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的和尚能夠結婚生子呢
2023-07-03 19:53:08 2
說起和尚,我們印象中是遁入空門,隔絕一切的七情六慾,一心向佛,只吃肉食。不過相比於六根清淨的中國和尚,日本的和尚卻可以娶妻生子。本期的民族文化,告訴你原因。
公元6世紀,佛教從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日本人民參與佛教熱情如此之高,倒不是因為都有「慧根」,而是當時日本的國家政策使然——大約在同一時期,日本推行「大化改新」,系統性地向唐朝學習,推行名為「班田收授法」的稅收制度。想法很好,但由於日本當時農業生產力不行,唐朝的稅率照搬到日本後一下子變得讓人難以承受,而崇佛的推古天皇曾經下令僧人可以免稅,這麼一搞,覺悟不高的日本老百姓恨不得全體都出家了。到了公元8世紀,高句麗使者訪問日本,看到的已經是「僧尼半天下」的奇觀。如此龐大的僧眾群體,濫竽充數者當然甚多,大量動機不純的「出家人」在寺裡喝酒吃肉,僧尼合宿,尼姑懷了孩子就回家待產,等奶完孩子就回來繼續念佛(躲稅)。這種僧人除了剃了個光頭,完全看不出哪裡像出家人。
面對這種狀態,當時的天皇不是沒想過對策。著名的「鑑真東渡」動機就源於此。這個動機其實從記載鑑真東渡的典籍《唐大和尚東徵傳》的書名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所謂「東徵」,並不是說鑑真率領著一票唐軍打到日本去,古文中「徵」有「正」之意,「東徵」是說鑑真的到來讓風氣為之一正。鑑真所修習的律宗本來就以持戒甚嚴著稱,正是日本政府想引進的「專門性人才」。
鑑真東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高峰,但日本佛教紀律是否真的「為之一正」實在可疑。自公元10世紀以後,班田收授制度與曇花一現的天皇中央集權在日本同時解體,靠邊站的天皇徹底喪失了整肅僧尼紀律的能力和意願。而在風雨飄搖、每個人地位都朝不保夕的幕府時代,日本貴族們自己也養成了沒事兒就出個家避禍的習慣,藤原道長、九條道家、後白河法皇、北條時賴、足利義滿等等風雲一時的掌權者都曾出過家。領導們在寺廟裡當然該幹嗎幹嗎,誰都不敢管。
日本的佛教是從唐朝的中國傳入的。自南朝梁武帝篤信佛教,推崇禁慾,下令禁止和尚吃肉、戒色。因此唐朝時期和尚是不可以結婚生子的,傳入日本的佛教當然也有這條清規戒律。雖然日本很多人通過出家逃避稅收,逃避外戚,但是當和尚之後還是有戒律不能娶妻生子的。直到淨土真宗的創始人親鸞推翻這條戒律。
親鸞出生於平安時代末期一個貴族家庭,九歲被送入比叡山做和尚,後遭到流放,於是娶妻生子並過著普通人的生活,為此遭到了許多辱罵與責罰。但是他認為成佛並不需持戒,只要堅持信念不斷修行就能成正果,並將這種行為稱為「肉食妻帶」。這種觀點受到了民眾歡迎,親鸞被赦免之後,淨土真宗也廣泛推行開來。而後雖然日本有禁止,但是很快就解禁,《肉食妻帶的解禁》就是這個命令。1872年,明治新政府頒布了《肉食妻帶解禁令》,宣布「僧人今後無論蓄髮、娶妻、生子、食酒肉,皆聽從自便」,但同時政府不再發放給各寺廟補貼。這則表面上解放僧侶的法令,真實目的是為了打破「檀家制度」,徹底淡化佛教在民眾中的影響力。
為了鞏固政府的《肉食妻帶的解禁》法令,政府還允許僧侶可以繼承,當破戒生子以後,孩子可以繼承父業成為日本職業僧侶。由此就變成今天日本和尚可以娶妻生子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