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的武俠電影評價(為什麼說電影三少爺的劍)
2023-07-03 21:27:37 1
殘秋。
木葉蕭蕭,夕陽滿天。
蕭蕭木葉下,站著一個人,就仿佛已與這大地秋色融為一體。
因為他太安靜。
因為地太冷。
一種已深入骨髓的冷漠與疲倦,卻又偏偏帶著種逼人的殺氣。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秋殘,冬至,酷寒。
冷風如刀,大地荒漠,蒼天無情。
浪子已無淚。
——古龍《三少爺的劍》
《三少爺的劍》劇照
《三少爺的劍》劇照
而事實再次證明:「徐克」二字真的值得走進電影院。
看完《三少爺的劍》,和當時看完《智取威虎山》的心情一樣:熱血沸騰、激情澎湃、拍好叫好。在華語電影導演裡,沒有誰比徐克更會拍武俠片。
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現代世界的俠客。
愛武俠的菌菌曾在心裡編織過無數個江湖的樣子,現代技術下的鏡頭往往追求畫面的炫酷和眼花繚亂,而丟掉了那種江湖應該有的氛圍,看看這幾年被翻拍無數遍的武俠小說,偏執地追求人美服裝美風景美鏡頭美,偏偏失了要義和深意。
《三少爺的劍》劇照
自從2014年老爺把一個主旋律題材的紅色樣板戲拍出一個風格獨立的武俠片時,我就相信:沒有徐克拍不好的武俠故事,儘管寫意加天馬行空如古龍也無妨。
「名聲,有時就像是個包袱,一個永遠都甩不脫的包袱」
——《三少爺的劍》
故事中的謝曉峰是那個從小便背負盛名的天才劍客,他生下來就仿佛帶著所有的祝福與榮寵,他是江湖中不出世的劍客,他絕豔驚才,天下側目,人稱三少爺。
名聲給他帶來了榮耀,也給他帶來了無休止的殺戮,厭倦了殺人的謝曉峰選擇了隱姓埋名,他從「天下第一劍三少爺」變成了「沒用的阿吉」。
林更新飾演的謝曉峰
他再也不用劍,再也不出手,他隱身於市井之中,妓院、貧民區,做著最底層的工作,吃著最糙的食物,交往著最沒用功利心的朋友。
然而他是謝曉峰,從出生在神劍山莊那天開始,他的命就不是他一個人的命。
他的命屬於神劍山莊,屬於整個武林想要至高榮耀的所有人。從成為劍客的那天起就意味著你要面臨著各種「非生即死」的挑戰,且這是避也避不了的宿命。
名利是一把雙刃劍。
《三少爺的劍》劇照
「三少爺」的名能帶來世間一切最好的榮耀,慕容秋荻想要這個名和名背後的一切榮耀,但「三少爺」同樣也是災難,它讓一個村子毀於一夜間。
村莊一夜之間化為灰燼和神劍山莊即將面臨的滅頂之災迫使他重新拾起他的劍,整個天下除了他謝曉峰,沒有人能收拾這個局面。
謝曉峰在明白了「殺了一些人是為了救更多的人」的道理後,他終於完成了個人的精神成長,他重新拾起自己的劍救下了神劍山莊,甚至是救下了整個武林,也救贖了自己。
這是《三少爺的劍》的核心故事。
《三少爺的劍》劇照
拋開鏡頭畫面和演員表演不說,《三少爺的劍》這部有著明顯徐克標籤的武俠片,是菌菌近幾年看過的所有武俠類型影視作品裡,少有的有著明顯的江湖氣和俠之精義的純正武俠片。
看武俠小說也是一個「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的微妙過程。
看武俠小說的時候吸引自己的一開始是那些武功卓絕的英雄式男主角,和有著不可言說之美貌的女主角,然後為那些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的江湖故事拍案叫絕,而最終令人難以忘懷的一定是那些引人深思、令人敬仰的英雄氣概與人物風骨。
拍文戲講愛情,爾冬陞是擅長的,當年的《新不了情》就是最好的證明。
江湖感,必須服徐克,《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都是他的佳作。
我們常說的保留原著精髓不單單是指保留核心故事,還指保留著故事的精氣神。
淋漓盡致、精彩絕倫的打鬥戲固然能給觀眾以最直接的視覺享受,《三少爺的劍》裡的幾場打鬥戲都十分精彩。
無論是開場的燕十三與高通的橋上決鬥;
還是高潮戲中三少爺謝曉峰、燕十三與反派的決戰;
又或是結尾處三少爺與燕十三兩大主角的生死之戰,無疑都給觀眾帶來了感官愉悅。
長劍如芒,衣袂蹁躚,動靜皆宜,如塵如風,或凌厲,或輕巧,或厚勁,或游離,長劍相交之處,便是人與劍的相合,氣與魂的相撞。
這些是動作的想像都可以實現成外化的影像,但要拍好一部武俠片,絕對不止拍好動作戲這麼簡單。
武俠之所以是武俠,先於「武」,而最終是要落於「俠」字上,《三少爺的劍》有著俠之精義。
即便是沒有讀過很多原著小說的觀眾也會知道,所有英雄式的主角人物絕不會是只為小我小愛的凡人,他們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但他們更有憫愛蒼生的大愛精神,金庸筆下的喬峰是,郭靖是,古龍筆下的謝曉峰也是。
這種俠之大愛,我們稱之為武俠小說的精義和魂,如果沒有這樣的俠之大愛作為根本作為升華,大師們的作品也只怕是要淪為不入流的網絡小說了,哪裡能成為百看不厭的經典。
古龍寫主角總愛給人家安上極端的命運,仿佛這樣「有故事」的主角才更像是「人」。
先是不可一世的大俠,因為某種際遇原因總要窮困潦倒或醉生夢死一陣。像是李尋歡,一出場那麼牛逼,而後因為摯愛嫁與他人而整日流連於煙花之地,以酒為伴;又像是謝曉峰,先是聞名於天下的天才劍客,而後因為厭倦殺人而沉淪於市井......
而這些人最終都會因為責任因為大義而重拾自己,然後完成救贖人們也救贖自己的使命。
現在的很多影視小說就誤入了市場的某個桎梏中:
所有一切類型的小說,摻入各種諜戰、後宮、懸疑推理、青春勵志、妖魔鬼怪等元素,最終都是為包裹一場所謂感人肺腑的凡人愛戀。
很慶幸,電影版的《三少爺的劍》沒有為了迎合市場需要而刻意著重情愛。
沒有玩浪漫,沒有用激情戲吸睛,又或者是去刻意賣腐,而是真真切切表現了那種江湖兒女的敢愛敢恨,和英雄與英雄間惺惺相惜的真情義。
講真,如果真要賣腐,那三少爺和燕十三之間絕對可以做出一手好腐,好在沒有。
故事的最後,燕十三死在了謝曉峰的劍下,謝曉峰不願意殺他,但謝曉峰明白燕十三作為一個劍客不願死於病痛而甘願死於天下最光榮的劍下的心思,所以他讓燕十三死於自己的劍下。
讓他死即是讓他生,這是男人與男人的之間的默契。
整部《三少爺的劍》沒有搞出那些偶像劇般的濃烈氣氛,保持了最明顯的江湖味,所以的人物都沒有裝逼,沒有「宇宙我最帥」的即視感。
所有的情情愛愛也沒有拍成拖泥帶水糾纏不休的狗血感,一切都按照江湖兒女的習性來。
愛就是愛,恨就是愛,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妓女就是接客,劍客就是殺殺殺,一切那樣簡單而純粹。
這才是武俠啊!你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