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學的啟示(什麼是地理研學)
2023-07-04 14:04:15 3
研學旅行在近幾年的發展越來越熱,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研學旅行的內容也逐漸變的豐富起來。厚重的傳統文化研學、專業的技能拓展研學、有趣的田園生活體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歡迎,那你知道地理研學嗎?地理學科在研學旅行的實施過程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學地理必須擁有四大核心素養
我們都知道,地理是一門交叉性的學科,半文半理,想要學好地理就要善於觀察,學習地理也是發展自我的思維能力、改變自我的一種渠道。小到一個地方,大到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都需要地理知識的運用,水、氣、土地、自然資源、人口、交通等等因素都需要考慮的到,這就是綜合性思維。
地理的學習需要綜合性思維,這也是學地理必須擁有的四大核心素養之一,其餘三個則是人地觀念、區域認知以及地理實踐力。人地觀念指的是人們對人對社會活動、地理環境的認識、理解和判斷;區域認知按照字面意思來說指的就是區域,根據中國的地形地貌,被分為華北、東北等各種區域,區域和系統是相對的,我們除了要擁有系統性的認知外,對於不同的區域也要有所了解,這也代表了相同的共性和不同的個性;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習的方式,它倡導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將書本知識轉換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教學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我國長期處於應試教育的環境下,一直專注於書本知識的學習,而缺少真情實景的體驗式學習,導致地理課程不能完全參透。近些年隨著研學旅行的逐漸開展,相關的地理研學旅行課程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它也成為學生提高地理實踐能力的重要方法。
研學旅行如何構建地理核心素養
研學旅行由研學和旅行兩部分組成,研學即研究性學習,我們國家目前的政策給研學賦予新的意義,體現出遠行異地,研究性學習。旅行可以作觀光、休閒、遊憩來解釋,主要是離開居住地一定的地區,進行的使身心娛樂的一種休閒活動。
研學和旅行的結合可以推動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提升教學的成果,還對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地理學作為擁有著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的綜合性學科,想要構建地理核心素養,就需要學生真正的參與其中。
地理研學是一項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必不可少的環節,想要在研學旅行中構建地理核心素養,就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1、遵循課程性原則
在課本的課程標準中針對地理實踐劃分了五個等級,來對應不同的學科素養和問題特徵,保證實踐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地理研學的課程需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參考地理實踐活動的文章,所有環節都必須與自然環境存在著物質能量的交換,構成系統性的自然社會關係,形成自上而下的傳遞和自下而上的反饋。
教師在研學實踐的課程設計中要明確旅遊資源的類別,對課程內容中可能包含的情感和價值觀進行細化,從而設計出具體的內容,辯證的看待自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例如在西雙版納的研學課程中,當地的氣候和環境都是非常獨特的,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值得去探尋,教師在課程的設計中要多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比如在望天樹景區,教師可以提出望天樹為什麼會長那麼高?板狀根的植物為什麼根會那麼大,植物中絞殺現象產生的原因等問題,讓學生在行走中觀察和發現。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地理課程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等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生活品味,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地球與地圖的學習可以到天文館、科技館觀看日食月食動態變化虛擬視頻和星體軌道運行演示圖;世界地理依託當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大學國際教育機構、出國旅行俱樂部等作為研學基地,了解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地理問題,構建學生的全球意識;區域地理的學習則是為了培養學生對差異性和整體性的理解能力。
2、活動要實現綜合發展
地理學強調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各個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也成為必然趨勢,每個學科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研學旅行在實施過程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性思維,綜合性思維一旦培養成功也有利於學生用綜合、全面的視角看待地理現象,尤其是在基礎教育的階段,知識的寬度比深度更加重要。
就拿河南省信陽市雞公山風景區為例,雞公山屬於典型的南北過渡性地區山脈,擁有南北交融的文化特徵,學生們如果想要學習地理知識,在季節交替的時候前往最合適不過,不僅可以欣賞到不同類型的植被特徵,還可以在這裡進行茶藝、知識競賽等活動,又或者在附近的村落進行生態自然、發展情況等鄉村元素的調查,樹立人地觀念,加強地理核心素養。
研學旅行的好處在於可以讓學生在相同的環境下學到很多不同學科的知識,讓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健全、完整,不僅對地理學科的學習有著很好的協助作用,也對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壁壘有著不錯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