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6 04:56:16 1
專利名稱: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技術領域[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理想的排線機構要求其往復周期與層繞來回周期嚴格吻合且沒有累計誤差。傳統的排線機構通常通過凸輪傳動、氣缸傳動、或同步帶傳動等,均存在結構複雜、排線精度低、 不容易控制的缺點。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設計簡單、結構合理、傳動精確平穩的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0004]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包括電機和排線軸,其結構特徵是兩者之間通過相互嚙合的蝸輪和蝸杆傳動連接。[0005]所述排線軸與蝸輪連接,電機與蝸杆連接。[0006]所述蝸杆通過與其兩端轉動連接的第一軸承座安裝在底板上,電機通過電機座安裝在底板上。[0007]所述電機的輸出端與蝸杆之間通過聯軸器連接,所述聯軸器安裝在電機座上。[0008]所述排線軸轉動連接在第二軸承座上,排線軸對應第二軸承座的一端設有花鍵, 排線軸與第二軸承座之間設置有與花鍵配合連接的花鍵套。[0009]所述蝸杆與花鍵套連接。[0010]所述排線軸的端部連接有排線組件。[0011]本實用新型排線機構的電機和排線軸之間採用蝸輪蝸杆的傳動方式來實現排線, 其主要改善了設備的整體布局,使設備更加美觀,而且具有結構緊湊、傳動比大、傳動平穩、 等優點,還可以實現反向自鎖功能。本實用新型設計簡單,結構合理,設備在維護組裝時更加方便快捷。
[0012]圖I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電機與排線軸裝配的立體圖。[0013]圖2為一實施例電機與排線軸裝配的又一立體圖。[0014]圖3為一實施例電機與蝸杆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局部剖視)。[0015]圖4為一實施例排線軸與蝸輪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局部剖視)。[0016]圖5為圖I的俯視圖(局部剖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0018]參見圖I-圖5,本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包括電機10和排線軸20,其兩者之間通過相互嚙合的蝸輪30和蝸杆40傳動連接。排線軸20的端部連接有排線組件70,實現排線功能。[0019]具體地,排線軸20與蝸輪30連接,電機10與蝸杆40連接。[0020]蝸杆40通過與其兩端轉動連接的第一軸承座50安裝在底板51上,電機10通過電機座52安裝在底板51上。電機10的輸出端與蝸杆40之間通過聯軸器53連接,聯軸器 53安裝在電機座52上。[0021]排線軸20轉動連接在第二軸承座60上,排線軸20對應第二軸承座60的一端設有花鍵,排線軸20與第二軸承座60之間設置有與花鍵配合連接的花鍵套61。蝸杆40與花鍵套61連接。[0022]為了提高裝配精度,及降低摩擦係數,蝸杆40與第一軸承座50之間,設置有軸承 80 ;花鍵套61與第二軸承座60之間同樣設置有軸承80。
權利要求1.一種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包括電機(10)和排線軸(20),其特徵是兩者之間通過相互嚙合的蝸輪(30)和蝸杆(40)傳動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其特徵是所述排線軸(20)與蝸輪(30)連接,電機(10)與蝸杆(40)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其特徵是所述蝸杆(40)通過與其兩端轉動連接的第一軸承座(50)安裝在底板(51)上,電機(10)通過電機座(52)安裝在底板(51)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其特徵是所述電機(10)的輸出端與蝸杆(40)之間通過聯軸器(53)連接,所述聯軸器(53)安裝在電機座(52)上。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其特徵是所述排線軸(20)轉動連接在第二軸承座(60 )上,排線軸(20 )對應第二軸承座(60 )的一端設有花鍵,排線軸(20 )與第二軸承座(60)之間設置有與花鍵配合連接的花鍵套(61)。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其特徵是所述蝸杆(40)與花鍵套(61)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其特徵是所述排線軸(20)的端部連接有排線組件(70)。
專利摘要一種排線機構的傳動結構,包括電機和排線軸,其兩者之間通過相互嚙合的蝸輪和蝸杆傳動連接。排線軸與蝸輪連接,電機與蝸杆連接。蝸杆通過第一軸承座安裝在底板上,電機通過電機座安裝在底板上。電機的輸出端與蝸杆之間通過聯軸器連接,聯軸器安裝在電機座上。排線軸安裝在第二軸承座上,排線軸對應第二軸承座的一端設有花鍵,排線軸與第二軸承座之間設置有與花鍵配合連接的花鍵套。蝸杆與花鍵套連接。本實用新型排線機構的電機和排線軸之間採用蝸輪蝸杆的傳動方式來實現排線,其主要改善了設備的整體布局,使設備更加美觀,而且具有結構緊湊、傳動比大、傳動平穩、等優點,還可以實現反向自鎖功能。
文檔編號H02K7/10GK202812000SQ20122046985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4日
發明者劉暉, 胡志綱 申請人:佛山市順德區三合工業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