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上下雙經軸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7 09:32:11 1
專利名稱:一種上下雙經軸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噴氣織機領域,涉及ー種送經裝置,具體而言,涉及ー種用於織特密織物的上下雙經軸裝置。
背景技術:
織機採用經紗、緯紗的交織形成織物,緯紗可以有二色或多色,但經紗往往是單ー張力,參見圖I所示,為現有織機使用的單經軸噴氣織機經位置線示意圖,該單經軸噴氣織機的送經裝置由單經軸和雙後梁組成。
發明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g為噴氣織機提供ー種能在筘幅範圍內織特密織物的上下雙織軸裝置,同一根緯紗與ニ種不同或相同的經紗交織在一起,在筘幅範圍內緯紗張力呈現出周期變化,織物風格豐富多彩。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ー種上下雙經軸裝置,其主要由上經軸送經系統和下經軸送經系統組成,所述上經軸送經系統和下經軸送經系統分別設有獨立的張カ控制系統;所述上經軸送經系統包括送經上牆板,所述送經上牆板上設置有上雙後梁部件、導輥、上鉤魚杆、上張カ控制系統、上減速器、上齒輪副和上伺服電機,所述上伺服電機依次通過所述上減速器和所述上齒輪副驅動上經軸,所述上經軸安裝在所述送經上牆板上,所述導輥設置在所述上經軸與所述上雙後梁部件之間,所述上雙後梁部件包括通過上擺杆連接的上固定後梁和上活動後梁,所述上經軸上的經紗的從所述上經軸上退繞後往下走,經所述導輥拐彎繞向所述上固定後梁,再從所述上活動後梁進入梭ロ ;所述下經軸送經系統包括位於所述送經上牆板下方的送經下牆板,所述送經下牆板上設置有下雙後梁部件、下鉤魚杆、下張カ控制系統、下減速器、下齒輪副和下伺服電機,所述下伺服電機依次通過所述下減速器和所述下齒輪副驅動下經軸,所述下經軸安裝在所述送經下牆板上,所述下雙後梁部件包括通過下擺杆連接的下固定後梁和下活動後梁,所述下經軸上的經紗從所述下經軸上退繞後往上走,彎繞向下固定後梁,再從下活動後梁進入梭ロ ;所述上經軸位於所述下經軸的正上方。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如下本發明的上下雙經軸裝置的上下雙經軸同時送經的傳動,實現上下經軸部件在織機上的有序的安排,便於經紗張カ的合理變化。在經紗張力的作用下,固定後梁通過擺杆帶動活動後梁作往復擺動,兩套雙後梁設置的要點是讓經紗在活動後梁表面的退繞點儘量接近。讓上經軸經紗在上固定後梁和上活動後梁表面上繞過的包繞角儘量等於下經軸經紗在下固定後梁和下活動後梁表面上繞過的包繞角。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發明採用上下雙經軸,兩套獨立的張カ控制系統,兩套送經系統保持張カ的同步和協調,可以織出高經密提花織物。織機採用經紗緯紗的交織形成織物,緯紗用二色或多色,雙經軸用ニ種經紗,同一根緯紗與ニ種不同支數或風格的經紗交織在一起,在筘幅範圍內緯紗張力呈現出周期變化,織物風格豐富多彩。上述說明僅是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明的技術手段,並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後。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由以下實施例及其附圖詳細給出。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ー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發明,並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為現有技術中單經軸噴氣織機經位置線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的上下經軸經紗的經位置線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的上下經軸雙後梁的相對位置示意圖。圖中標號說明1、上經軸,2、上雙後梁部件,201、上固定後梁,202、上活動後梁,202、上擺杆,3、導輥,4、上鉤魚杆,5、上張カ控制系統,6、上減速器,7、上齒輪副,8、上伺服電機,9、送經上牆板,10、送經下牆板,11、下雙後梁部件,1101、下固定後梁,1102、下活動後梁,1103、下擺杆,12、下鉤魚杆,13、下張カ控制系統,14、下減速器,15、下齒輪副,16、下伺服電機,17、下經軸。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參考附圖並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參見圖2、圖3所示,ー種上下雙經軸裝置,其主要由上經軸送經系統和下經軸送經系統組成,所述上經軸送經系統和下經軸送經系統分別設有獨立的張カ控制系統;所述上經軸送經系統包括送經上牆板9,所述送經上牆板9上設置有上雙後梁部件2、導輥3、上鉤魚杆4、上張カ控制系統5、上減速器6、上齒輪副7和上伺服電機8,所述上伺服電機8依次通過所述上減速器6和所述上齒輪副7驅動上經軸I,所述上經軸I安裝在所述送經上牆板9上,所述導輥3設置在所述上經軸I與所述上雙後梁部件2之間,所述上雙後梁部件2包括通過上擺杆203連接的上固定後梁201和上活動後梁202,所述上經軸I上的經紗的從所述上經軸I上退繞後往下走,經所述導輥3拐彎繞向所述上固定後梁201,再從所述上活動後梁202進入梭ロ ;所述下經軸送經系統包括位於所述送經上牆板9下方的送經下牆板10,所述送經下牆板10上設置有下雙後梁部件11、下鉤魚杆12、下張カ控制系統13、下減速器14、下齒輪副15和下伺服電機16,所述下伺服電機16依次通過所述下減速器14和所述下齒輪副15驅動下經軸17,所述下經軸17安裝在所述送經下牆板10上,所述下雙後梁部件11包括通過下擺杆1103連接的下固定後梁1101和下活動後梁1102,所述下經軸17上的經紗從所述下經軸17上退繞後往上走,彎繞向下固定後梁1101,再從下活動後梁1102進入梭ロ ;所述上經軸I位於所述下經軸17的正上方。進ー步的,參見圖4所示,在經紗張力的作用下,固定後梁通過擺杆帶動活動後梁作往復擺動,兩套雙後梁的設置是讓經紗在活動後梁表面的退繞點儘量接近。優選的,所述上、下固定後梁201,1101軸芯線寬度方向的相對距離A為8_13mm ;所述上、下固定後梁201,1101的相對高度B為25-30mm;所述上擺杆203的擺角Φ為35° -55°。所述下擺杆1103的擺角Θ為35° -55°。進ー步的,參見圖4所示,上經軸送經系統,多了一根導輥3,導輥3的設置原則是讓上經軸I的經紗在上固定後梁201和上活動後梁202表面上繞過的包繞角儘量等於下經軸17的經紗在下固定後梁1101和下活動後梁1102表面上繞過的包繞角。優選的,所述導輥3與所述上固定後梁201軸芯線寬度方向的相對距離C為 18-22mm ;所述導輥3與上固定後梁201的相對高度D為10_14mm。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上下雙經軸裝置,其特徵在於主要由上經軸送經系統和下經軸送經系統組成,所述上經軸送經系統和下經軸送經系統分別設有獨立的張力控制系統;所述上經軸送經系統包括送經上牆板(9),所述送經上牆板(9)上設置有上雙後梁部件(2)、導輥(3)、上鉤魚杆(4)、上張力控制系統(5)、上減速器(6)、上齒輪副(7)和上伺服電機(8),所述上伺服電機(8)依次通過所述上減速器(6)和所述上齒輪副(7)驅動上經軸(I),所述上經軸(I)安裝在所述送經上牆板(9)上,所述導輥(3)設置在所述上經軸(I)與所述上雙後梁部件(2)之間,所述上雙後梁部件(2)包括通過上擺杆(203)連接的上固定後梁(201)和上活動後梁(202),所述上經軸(I)上的經紗的從所述上經軸(I)上退繞後往下走,經所述導輥(3)拐彎繞向所述上固定後梁(201),再從所述上活動後梁(202)進入梭口 ;所述下經軸送經系統包括位於所述送經上牆板(9)下方的送經下牆板(10),所述送經下牆板(10)上設置有下雙後梁部件(11)、下鉤魚杆(12)、下張力控制系統(13)、下減速器(14)、下齒輪副(15)和下伺服電機(16),所述下伺服電機(16)依次通過所述下減速器(14)和所述下齒輪副(15)驅動下經軸(17),所述下經軸(17)安裝在所述送經下牆板(10)上,所述下雙後梁部件(11)包括通過下擺杆(1103)連接的下固定後梁(1101)和下活動後梁(1102),所述下經軸(17)上的經紗從所述下經軸(17)上退繞後往上走,彎繞向下固定後梁(1101),再從下活動後梁(1102)進入梭口 ;所述上經軸(I)位於所述下經軸(17)的正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上下雙經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上、下固定後梁(201,1101)軸芯線寬度方向的相對距離⑷為8-13mm。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上下雙經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上、下固定後梁(201,1101)的相對高度(B)為25-30臟。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上下雙經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擺杆(203)的擺角(Φ)為 35。-55。。
5.根據權利要求I或4所述的上下雙經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下擺杆(1103)的擺角(Θ )為 35° -55°。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上下雙經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導輥(3)與所述上固定後梁(201)軸芯線寬度方向的相對距離(C)為18-22mm。
7.根據權利要求I或6所述的上下雙經軸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導輥(3)與上固定後梁(201)的相對高度(D)為10-14mmo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上下雙經軸裝置,其主要由上經軸送經系統和下經軸送經系統組成,所述上經軸送經系統和下經軸送經系統分別設有獨立的張力控制系統,本發明採用上下雙經軸,兩套獨立的張力控制系統,兩套送經系統保持張力的同步和協調,可以織出高經密提花織物。織機採用經紗緯紗的交織形成織物,緯紗用二色或多色,雙經軸用二種經紗,同一根緯紗與二種不同支數或風格的經紗交織在一起,在筘幅範圍內緯紗張力呈現出周期變化,織物風格豐富多彩。
文檔編號D03D49/06GK102677373SQ20121019246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2日
發明者周平, 祝章琛 申請人:江蘇萬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