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屋面板的製作方法
2023-06-18 14:26:5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鋼製牆面,具體涉及一種屋面板。
背景技術:
屋面板是可直接承受屋面荷載的板。房屋的屋頂,一般使用不鏽鋼、鋁鎂錳或合金等金屬製成。
如公告號為CN105714988A的專利,該專利公開了一種暗扣式屋面板,它包括一塊經壓製成型的長條狀板體,該板體的中間形成有一條倒V型凸起,倒V型凸起的中間形成有用於嵌入中支架頂端部的多菱形凹槽條;所述板體的兩側邊各設置有向上折起的斜邊,且在所述的斜邊端部分別設置有可相互配合形成暗扣的、一個開口朝下和一個開口朝上的咬合口;所述的長條狀板體可通過所述的暗扣式咬合口兩兩依次相接組成屋面,其中一塊長條狀板體的開口朝下咬合口與另一長條狀板體的開口朝上咬合口相互咬合併形成一倒V型凸起,且在倒V型凸起的中間形成一可嵌入暗扣支架上端部的扣接槽。施工時兩張板在處相互咬合連成整體。
該專利的缺點在於:如附圖所示,兩塊板體的一個開口朝下和一個開口朝上的兩個咬合口相互扣住後形成一個正方形,再用咬口鉗鎖死在暗扣邊支架之上時,開口朝下的咬合口需彎折90度才能與開口朝上的咬合口完全咬合鎖死,安裝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屋面板,通過設置兩者夾角成銳角的第一支撐板與第一咬合部,以及兩者夾角呈銳角的第二咬合部和第二勾邊,來提高安裝效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屋面板,包括面板和安裝支架,所述面板兩端分別設有可相互扣合的下咬合部和上咬合部,所述下咬合部包括垂直連接於面板的第一支撐板和與第一支撐板呈銳角設置的第一咬合板,所述第一咬合板位於第一支撐板背對面板一端且呈朝向面板設置,所述上咬合部包括垂直連接於面板的第二咬合板和與第二咬合板呈銳角設置的第二勾邊,所述第二勾邊位於第二咬合板遠離下咬合部一端且呈朝向面板設置。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兩塊面板時,將第一塊面板的第二咬合板抵接於安裝支架一側,將第二塊面板的第一支撐板抵接於安裝支架的另一側,第一咬合板內壁抵接於第二勾邊外壁,用咬合鉗壓緊第一塊面板的上咬合部和第二塊面板的下咬合部即可完成兩塊面板的安裝。由於第一支撐板與第一咬合板呈銳角設置,第二咬合板與第二勾邊呈銳角設置,故壓緊時第一咬合板和第二勾邊只需進行小於90度的彎折即可使兩塊板完全咬合鎖死,提高了安裝效率。同時將第一咬合板和第二勾邊彎折回原位即可完成對面板的拆卸,可對面板進行重複利用,有良好的環保性。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咬合板背對第一支撐板一端設有第一勾邊,所述第一勾邊和第一支撐板呈垂直設置且朝向第一支撐板。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咬合鉗壓緊後,第二勾邊被第一勾邊和第一咬合板夾緊,第二勾邊的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均被限位,保證了上咬合部不會鬆動。同時第一勾邊被第二勾邊和第二咬合板夾緊,第一勾邊的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均被限位,保證了下咬合板不會鬆動。兩個效果結合使上咬合部和下咬合部咬合的更加緊密,防止兩塊面板鬆動,密封效果更好。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面板的兩端均設置有向上折起的第一斜邊和第二斜邊,所述下咬合部位於第一斜邊背對面板一端,所述上咬合部位於第二斜邊背對面板一端。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兩塊面板結合後,第一塊面板的第一斜邊和第二塊面板的第二斜邊之間形成一個凹槽,而面板用於屋頂安裝,凹槽可起到導流排水的作用,使面板具有更好的排水性,防止水流入面板內。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咬合板與第二斜邊之間設有垂直於第二咬合板的第二支撐板。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咬合鉗壓緊上咬合部和下咬合部時,第一勾邊對第二咬合板有一個壓力,從而對第二斜邊也有壓力,第二支撐板位於第二斜邊和第二咬合板之間,起到了卸力的作用,防止第二斜邊由於之間受力而彎曲變形,導致安裝的面板之間出現不平整的情況,使面板安裝後更平整美觀。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斜邊和第二斜邊與面板之間均設有用過渡折邊。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設第一斜邊和面板之間的夾角為A,在設置過渡折邊後,第一斜邊與過渡折邊之間的夾角為B,過渡折邊與面板之間的夾角為C。而B和C均大於A。在衝壓加工時衝壓的角度越小,形成該角度的物體所受到的集中應力越大,易使該物體出現非設計的彎曲變形,造成廢品的產生。故引入過渡折邊後方便了面板的加工,減少了廢品的產生。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面板呈波浪形設置,所述面板設有至少四個循環波。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循環波可緩衝外界壓力,減小安裝該面板的物體受到的衝擊力。且循環波之間的間隙還起到了卸力的作用,減小面板變形的可能性。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安裝支架包括固定板和用於連接上咬合部和下咬合部的連接板,所述固定板與連接板互相呈垂直設置,所述固定板上設有固定螺栓。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支架通過固定螺栓固定安裝於物體上,而面板咬合在安裝支架上,即使面板與物體連接的更加穩定,防止面板鬆動。同時當面板安裝在安裝支架上後固定螺栓不外露,減小了固定螺栓鏽蝕的可能性,延長了需進行更換和維護的時間。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連接板側壁上設有用於定位第二支撐板的定位板。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對上咬合部進行限位,使所有面板安裝後所有面板均處於同一平面,使面板安裝的更加整齊美觀。同時定位板對第二支撐杆有一個向上的支撐力,在安裝另一塊板的下咬合部時不需人力位置第一快板的狀態,方便了兩塊面板間的安裝。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連接板背對固定板一端設有用於定位第二勾邊的折板,所述折板與連接板呈銳角設置,所述折板與定位板位於連接板的同一側,所述折板呈朝向固定板設置。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對第二勾邊進行一個限位,與定位板配合後使上咬合部不能上下移動,方便了兩塊面板間的安裝。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連接板與固定板之間設有斜撐,所述斜撐位於固定板與定位板之間。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斜撐加強了連接板的結構強度,防止咬合鉗在壓緊上咬合部和下咬合部時連接板彎曲變形。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安裝效率高,結構強度高,安裝平整美觀,方便加工,廢品率低,可進行100%可回收再利用。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中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4為圖3中A處的放大圖。
附圖標記:1、面板;2、安裝支架;3、循環波;4、第一斜邊;5、第二斜邊;6、上咬合部;7、下咬合部;8、第一支撐板;9、第一咬合板;10、第一勾邊;11、第二支撐板;12、第二咬合板;13、第二勾邊;14、固定板;15、連接板;16、固定螺栓;17、定位板;18、折板;19、斜撐;20、過渡折邊。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屋面板,包括面板1和用於安裝該面板1的安裝支架2。為了使面板1可100%回收,面板1呈鋼製。面板1呈長方形設置。為了加強面板1結構強度,面板1縱截面呈波浪形設置,面板1上設有至少四個循環波3。
如圖2所示,面板1的兩端均設置有向上折起的第一斜邊4和第二斜邊5。第一斜邊4和第二斜邊5與面板1一體衝壓成型。為了減小衝壓時面板1的廢品率,第一斜邊4和第二斜邊5與面板1之間均設有用過渡折邊20。第一斜邊4背對面板1一端設有下咬合部7,第二斜邊5背對面板1一端設有上咬合部6。下咬合部7和上咬合部6可相互扣合。
下咬合部7包括垂直連接於面板1的第一支撐板8、與第一支撐板8呈銳角設置的第一咬合板9和垂直連接於咬合板的第一勾邊10,第一咬合板9位於第一支撐板8背對面板1一端且朝向面板1,第一勾邊10位於第一咬合板9背對第一支撐板8一端且朝向第一支撐板8。
上咬合部6包括垂直連接於面板1的第二咬合板12和與第二咬合板12呈銳角設置的第二勾邊13,第二咬合板12與下咬合部7位於面板1同一側,第二勾邊13位於第二咬合板12遠離下咬合部7一端且朝向面板1。第二咬合板12與第二斜邊5之間設有垂直於第二咬合板12的第二支撐板11。
如圖1所示,安裝支架2包括固定板14和連接板15,固定板14與連接板15互相呈垂直設置。為了使安裝支架2緊固連接在屋頂上,固定板14上設有固定螺栓16。如圖4所示,為了方便將面板1安裝在安裝支架2上,連接板15側壁設有用於定位第二支撐板11的定位板17,連接板15背對固定板14一端設有用於定位第二勾邊13的折板18,折板18與連接板15呈銳角設置,折板18與定位板17位於連接板15的同一側,折板18呈朝向固定板14設置。如圖1所示,為了提高連接板15的結構強度,防止連接板15彎曲,連接板15與固定板14之間設有斜撐19,斜撐19位於固定板14與定位板17之間。
如圖1和圖4所示,將面板1安裝於屋頂時,先將安裝支架2放置在屋頂,通過固定螺栓16將安裝支架2固定在屋頂上,此時固定板14貼合屋頂表面,連接板15垂直於屋頂。沿屋頂長度方向將安裝支架2呈等間隔排列設置,各個安裝支架2的連接板15均呈平行設置。在兩個安裝支架2之間放置面板1。此時下咬合部7的狀態為:第二支撐板11抵接於定位板17上表面,第二咬合板12外側壁抵接於連接板15,第二勾邊13抵接於折邊下表面。上咬合部6的狀態為:第一支撐板8內側壁抵接於連接板15,第一咬合板9內側壁抵接於折板18上表面。
使用咬合鉗壓緊上咬合部6和下咬合部7,此時第一勾邊10被第二勾邊13和第二咬合部夾緊,使上咬合部6和下咬合部7緊密連接,面板1安裝完畢。如需更換面板1或對面板1進行回收利用時,將上咬合部6和下咬合部7彎折到未被咬合鉗壓緊時的狀態,即可直接拆卸面板1。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凡屬於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