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迪和郎朗事業上的選擇對比(一樣的天才不一樣的結局)
2023-06-05 21:48:51 4
同年出生的李雲迪和朗朗成名後經常被媒體大眾拿來比較。李雲迪是詩人,朗朗是活力超常的鋼琴演奏家,西方音樂評論家對他們的評論網上多得數不盡。
這兩位青年鋼琴演奏家幾乎同時登上國際樂壇,一樣為中國爭得了榮譽,朗朗似乎更幸運,已經在標誌著紐約音樂界最高門檻的卡耐基音樂廳舉行了獨奏音樂會。
媒體也曾採訪過他們對彼此的看法,「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雖然都是鋼琴領域,但兩人的風格、路線都不同,因此對比不會有定論。
1
成名
郎朗3歲學琴,5歲獲獎,9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17歲時在芝加哥拉文尼亞音樂節明星演奏會上,緊急代替身體突然不適的安德魯·瓦茲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由此在世界樂壇名聲大震。
2002年郎朗成為首位獲得伯恩斯坦藝術成就大獎的藝術家,該獎項是為職業藝術家而設立,而郎朗是世界第一位享此殊榮的職業藝術家。
李雲迪崛起於2000年的華沙蕭邦鋼琴大賽,18歲的李雲迪打破了首獎連續空缺兩屆15年的沉寂。奪得金獎,成為開賽73年以來最年輕的金獎得主。
2
特點
李雲迪和朗朗就像冰與火一樣
關於郎朗和李雲迪的比較,國外的樂迷和媒體也曾參與到相關的爭論當中,美國《波士頓環球報》早些時候說:「當郎朗去年彈奏此曲時(指莫扎特《C大調奏鳴曲》),顯得毛躁和中規中矩。李雲迪的彈奏則是純淨、優雅不做作的優美的展現。」
更多的人士開始意識到,他們本來就是兩種類型。李雲迪優雅從容,技巧無懈可擊,將蕭邦的詩意演繹的近乎完美;郎朗更多的是激情,熱辣張揚的表演像一團火焰,能瞬間點燃聽者的心,照亮劇場的每個角落。
如果說郎朗的特點是技巧很好,那麼李雲迪的特點則是對音樂的深刻理解。李雲迪的恩師阿里·瓦蒂這樣評價:「李雲迪在舞臺上就像個王子,他有非常靈敏的聽力,他不僅僅是製造音樂,他知道怎樣用自己的方法發出最好的聲樂。」
如果郎朗是激情冒險家式的天才,李雲迪就是抒情王子式的天才。
事實上,不管李雲迪和郎朗兩位當事人如何不在意觀眾的這種比較,但兩位國際級的青年鋼琴大師不可避免地要暗中發力,郎朗曾在多個場合彈奏過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只要一出手,即使老柴、孟德爾頌和蕭邦也要望「曲」興嘆了。
郎朗的彈奏令人難以忘懷,他既像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又似身姿卓絕的舞者。而另一邊的是李雲迪,這位與郎朗同年出生的冷峻帥哥,作為笑傲江湖的蕭邦與李斯特作品演奏高手,他動作快如閃電,意志堅若磐石。
美國《紐約時報》對二者的評價似乎更讓觀眾清晰起來——「如果說郎朗是激情冒險家式的天才,那麼李雲迪就是抒情王子式的天才。」
有人說,郎朗看上去有種霸氣和朝氣,充滿激情,而帥氣高大的李雲迪溫文爾雅,有種書卷氣。
的確,與郎朗在舞臺上的張揚熱情不同,含蓄低調是李雲迪堅持的風格。其實,只要那雙手觸及黑白相間的琴鍵,李雲迪就會於瞬間在聽者內心深處掀起狂瀾,你會被他的激情演奏融化在深深的感動之中。這其實也是他10年前在波蘭徵服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大腕評委大放異彩的原因之一,那個冠軍的意義非同尋常,因為那個獎項在被他攬進懷裡之前已空缺了15年。
擅長鋼琴獨奏的李雲迪能夠非常準確地抓住音樂的內涵,而他的演奏技巧更令人叫絕,他彈奏的華彩段和琶音等復調音樂都極具個性。聽了他的音樂,我的耳畔就一直迴響著他彈奏的旋律。真的,那種感動和感悟是由淺入深,由弱到強,漸入佳境,真的很享受。的確,他並沒有像郎朗一樣表情豐富,但依舊能被他打動。
3
誰更吸引琴迷?
兩人都是時尚寵兒,郎朗的代言更是多的數不清。郎朗的演出服越來越靚麗,他明確表示自己不能接受傳統的燕尾服,覺得自己像一隻企鵝。李雲迪一直是「木村拓哉」式的造型,這也讓他在日本及中國香港人氣極旺。
郎朗無疑是曝光率極高的明星,電視晚會,表演上經常出現,擁有眾多「琴迷」,但李雲迪在這一點上並不輸給他。李雲迪曾被國外傳媒譽為「古典音樂界貓王」,憑藉俊秀的外表和精湛的琴技迷倒眾多少女,去年在日本NHK電視臺播放的李雲迪音樂紀錄片《新浪漫主義》,引起極大反響。廣大日本「迪迷」致信日本NHK電視臺,要求重播紀錄片《新浪漫主義》,結果,電視臺臺應觀眾的請求,在該片首播一周後破例再次重播。
4
對待商業的態度
太過頻繁的接觸商業活動的郎朗在獲取知名度的同時也飽受世人爭議。
但郎朗不以為然。他認為,古典音樂離不開商業化的運作。「如果沒有大公司和商業機構的包裝運作,古典音樂將很難生存,更不要說繼承和推廣了。」郎朗直言希望得到更多國際公司的支持以體現個人價值。
但李雲迪對待商業的態度有所不同,他甚至有些抨擊:「我個人覺得商業活動和宣傳攻勢不代表藝術成就,那是兩回事:演出場次和演出曲目的多少,也不能代表你的演奏水準。」
5
總結
我們都知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個藝術家的成長也要看他一生所帶來的才華,修養,才能成為人們心中的偶像和崇拜者。
只是一時的在潮流中很紅,有人贊助,有人捧場,有人支持的傳播中,紅極一時,早晚會身敗名裂,江郎才盡。並非人云亦云的追隨喜歡,認識,理解一位藝術家是需要時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