磨盤的工作端面與工件表面需要緊密接觸,故冷卻液難以進入到磨盤工作 端面與工件表面之間,其冷卻效果不佳,對於一些工件不宜與冷卻液直接接觸 的場合,上述方法則不適用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的它包括基體和磨 盤體,基體中心設有連接軸孔,磨盤體具有工作端面和非工作端面,所述基體 由安裝端面、與安裝端面一體並形成於連接軸孔周圍的第一環壁及與第一環壁 位於安裝端面同一側並形成於安裝端面圓周的第二環壁構成,第一環壁的高度 大於第二環壁的高度,在第一環壁與第二環壁之間形成空腔,所述安裝端面上設有若干個安裝螺紋盲孔及至少一個與空腔連通的進水通孔和至少一個與空腔 連通的排水通孔;所述磨盤體設有孔徑與基體第一環壁外徑配合的中心孔,磨 盤體的外徑大於等於基體第二環壁的外徑,磨盤體的中心孔配合在基體的第一 環壁上且非工作端面與第二環壁端面接觸,磨盤體與基體之間通過粘結或焊接 固定密封。磨輪通過基體的連接軸孔及基體安裝端面上的安裝螺紋盲孔安裝到 磨床或磨機的驅動軸上,而基體安裝端面的進水通孔則與進水管路連接,基體 安裝端面的排水通孔則與排水管路連接,在磨盤的工作端面進行磨加工時,冷 卻水通過進水通孔進入的基體的腔體內,冷卻水與磨盤的非工作端面直接接觸 而進行熱量交換,進行過熱量交換的水成為熱水在磨盤離心力的作用下或當基 體的腔體內被水填滿的情況下從基體安裝端面的排水通孔排出,冷卻水不斷從 進水通孔進入而熱水不斷地從排水通孔排出,在基體的腔體內不斷地有水循環 帶走熱量,從而將磨盤冷卻,同時,由於進水通孔和排水通孔分別通過進水管 路與排水管路連接,而避免了水與工件之間的接觸,因此不會對工件造成影響, 而適用於工件不宜與冷卻接觸的場合。其中,進水通孔和排水通孔分別可以為 一個,也可以為多個。作為優選,所述基體安裝端面對應於安裝螺紋盲孔部位及對應於進水通孔 和排水通孔部位分別形成有加厚部。其中,在對應於安裝螺紋盲孔及進水通孔 和排水通孔的部位設置加厚部,可使它們的深度增加而便於連接,另一方面, 也減小對基體安裝端面其它部位的厚度要求,從而可減小安裝端面其它部位的 厚度,使得磨盤的整體重量減小以降低磨床或磨機的功耗,同時也便於運輸和 搬運。作為優選,所述進水通孔相鄰於第一環壁設置,所述排水通孔相鄰於第二 環壁設置。其中,冷卻水從相鄰於第一環壁的進水通孔進入,冷卻水在與磨盤 體的非工作端面進行熱交換之後變成熱水,再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便於從相鄰於 第二環壁的排水通孔排出,從而使冷卻水在基體腔體的循環更為順暢,提高冷卻水在基體腔體內的流動速度,從而提高磨盤的冷卻速度。作為優選,所述進水通孔介於第一環壁和第二環壁之間設置,在相鄰於第 一環壁的位置設有第一排水通孔,在相鄰於第二環壁的位置設有和第二排水通 孔。其中,冷卻水從介於第一環壁和第二環壁之間的進水通孔進入,而在離心水壓的作用下分別從與第一環壁相鄰的第一排水通孔和與第二環壁相鄰的第二 排水通孔排出,使得磨盤體的非工作端面均能與冷卻水進行熱量的交換,從而 可使磨盤各部位均能被均勻地冷卻。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排水通孔的橫截面積大於第二排水通孔的橫截面積。 其中,進入到基體腔體內的冷卻水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靠近磨盤圓周即與第二 環壁相鄰的部位水壓較大,而靠近磨盤圓心即與第一環壁相鄰的部位水壓則較 小,故相鄰於第一環壁的第一排水通孔的橫截面積大於相鄰於第二環壁的第二 排水通孔的橫截面積,可保證從第一排水通孔和第二排水通孔排出的熱水較為 均勻,從而進一部提高磨盤各處被冷卻的均勻性。作為優選,所述進水通孔相鄰於第二環壁設置,所述排水通孔相鄰於第一 環壁設置。其中,冷卻水從相鄰於第二環壁的進水通孔進入而從相鄰於第一環 壁的排水通孔排出,可保證基體腔體內被冷卻水充分充滿,使冷卻水與磨盤體 進行充分的熱量交換,提高了磨盤的冷卻效果,減小了冷卻水的用量。作為優選,所述基體安裝端面相鄰於第一環壁的位置和相鄰於第二環壁的 位置分別設有第一進水通孔和第二進水通孔,所述排水通孔設於基體安裝端面 介於第一環壁和第二環壁之間的位置。其中,從相鄰於第一環壁的第一進水通 孔進入的冷卻水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腔體的圓周,而從相鄰於第二環壁的 第二進水通孔進入的冷卻水則在壓力作用下被壓向圓心,從而造成了基體腔體 內的冷卻的水的湍動,而加速了冷卻水與磨盤體非工作端面之間的熱量交換, 提高了熱交換效率。作為優選,所述進水通孔和排水通孔分別為圓形內螺紋孔。其中,進水通孔和排水通孔分別採用圓形內螺紋孔可便於與進水管路和排水管路之間的連 接,而便於裝配。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冷卻效果良好,又適用於工件不宜與冷卻液接觸的 應用場合等特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一種俯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一種俯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一種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 體的說明。實施例l:如圖1和圖2所示,金剛石磨盤包括基體1和磨盤體2,基體l 中心設有連接軸孔3,磨盤體2具有工作端面4和非工作端面5,基體l由安裝 端面6、與安裝端面6 —體並形成於連接軸孔3周圍的第一環壁7及與第一環 壁7位於安裝端面6同一側並形成於安裝端面6圓周的第二環壁8構成,第一 環壁7的高度大於第二環壁8的高度,在第一環壁7與第二環壁8之間形成空 腔9,安裝端面6上設有三個安裝螺紋盲孔10及一個與空腔9連通的進水通孔 11和一個與空腔9連通的排水通孔12,基體安裝端面6對應於安裝螺紋盲孔10 的部位及對應於進水通孔11和排水通孔12部位分別形成有向空腔9內延伸的 加厚部14,進水通孔11和排水通孔12相鄰於第二環壁8設置,且進水通孔11 圓心與第二環壁8的距離和排水通孔12與第二環壁8的距離相等,進水通孔11 和排水通孔12均為圓形內螺紋孔;磨盤體2設有孔徑與基體1的第一環壁7外徑配合的中心孔13,磨盤體2的外徑大於基體1的第二環壁8的外徑,磨盤體 2的中心孔13配合在基體1的第一環壁7上且非工作端面5與第二環壁8端面 接觸,基體1的第一環壁7和第二環壁8之間的高度差恰與磨盤體的厚度相等, 從而保證第一環壁7的端面與磨盤體的工作端面4切平,磨盤體2與基體1之 間通過焊接固定密封。磨輪通過基體的連接軸孔及基體安裝端面上的安裝螺紋盲孔安裝到磨床或 磨機的驅動軸上,而基體安裝端面的進水通孔則與進水管路連接,基體安裝端 面的排水通孔則與排水管路連接,在磨盤的工作端面進行磨加工時,冷卻水通 過進水通孔進入的基體的腔體內,冷卻水與磨盤的非工作端面直接接觸而進行 熱量交換,進行過熱量交換的水成為熱水在磨盤離心力的作用下或當基體的腔 體內被水填滿的情況下從基體安裝端面的排水通孔排出,冷卻水不斷從進水通 孔進入而熱水不斷地從排水通孔排出,在基體的腔體內不斷地有水循環帶走熱 量,從而將磨盤冷卻。實施例2:如圖1和圖3所示,金剛石磨盤包括基體1和磨盤體2,基體1 中心設有連接軸孔3,磨盤體2具有工作端面4和非工作端面5,基體l由安裝 端面6、與安裝端面6 —體並形成於連接軸孔3周圍的第一環壁7及與第一環 壁7位於安裝端面6同一側並形成於安裝端面6圓周的第二環壁8構成,第一 環壁7的高度大於第二環壁8的高度,在第一環壁7與第二環壁8之間形成空 腔9,安裝端面6上設有三個安裝螺紋盲孔10及一個與空腔9連通的進水通孔 U和一個與空腔9連通的第一排水通孔121和第二排水通孔122,第一排水通 孔的橫截面積大於第二排水通孔的橫截面積,基體安裝端面6對應於安裝螺紋 盲孔10的部位及對應於進水通孔11和第一排水通孔121、第二排水通孔122 部位分別形成有向空腔9內延伸的加厚部14,進水通孔11介於第一環壁7和第 二環壁8之間設置,第一排水通孔121相鄰於第一環壁7設置,第二排水通孔 122相鄰於第二環壁設置,進水通孔11和排水通孔12均為圓形內螺紋孔;磨盤體2設有孔徑與基體1的第一環壁7外徑配合的中心孔13,磨盤體2的外徑大 於基體1的第二環壁8的外徑,磨盤體2的中心孔13配合在基體1的第一環壁 7上且非工作端面5與第二環壁8端面接觸,基體1的第一環壁7和第二環壁8 之間的高度差恰與磨盤體的厚度相等,從而保證第一環壁7的端面與磨盤體的 工作端面4切平,磨盤體2與基體1之間通過焊接固定密封。磨輪通過基體的連接軸孔及基體安裝端面上的安裝螺紋盲孔安裝到磨床或 磨機的驅動軸上,而基體安裝端面的進水通孔則與進水管路連接,基體安裝端 面的排水通孔則與排水管路連接,在磨盤的工作端面進行磨加工時,冷卻水通 過進水通孔進入的基體的腔體內,冷卻水與磨盤的非工作端面直接接觸而進行 熱量交換,進行過熱量交換的水成為熱水在磨盤離心力的作用下或當基體的腔 體內被水填滿的情況下從基體安裝端面的排水通孔排出,冷卻水不斷從進水通 孔進入而熱水不斷地從排水通孔排出,在基體的腔體內不斷地有水循環帶走熱 量,從而將磨盤冷卻。實施例3:如圖1和圖4所示,金剛石磨盤包括基體1和磨盤體2,基體l 中心設有連接軸孔3,磨盤體2具有工作端面4和非工作端面5,基體l由安裝 端面6、與安裝端面6 —體並形成於連接軸孔3周圍的第一環壁7及與第一環 壁7位於安裝端面6同一側並形成於安裝端面6圓周的第二環壁8構成,第一 環壁7的高度大於第二環壁8的高度,在第一環壁7與第二環壁8之間形成空 腔9,安裝端面6上設有三個安裝螺紋盲孔10及一個與空腔9連通的進水通孔 11和一個與空腔9連通的排水通孔12,基體安裝端面6對應於安裝螺紋盲孔10 的部位及對應於進水通孔11和排水通孔12部位分別形成有向空腔9內延伸的 加厚部14,進水通孔11相鄰於第二環壁8設置,排水通孔12相鄰於第一環壁 7設置,進水通孔11和排水通孔12均為圓形內螺紋 L;磨盤體2設有孔徑與基 體1的第一環壁7外徑配合的中心孔13,磨盤體2的外徑大於基體1的第二環 壁8的外徑,磨盤體2的中心孔13配合在基體1的第一環壁7上且非工作端面5與第二環壁8端面接觸,基體1的第一環壁7和第二環壁8之間的高度差恰 與磨盤體的厚度相等,從而保證第一環壁7的端面與磨盤體的工作端面4切平, 磨盤體2與基體1之間通過焊接固定密封。實施例4:如圖1和圖5所示,金剛石磨盤包括基體1和磨盤體2,基體l 中心設有連接軸孔3,磨盤體2具有工作端面4和非工作端面5,基體l由安裝 端面6、與安裝端面6 —體並形成於連接軸孔3周圍的第一環壁7及與第一環 壁7位於安裝端面6同一側並形成於安裝端面6圓周的第二環壁8構成,第一 環壁7的高度大於第二環壁8的高度,在第一環壁7與第二環壁8之間形成空 腔9,安裝端面6上設有三個安裝螺紋盲孔10及一個與空腔9連通的第一進水 通孔111、第二進水通孔112和一個與空腔9連通的排水通孔12,第一排水通 孔的橫截面積大於第二排水通孔的橫截面積,基體安裝端面6對應於安裝螺紋 盲孔10的部位及對應於第一進水通孔111、第二進水通孔112和排水通孔12 部位分別形成有向空腔9內延伸的加厚部14,排水通孔12介於第一環壁7和 第二環壁8之間設置,第一進水通孔111相鄰於第一環壁7設置,第二進水通 孔112相鄰於第二環壁8設置,進水通孔11和排水通孔12均為圓形內螺紋孔; 磨盤體2設有孔徑與基體1的第一環壁7外徑配合的中心孔13,磨盤體2的外 徑大於基體1的第二環壁8的外徑,磨盤體2的中心孔13配合在基體1的第一 環壁7上且非工作端面5與第二環壁8端面接觸,基體1的第一環壁7和第二 環壁8之間的高度差恰與磨盤體的厚度相等,從而保證第一環壁7的端面與磨 盤體的工作端面4切平,磨盤體2與基體1之間通過焊接固定密封。
權利要求1、一種金剛石自冷磨盤,包括基體和磨盤體,基體中心設有連接軸孔,磨盤體具有工作端面和非工作端面,其特徵在於所述基體由安裝端面、與安裝端面一體並形成於連接軸孔周圍的第一環壁及與第一環壁位於安裝端面同一側並形成於安裝端面圓周的第二環壁構成,第一環壁的高度大於第二環壁的高度,在第一環壁與第二環壁之間形成空腔,所述安裝端面上設有若干個安裝螺紋盲孔及至少一個與空腔連通的進水通孔和至少一個與空腔連通的排水通孔;所述磨盤體設有孔徑與基體第一環壁外徑配合的中心孔,磨盤體的外徑大於等於基體第二環壁的外徑,磨盤體的中心孔配合在基體的第一環壁上且非工作端面與第二環壁端面接觸,磨盤體與基體之間通過粘結或焊接固定密封。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金剛石自冷磨盤,其特徵在於所述基體安裝端面 對應於安裝螺紋盲孔部位及對應於進水通孔和排水通孔部位分別形成有加厚 部。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剛石自冷磨盤,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水通孔 相鄰於第一環壁設置,所述排水通孔相鄰於第二環壁設置。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剛石自冷磨盤,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水通孔 介於第一環壁和第二環壁之間設置,在相鄰於第一環壁的位置設有第一排水通 孔,在相鄰於第二環壁的位置設有和第二排水通孔。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金剛石自冷磨盤,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排水通孔 的橫截面積大於第二排水通孔的橫截面積。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剛石自冷磨盤,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水通孔 相鄰於第二環壁設置,所述排水通孔相鄰於第一環壁設置。
7、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剛石自冷磨盤,其特徵在於所述基體安裝 端面相鄰於第一環壁的位置和相鄰於第二環壁的位置分別設有第一進水通孔和 第二進水通孔,所述排水通孔設於基體安裝端面介於第一環壁和第二環壁之間 的位置。
8、 根據權利要求l或2所述的金剛石自冷磨盤,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水通孔 和排水通孔分別為圓形內螺紋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金剛石自冷磨盤,屬於砂輪磨盤的技術領域。它包括基體和磨盤體,基體與磨盤體之間設有密封的空腔,在基體安裝端面上設有至少一個與空腔連通的進水通孔和至少一個與空腔連通的排水通孔。它冷卻效果良好,又適用於工件不宜與冷卻液接觸的應用場合,解決了磨盤外冷卻法所存在的由於磨加工過程中,磨盤的工作端面與工件表面需要緊密接觸,故冷卻液難以進入到磨盤工作端面與工件表面之間,其冷卻效果不佳,對於一些工件不宜與冷卻液直接接觸的場合,上述方法則不適用問題。
文檔編號B24D5/10GK201086240SQ20072011517
公開日2008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17日
發明者孫黔陽 申請人:孫黔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