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差距愛情電影(電影中偉大的戀情)
2023-06-19 01:18:20 3
本文授權轉載自Lens微信平臺WeLens(ID:we-lens)
Lens 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你有沒有發現,周圍的「三觀審查」越來越多了。
在網上看著看著電影,一排彈幕飛過來,
「這片三觀不正,怎麼還不封殺」。
搜索喜歡的電影評論,映入眼帘的是,
「1星,毀三觀。」
臺灣版《流星花園》前陣子重播,女主演的微博遭到謾罵,「一腳踏兩船」「三觀有問題」。這是18年前首播的時候都很少出現的情況。
結果,女主演不得不在微博裡安撫粉絲:「我承認杉菜是有點綠茶」。
就連一些經典作品也被攻陷了:
電影《英國病人》的豆瓣評論: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也......
《霍亂時期的愛情》......
他們不僅僅是發表觀點,還正義凜然地「做點實事」…..
有人以離婚律師的名義,點明「舉報」某院線電影,並得到網民熱轉:
類似「這個作品三觀不正,跪求有關部門封殺」的言論時不時就能碰見。
如此照此標準,那些我們熟悉的偉大愛情,多數都要算是「姦情」了。
姦情的幾大範式
1、《飄》
「綠茶婊」斯嘉麗:想說服即將訂婚的阿希禮和她私奔,遭拒後生氣打了阿希禮耳光。後來缺錢時,她又看中了妹妹未婚夫的財產,於是設計讓他迷上自己。
2、《安娜·卡列尼娜》
「不守婦道」的安娜:她在婚中與英俊的軍官渥倫斯基相戀,拋棄丈夫與兒子,與渥倫斯基住在一起,還跟「姦夫」去國外旅行了3個月。
3、《鐵達尼號》
「劈腿」的羅絲:羅絲與母親及未婚夫一道上船,卻被船上的少年畫家傑克吸引,戴上未婚夫送她的名貴項鍊,讓傑克為她畫裸像。
4、《卡薩布蘭卡》
「朝三暮四」的伊爾莎:伊爾莎曾經爽約情人,後來再見時,她為了幫助丈夫逃開敵人追殺又去求助情人,在幾番糾纏之中,兩人又重新生出情愫使她想離開丈夫,留在情人身邊。
5、《花樣年華》
學壞的蘇麗珍:她的丈夫和他的妻子有了婚外情,她和他一起商量相應對策,本來應該一起打小三,結果居然愛上了對方。
6、《勇敢的心》
「一談戀愛就忘了國家」的伊莎貝拉:威廉·華萊士揭竿而起,與英軍鬥爭。英王為緩和局勢,派皇室女性伊莎貝拉前去談判,在戰爭與陰謀中,兩人卻發生了愛情。
7、《甜蜜蜜》
「插足者」李翹:黎小軍告別女友後來香港討生活,期望有天掙到大錢和女友風風光光地成婚,卻愛上了在快餐店認識的李翹,無法自拔。
沒有一部文藝作品
寫的是不真實存在的人性
愛情裡,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背叛」?
1、「出軌本身就像一臺欲望機器。」
人天生就有追求新異刺激的傾向。進化論專家指出,雄性動物天生就有通過更廣泛的交配擴散自己基因的衝動。而維持激情的神經遞質,只能保持18個月到30個月,這就是愛情的保鮮期。
在一段戀愛關係中得到滿足後,就會不自覺地尋找新的刺激。這是人的通病。
日本新聞網站News Post 7曾進行過的一項針對1000名已婚女性進行的調查結果亦顯示:超過兩成的調查對象曾經有過外遇經驗。
這個數字在逐年增加。
2、再幸福的婚姻,也無法拯救一個個孤獨虛弱的靈魂
人很多時候的「不忠」,僅僅是因為某種無法解決的缺失感。
金錢、壓力、生存、迷茫、自我懷疑,這是人只要活著就要不斷經歷的問題。而親密關係是一面鏡子,清晰地照見這些,厭惡、鄙視隨之而來。
而不確定的真實和人性,就是我們經常談論的,道德的灰色地帶。
戰爭、死亡、背叛、亂倫,之所以總是成為文藝作品的母題,是因為它們說出了主流敘事通常會忽略掉的地下部分。
3、總要有地方放置我們人性的陰暗面
我們懷疑的無外乎是,故事中的道德,與人的真實生活的道德,到底有怎樣的聯繫?它是否真的能對現實生活施加影響,起到毀壞公共道德的作用?
想想看,有曾經有哪一個歷史時期,因為猥褻書籍的流行,整個社會風氣差到不行的嗎?
並沒有。
禁慾、壓抑的維多利亞時期,正是地下黃色書籍非常流行的時候。
人的陰暗面是客觀存在的。越是在公共生活中受到壓抑,私底下的報復性釋放就越強。
越是直面那些陰暗的角落,越可能光明磊落。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對於文藝作品中那些「不道德」「三觀不正」現象的不理解與批評,一直都存在。
一般來說,隨著社會的進步,這方面應該變得更為包容,為什麼現在反而又愈演愈烈了呢?
是誰在做「三觀審查」
作家韓松落在微博上調侃過這個現象,「這是一種初代人工智慧的評論,只要幾個模板,幾個關鍵詞(小三、渣男、捉姦、出軌、閨蜜、前任、奇葩、屌絲、逆襲、撕X、窮、富、賺錢/不賺錢、三觀正/不正)就可以輕鬆評價上至荷馬史詩,下至上周新片在內的所有文藝作品」。
它的原因多種多樣,下面幾項應該是你也有感觸的吧:
韓國電影《酒神小姐》,講述一名老年性工作者的故事
1、一定程度的反智傾向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到中國旅行,他驚訝地談到,這座城市怎麼遍街都是按摩店,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
反智主義在中國有著漫長的傳統。歷史學家餘英時就曾多次談到道家與法家濃鬱的反智傾向。
在今天,不少人仍然過於依賴經驗而不是系統的思維方法去思考問題,強調實用而不是認知。
人們信奉各種厚黑格言,「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
與之相伴的,就是對代表「智性」的人群和事務的鄙視乃至敵視。
電影《獨立年代》
2、「國家能不能幫我管管那些背叛婚姻的人?」
社會學教授戴慧思在2014年出版的《妻子、丈夫和情人:香港、臺灣和中國大陸都市裡的婚姻與性》中談到,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的婚姻已經「去制度化」。也就是說,一些過去被認為無可爭辯的命題,比如婚前性行為是否合適,在什麼條件下人們可以選擇離婚,甚至是婚姻本身的必要性等等,都已不再有標準答案。
電影《青梅竹馬》
早於臺灣和韓國60多年,大陸就廢除了「通姦」罪。而最新的婚姻法,也不再保障原配妻子的財產,似乎是一夜之間,有些人驚恐地發現,除了輿論,不再有其他有效的東西能「懲罰」這些傳統家庭結構的叛逃者了。
以此留下了巨大的道德真空,也帶來了新的焦慮。焦慮中的人群,很容易結成「鋤奸隊」來達成新的秩序。
其實也是維護族群利益的本能。
3、「人格一旦『有汙點』,那你就完蛋了」
我們也常常用道德僭越、道德泛化概括這個現象,即不分事由、不查事實、不辨事理,把道德問題看做是其它社會問題形成之源。
在傳統社會裡,道德約束很多。在今天,也有不少回潮。
「別跟這個人談合作,他出過軌。」
「聽說你同學的媽媽當過小三?那你別跟這個同學交朋友啊。」
這樣的言論,熟悉嗎?
日本也在另一種程度上飽受道德泛化之苦。作家三島由紀夫對人們整天叫囂的那些公共道德非常反感。
他故意寫了本叫《不道德教育講座》的書。寫的都是〈應當和陌生男人一起去酒吧〉、〈應當打從心底瞧不起老師〉、〈應當儘量說謊〉、〈應當利用貌美如花的妹妹〉……
三島就沒怎麼寫過「道德」的東西......
書裡,還把讀者來信摘出來,其中一篇《應當儘量多管閒事》裡面,就把一位讀者致信他的妻子,勸導她遠離三島這樣的「浪蕩子」,以及」不要和這種風流男子共度一生」,放了進去…….
針對「三觀審查」的現象,作家李海鵬寫了一段話,其中寫道:
"如果你不懂所有人都是可憐的,那麼你就什麼都不懂。那些指責包法利夫人的中國網民,就是不懂所有人都是可憐的人的人,就是什麼都不懂的人。……沒有這些,就不會有什麼文明。"
人活著,無論如何努力,都難免貧乏而狹隘。正是那些偉大的文藝作品,不斷把我們帶入他人的世界,帶入意外,帶入混沌,帶入不確定……然後,讓我們對自己產生了疑問。
如果能度過去,我們就會更新自己,開更多的門和窗,見更遼闊的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整理:楚楚、得得
REF:
餘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
三島由紀夫:不道德教育講座
馮靜:傳統道德泛化與現代道德定位
界面文化:《英國病人》《鋼琴課》「毀三觀」?豆瓣短評裡的道德景觀與現實焦慮
註:標題靈感來自於張恩超的「精彩戀情必有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