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被殺又復活的電影(被禁5年險遭封殺)
2023-06-06 00:29:58 1
7月12日,唐山發生了5.1級地震。不知不覺,那場災難已經過去了44年。
今天,想給你們推薦《唐山大地震》。23秒,是地震發生的時長;32年,是這個家庭團聚相隔的界限。
或許我們無法預測自己的命運,但我們可以更加努力地過好每一天,不留遺憾。
編輯 | Anita
來源|讀者人物(ID:duzherenwu)
1976年7月28日,中國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巨大災難。
這次災難共造成了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使4204個孩子成為了孤兒,並且導致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元人民幣以上。
馮小剛導演用一部《唐山大地震》,再現了那場觸目驚心的災難。
影片講述了一家人在經歷了唐山大地震後的悲歡離合。
海報上寫著「23秒,32年」。
23秒,是地震發生的時長;
32年,從唐山到汶川,是億萬中國人心中一段難忘的時代,也是電影中這個家庭團聚相隔的界限。
在死傷嚴重的災難背景下,我們可以從中讀出更多的意義:不僅是生命和自然,更是救贖與寬容。
方家在當年的災害中支離破碎,又在32年後迎來了圓滿的結局。
救贖與寬容最終成為了治癒方家的最後一劑良藥。
一句「對不起,媽」解開了圍繞著三個人的心結。
1976年7月28日凌晨,7.8級地震搖碎了這座城市,遍地瓦礫、屍體、哀號、傷痛、讓這個酷熱的夏季增添了血淚的粘稠度。
當方大強把妻子元妮(徐帆扮演)拽到一邊衝進樓的那刻開始,這個家註定不再完整,地震了,方家的天也塌了。
元妮在石頭上絕望地痛哭,一是為離去的丈夫;二是為生死未卜的兒女。
後來元妮得知姐弟倆還活著,但是他們都被壓在一塊石板的兩端,不管是撬哪一端,總有一個孩子會成為支點,而他存活的可能性也將大大降低。
救援人員問元妮:「到底要救誰?只能選一個。」
俗話說得好:手心手背都是肉。
面對痛苦的抉擇,元妮哪一個都不願放棄,苦苦哀求道:「都救,求求你們了,都要救!」
但最終只能救一個,選擇一個便意味著放棄另一個,萬般無奈之下,元妮艱難地從牙縫裡擠出三個字:「救——弟弟!」
元妮覺得弟弟生存的可能性大,可姐姐清清楚楚地聽到了這句話,眼淚從她的臉頰上淌了下來。
後來,姐姐大難不死,在拉屍體的車上醒了過來,被一對好心的夫婦收養。
轉眼間,姐姐和弟弟已長大成人。
方達因為地震失去了一條左臂,和母親搬到了臨時搭的房子裡,他生性好動,學習成績一般,興趣根本不在考大學上,於是成為了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下海做生意的人。
與此同時,姐姐方登在養父母家也已經生活了十多年,他們是參與唐山大地震救援的解放軍夫妻。
一直以來,方登的學習成績都很好,她想報考醫學院,養父同意,但養母反對,說女兒從小就沒有離開過家,自己不放心,其實她是擔心這個收養的孩子一去就不會回來了。
方登如願以償考上了南方一所有名的醫學院,那裡正是方達生活工作的地方,但是,在這裡,他們並不認識。
方登的養母臨終前說,希望她回唐山找找親人,但方登說,她不回去。
對於她來說,那是個傷心的地方,她不願意去碰觸那個「傷口」,地震雖然沒有讓她身體受損,但是,母親的話把她的心傷了。
她其實並不知道,她不回去本身就是對母親的一種報復,並且這種報復已經明顯地體現在母親以後的生活中。
在這32年裡,對於女兒的愧疚也折磨了元妮32年。
弟弟說,唐山這些年高樓大廈都建起來了,可是我媽心裡的牆卻再也沒有蓋起來,她守著那些廢墟就可以過一輩子!
地震,毀了她的一生,苦了她一輩子!
元妮最喜歡說的是「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
方登的養父最常說的是,「親情永遠是親情」,他和老伴吵了大半輩子,然而他心裡始終只裝著那個人。
元妮搬家後天天燒紙錢,嘴裡念叨說:「住哪兒了,在哪條街,哪條巷子,怎麼走,怎麼走……」
親人的離去,給這個女人的內心留下了一個永遠不可能填滿的坑洞,那裡面滿是眼淚。
就像電影後半部分,姐弟在汶川地震現場意外相遇時,弟弟對姐姐說的那樣,媽媽的心早就碎得只剩渣了。
她每天就靠著這些殘渣生活,那裡面是她失去丈夫的悲痛,放棄女兒的自責,對自己的痛恨,她準備用剩餘的時間償還內心的歉疚。
後來,姐弟相認,一同回家看望年邁的老母親。
電影高潮部分是母女相遇,一道鐵門隔開了三十多年的時間。
此時一個在門裡一個在門外,母親給自己的女兒跪下,說:「對不起,當初沒有救你,可你還活著啊,為什麼不回來找我啊?我以為你和你爸爸一樣死去了。」
隨著母親的下跪道歉,女兒心頭的堅冰開始融化。
元妮端著一個盆子,裡面放著幾個又大又紅的西紅柿,說:「看,媽媽沒騙你吧,是媽媽對不起你。」
姐姐沒想到母親至今不忘她小時候許下的諾言,又得知母親每次買的小學課本,也有自己的一份,終於淚如泉湧。
後來兩人去了墓地,方登和媽媽擁抱在一起,心疼地流著淚說:「對不起,這麼多年,您是怎麼過來的啊?我現在能理解您了,看到弟弟活著,真好!」
這時,女兒心頭的堅冰才徹底融化,親情的力量終於戰勝了不幸的災難。
母親選擇救弟弟,看似是在緊急情況下的臨時選擇,其實也是一種潛意識的選擇。
這種選擇,打上了『重男輕女』的深深烙印。
母親元妮這個角色,是上個世紀70年代母親的典型形象。她們固然是愛所有孩子的,但內心深處依然認為兒子比女兒強。
畢竟將來女兒長大了,嫁人了,就成了別人家的,而兒子還是自己的,還能給自己養老。這是元妮的想法,其實也是當時那個年代絕大部分父母的想法。
當然,這種想法,其實現在也很普遍。
元妮的選擇,打上了時代深深的烙印。
「重男輕女」,其實是一種對現實的妥協。
地震過後,大地空留斷痕,人類在殘垣裡求生。在鋼筋水泥的崩裂聲中,一切吶喊與悲泣,都顯得脆弱而渺小。
當包裹安全與幸福的糖衣被災難剝去後,赤裸裸的選擇,便成了人心最後的掙扎。
有人說這部電影是在揭唐山人的傷疤,其實它除了帶給我們震撼以外,更讓我們看到了經歷過災難的人們的堅強。
導演馮小剛說,徐帆那場燒紙的戲,其實大部分群眾演員都是唐山人民,他們借著鏡頭,用自己的語言和身體,表達了對已故親人們的哀思。
當某一條拍完時,整條巷子仍然是一片哭聲,他們圍在餘燼旁,守護著沒能躲過那場災難的在天之靈。
影片最後,那些刻有遇難者姓名的石碑,是對人們的警醒:
或許我們無法預測自己的命運,但我們可以更加努力的過好每一天,不留遺憾。
無論多麼大的地震,震碎的永遠只是城市,卻毀不掉親情。
試問有什麼能強過血濃於水的親情呢?
為了自己,為了親人,好好活著。
電影簡介:《唐山大地震》是根據張栩的小說《餘震》改編,電影描述1976年發生在中國唐山的7.8級大地震中,一位母親只能選擇救姐弟之一。母親最終選擇救了弟弟,但姐姐卻奇蹟生還,後被解放軍收養,32年後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們去修補的悲感情節,再一次勾起了當代人們對那一段慘痛災難的回憶。
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