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箭臺的製作方法
2023-06-06 08:08:56 2
專利名稱:活動箭臺的製作方法
活動箭臺一、 所屬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竟技弓箭,系弓身上用來放置箭的一種箭臺。二、 背景技術凡是弓,在其弓身上都有一個用來放置箭的箭臺。箭通過在箭臺上滑行來 獲得射出時的速度和方向。箭臺的優劣,直接關係到弓箭的準確性和穩定性。現有的箭臺都是固定的,因而存在以下問題箭杆與箭臺之間要摩擦。從f觀上講,這種摩擦是複雜的,不可能每次都 一樣。這種不確定性,帶來了箭著點的不確定。單是加速度就能使箭杆經微變形,可同時又有箭臺的摩擦阻尼前後夾擊, 變形就加劇了 。箭都有尾翼,在掠過箭臺時須避開箭臺,這使得箭尾偏離了箭的飛行軌跡, 造成箭尾擺動。這些都會影響到弓箭的準確性和穩定性。針對這些問題,現代弓箭採用了低摩材料、異形箭杆等多項革新技術。用炭素材料製作箭杆、箭臺,減少了一部份摩擦;用中間粗兩頭細的異形箭杆取代直箭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箭杆的剛性,減小了變形。這些做法面然使問 題緩解了許多,卻未能徹底解決,仍留有繼續挖掘的空間。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新的箭臺,這種箭臺能徹底解決現有箭臺的 上述問題,從而進一步提高弓箭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將箭臺做成活動的,在撒放的瞬間,箭臺由 箭杆推著往前倒下。箭臺不存在了, 一切由箭臺產生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採用這種活動箭臺後,不再顧及摩擦、變形、打尾等問題了,對箭和箭臺 的技術要求全面降低,而弓箭的準確性和穩定性則進一步提高。試射表明釆 用這種活動箭臺的弩弓,其準確性接近氣步槍。四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具體結構,由以下的實施例及其附圖給出。圖l是本發明活動箭臺的45度視角示意圖。 下面結合
圖1詳細說明該箭臺的細節及工作情況。在弓身把手(6)的上方,有一個平臺(5)。兩個折成直角的板狀支架(7)、 (8),分別固定在平臺(5)的左、右,兩個支架直立的部份都靠外,上面各有 一個孔(9)。 一根軸(10)的兩端,分別插在這兩個孔中,軸(10)兩端的外 徑略小於孔(9)的內徑,軸(10)可自由轉動。軸(10)中間的一段,固定在 一塊託片(3)的下端。託片(3)上緣的正中,有一個缺口 (2)。箭(1)就放 置在缺口 (2)中。支架(7) (8)直立部分的後上角,有一塊向內折成直角的 突起(4),擋在託片(3)的後面。因為有突起(4)的阻擋,託片(3)只能往前倒,不能往後倒。工作時, 隨著往後拉弓,箭(1)在缺口 (2)中向後滑行,直至滿弓。在撒放的瞬間, 如前面所述託片(3 )由箭(1)推著往前倒下,而箭(1)則脫離託片(3 )射 出。這裡有兩點須強調託片(3)在承載箭(1)的時候,應保持直立狀態,即平行於原始位置的 弦。因為向後傾會使箭頭上跳;向前傾會使箭頭下沉。軸(10)應垂直於箭(1)。這樣,託片(3)倒下時箭(1)才能完全避免 側向受力。由於基本不存在摩擦,對箭及箭臺的材質,形狀,光潔度等方面的要求都 不高。由於不再顧及打尾的問題,尾翼可以空氣動力學原理兼顧陀螺定向原理優 化設計。如四葉高轉速尾翼。
權利要求
1、弓身上用來放置箭的一種活動箭臺,該箭臺處在弓身把手(6)上方的平臺(5)上,其特徵在於兩個折成直角的板狀支架(7)、(8)分別固定在平臺(5)的左、右,兩個支架直立的部份都靠外,上面各有一個孔(9),一根軸(10)的兩端分別插在這兩個孔中,軸軸(10)兩端的直徑略小於孔(9)的內徑,(10)可自由轉動,軸(10)中間的一段固定在一塊託片(3)的下端,託片(3)上緣的正中有一個缺口(2),箭(1)就放置在缺口(2)中,支架直立部份的後上角有一塊向內折成直角的突起(4),擋在託片(3)的後面,使託片(3)只能往前倒,不能往後倒。
2、 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箭臺,其特徵在於工作時隨著往後拉弓,箭U) 在缺口 (2)中向後滑行至滿弓,在撒放的瞬間託片(3)由箭(1)推著往前倒 下,而箭(1)則脫離託片(3)射出。
3、 根據權利要求
l所述的箭臺,其特徵在於託片(3)在承載箭(1)的 時候,應保持直立狀態,即平行於原始位置的弦。
4、 根據權利要求
l所述的箭臺,其特徵在於軸(、0)應垂直於箭(1)。
專利摘要
本發明涉及競技弓箭,系弓身上用來放置箭的一種活動箭臺。在弓身把手(6)的上方,有一個平臺(5)。兩個支架(7)、(8)分別固定在平臺的左、右。兩個支架上各有一個孔(9)。一根軸(10)的兩端,分別插在這兩個孔中,軸可自由轉動。軸中間的一段,固定在一塊託片(3)的下端。託片上緣的正中,有一個缺口(2)。箭(1)就放置在缺口中。支架的後上角有一塊突起(4),擋在託片後面。隨著往後拉弓,箭在缺口中向後滑行至滿弓。撒放的瞬間,託片由箭推著往前倒下,而箭則脫離託片射出。由於沒有摩擦,準確性高於固定箭臺。
文檔編號F41B5/00GKCN101256063SQ200810069401
公開日2008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2月28日
發明者饒弘劍 申請人:饒弘劍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