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養殖全天候棚舍的製作方法
2023-06-18 11:07:16 1
林蛙養殖全天候棚舍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林蛙養殖全天候棚舍,涉及一種養殖棚舍,是由養殖室、餌料飼養室和泵室構成,所述的餌料飼養室和泵室位於養殖室的同一側,養殖室內設有兩組養殖池,養殖池由內向外設有蝌蚪飼養池、植物帶和飼養圈,每個養殖池之間設有帶通水孔的隔牆,每組養殖池的地面與水平面呈1~2°的夾角,處於最低處的養殖池通過排水孔與儲水槽連通,養殖室的上方設有噴水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林蛙養殖全天候棚舍,在保證環境潮溼的同時,利用養殖池地面角度的差別,形成流動水,可利用過濾裝置和水泵將過濾後的淨水繼續為養殖池內放水,形成循環水系統,給林蛙營造了野生的水環境,進而增進林蛙長勢,保證其肉質更加鮮美。
【專利說明】林娃養殖全天候棚舍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養殖棚舍,尤其涉及一種林蛙養殖全天候棚舍。
【背景技術】
[0002]林蛙是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動物之一,是具有食用和藥用兩用的珍貴蛙種,隨著人們食用、藥用和滋補保健需求的不斷增加,林蛙及其產品逐年緊俏,價格不斷提高。其產品逐年緊俏,價格不斷提高,促使人們對林蛙的過度捕捉,使林蛙的自然資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日趨枯竭,蛙群質量明顯下降,目前市場上的林蛙主要是靠人工養殖,而人工養殖與野外生長的林蛙,其肉質與口感有很大區別,其中最主要受到生長環境的影響,而林蛙喜潮溼的環境,對於水質的要求較高,傳統的養殖棚舍雖然環境潮溼,但是水質達不到要求,導致林蛙長勢不好,肉質口感差,因此為林蛙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是林蛙養殖的關鍵。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對於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林蛙養殖全天候棚舍。
[0004]本實用新型的林蛙養殖全天候棚舍,是由養殖室、餌料飼養室和泵室構成,所述的餌料飼養室和泵室位於養殖室的同一側,養殖室內設有兩組養殖池,養殖池由內向外設有蝌蚪飼養池、植物帶和飼養圈,每個養殖池之間設有帶通水孔的隔牆,每組養殖池的地面與水平面呈I?2。的夾角,處於最低處的養殖池通過排水孔與儲水槽連通,養殖室的上方設有噴水裝置。
[000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養殖室的頂部罩有遮陽網。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養殖室、餌料飼養室和泵室的外牆設有防護電網。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通水孔和排水孔均設有濾網。
[0008]本實用新型的林蛙養殖全天候棚舍,在保證環境潮溼的同時,利用養殖池地面角度的差別,形成流動水,可利用過濾裝置和水泵將過濾後的淨水繼續為養殖池內放水,形成循環水系統,給林蛙營造了野生的水環境,進而增進林蛙長勢,保證其肉質更加鮮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0]圖2為本實用新型A-A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林蛙養殖全天候棚舍,是由養殖室1、餌料飼養室2和泵室3構成,所述的餌料飼養室2和泵室3位於養殖室I的同一側,養殖室I內設有兩組養殖池4,養殖池4由內向外設有蝌蚪飼養池5、植物帶6和飼養圈7,每個養殖池4之間設有帶通水孔8的隔牆9,每組養殖池4的地面與水平面呈I?2°的夾角,即從養殖池4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漸降低,處於最低處的養殖池4通過排水孔10與儲水槽11連通,養殖室I的上方設有噴水裝置12,養殖室I的頂部罩有遮陽網,養殖室1、餌料飼養室2和泵室3的外牆設有防護電網14,通水孔8和排水孔10均設有濾網13。
[0012] 其中,餌料飼養室2為蠅蛆餌料飼養室,泵室3內放置有過濾器和水泵,過濾器將出水槽11內水過濾後,利用水泵將過濾後的水泵至整組養殖池的另一端,形成水循環。餌料飼養室2和泵室3的頂部均為磚瓦結構,而養殖室I的頂部為開放式,並罩有遮陽網,給林蛙營造野外環境,泵室3設有獨立的門,使養殖空間和設備空間相分離。
【權利要求】
1.林蛙養殖全天候棚舍,是由養殖室(I)、餌料飼養室(2)和泵室(3)構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餌料飼養室(2 )和泵室(3 )位於養殖室(I)的同一側,養殖室(I)內設有兩組養殖池(4 ),養殖池(4 )由內向外設有蝌蚪飼養池(5 )、植物帶(6 )和飼養圈(7 ),每個養殖池(4 )之間設有帶通水孔(8)的隔牆(9),每組養殖池(4)的地面與水平面呈I?2°的夾角,處於最低處的養殖池(4)通過排水孔(10)與儲水槽(11)連通,養殖室(I)的上方設有噴水裝置(12)。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林蛙養殖全天候棚舍,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養殖室(I)的頂部罩有遮陽網。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林蛙養殖全天候棚舍,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養殖室(I)、餌料飼養室(2)和泵室(3)的外牆設有防護電網(14)。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林蛙養殖全天候棚舍,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通水孔(8)和排水孔(10)均設有濾網(13)。
【文檔編號】A01K67/02GK203968976SQ201420477106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3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23日
【發明者】才紅玉, 鄭永文, 李丹丹 申請人:大慶市鳳博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