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有多少年的歷史(了解山東省聊城市的歷史變遷)
2023-06-16 23:16:51 53
聊城位於山東省西部,西邊與河北接壤,南部與河南相鄰,在6000多年前就有了大汶口文化古城,創造了史前文明,使聊城成為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原始時期,聊城的地圖
春秋時期,東部屬於齊國,莘縣、臨清屬於衛國,冠縣屬於晉國。
春秋時期的聊城地圖
戰國時期,東部屬於齊國,西部屬於趙國,莘縣屬於魏國。
秦朝時期,實行郡、縣制,境內區域屬於東郡。
西漢時期,聊城境內屬於兗州東郡、冀州魏郡、青州平原郡分別管轄。
西漢時期的聊城地圖
東漢時期,實行州、郡、縣三級制。聊城、莘縣、陽穀、東阿屬於兗州東郡,臨清屬於冀州魏郡,冠縣屬於司州陽平郡(冠縣東古城鎮),茌平屬於兗州濟北國,高唐屬於青州平原郡。
東漢時期的聊城地圖
三國時期,境內地域屬於魏國管轄。
三國時期的聊城地圖
西晉時期,分別被冀州部平原郡、司州部陽平郡、濟北國、東平國管轄。
西晉時期的聊城地圖
南北朝時期,聊城先後被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四國管轄。
南北朝時期,東魏時的聊城地圖
南北朝時期,北齊時的聊城地圖
隋朝時期,分別屬於魏州武陽郡、貝州清河郡,、濟州濟北郡、兗州濟北郡管轄。
唐朝時期,為藩鎮節度使(道)、州、縣三級制。分別屬於河北道博州、貝州、魏州、河南道濟州、鄆州管轄。
唐朝時期的聊城地圖
北宋時期,境內分別歸河北東路博州、大名府、京東西路東平府管轄。
北宋時期的聊城地圖
南宋時期,被金所統治,境內分別歸山東西路博州、山東西路東平府、大名路大名府管轄。
元朝時期,聊城境內地域歸東昌路總管府、冠州、高唐州、濮州、東平路管轄。隸屬於中書省。
明朝時期,境內區域屬於山東布政使司,分別屬於東昌府、陽穀、兗州府管轄。
明朝時期的東昌府地圖
清朝時期,隸屬於山東省管轄。
清朝時期的聊城地圖
民國時期,隸屬於山東省管轄。
清朝時期的聊城地圖
新中國建國前,1949年8月,設置平原省,為聊城專區,管轄聊城、茌平、博平、陽穀、壽張、東阿、高唐、清平、堂邑、莘縣、冠縣等十一個縣,朝城、觀城、濮縣、範縣等四個縣屬平原省濮陽專區,館陶、臨清兩個縣和臨清市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平原省聊城專區地圖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聊城專署改屬山東省管轄,轄16個縣。
1952年聊城地圖
1956年,德州專區撤銷,將夏津、武城、德縣、平原、禹城、齊河六個縣及德州市劃歸聊城專區。
1958年12月,將原屬泰安專區的東平、平陰、肥城及惠民專區的商河、臨邑、樂陵、濟陽劃歸聊城專區,撤銷臨清、莘縣、陽穀、東阿、館陶、禹城、德縣、樂陵、濟陽、平陰、武城11個縣建制,其轄區併入其它縣市。
1960年,商河、臨邑縣劃歸淄博專區,東平、肥城分別劃歸菏澤、泰安專區。
1961年,德州專區恢復,夏津、平原、齊河3個縣及德州市回歸,同時恢復莘縣、陽穀、東阿、館陶4個縣的建制。
1964年,撤銷壽張縣建制,將壽張、範縣金堤以南地區合併為範縣,連同範縣建制劃歸河南省。
1964年,將館陶縣建制和館陶、臨清衛運河以西地區劃歸河北省。
1964年的聊城地圖
1965年聊城地圖
1998年3月,撤銷聊城地區和縣級聊城市,分別設立地級聊城市和東昌府區。
現在的聊城市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