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議論文
2023-07-04 14:48:03 2
導語:網絡上冒出的新詞彙主要取決於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絡語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約定俗成後我們就可以接受。下面是關於網絡語言的議論文!歡迎閱讀!
篇一:網絡語言議論文
今天,你做好準備了嗎
近幾年來,網絡流行語正以不可抵擋之勢席捲而來。從年流行的「神馬都是浮雲」,「蒜你狠」,到年的「正能量」。這些網絡流行語正衝擊著我們的漢字文化區域。面對這些,大多數人選擇了接受並苯還承擔著傳播的角色,但仍有少部分人堅持著規範漢字的原則。
網絡讓世界變成一個村,在文化傳播與信息交流上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絡讓你的「天涯若比鄰」的夢得以完成,但是,你確定作好準備了嗎?當網路遊戲讓你迷失心智時;當電腦輻射危害你的健康時。面對這些,你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面對日益上漲的物價,網絡流行語反映了人們的不滿與無奈。前些日子,網上流行了一句:「古時候,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現如今,物價容易把人拋,薄了燒餅,小了蛋糕。」這一極具調侃色彩的話語,在網絡上一竄而紅,成為廣大網民對物價上漲的新的詮釋。這幽默的語言中,反映的是廣大網民對物價的不滿與無奈。除此之外,還有前幾年流行的「蒜你狠」、「糖高宗」等,恢諧地運用一語雙關,極度表示對物價上漲的不滿和恐慌。
網絡流行語通常是與現下流行的事物掛鈎的。前不久的「神馬都是浮雲」則是根據現在人們壓力過大,所衍生出來的一類流行體,用東北幽默的語言特點將其形象的描繪了出來。
我們不否定,網民們運用漢字來進行一系列對情感的宣洩。但是這樣一竄而紅的網絡用語真的好嗎?
前不久,曾有學校明確指出,在作文裡不得出現網絡流行語,如「神馬」、「給力」在這裡我們先不說他們的做法是否正確,但是仍可反映規範漢字的重要性。
我們無法阻止網絡流行語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我們必需規範漢字,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藏著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
作為炎黃子孫的你我,不正應該維護我們民族的民血與榮耀嗎?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去抵制網絡流行語,因為這些能在日常生活之餘給我們帶來快樂,我們應當用正確的眼光來看待網絡流行體。
今天,你準備好了嗎?
篇二:網絡語言議論文
一、網絡語言之利與弊
1.網絡語言之利
(1)創新性。網絡語言是一種充滿活力的語言變體,它有著無限的創新性,給現代漢語帶來一股強烈的衝擊波,有人稱之為「第三次語言革命」。
首先,表現在內容的創新上。在網絡上,新詞不斷出現,如「E網情深」(同「一往情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菜鳥、版豬、網蟲、黑客等等。除了這些新造詞,很多現代漢語中原有的詞語,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它們只是原來的詞形被借用,詞義卻完全不同,舊瓶被裝了新酒。比如「恐龍」和「青蛙」都是大家熟悉的詞,但在網絡語言中,二者是貶義詞,前者指長得難看的女子,後者指長得難看的男子。其次,表現在形式的創新上。如網絡上出現許多「一字詞」:「控」、「親」、「雷」、「宅」、「閃」等。
(2)簡潔性。網絡語言雖然簡單,但意思明顯,容易理解。比如「打醬油」一詞,意思是「不關我事,不予評論」。原來人們說「孩子都會打醬油了」是用來說明自己的年齡不小了,但「打醬油」在2008年被熱炒卻和年齡無關。「豔照門」事件發生後,有記者對一位廣州市民進行了採訪,那位市民無意中的「關我X事,我是來打醬油的」立即成為網絡熱詞。後來,人們要想表示不清楚某事、不想談論某事,或者表示自己和某事無關時,均使用「打醬油」代之,簡單明了。「打醬油」,也是一種態度,是指網絡上不談和自己無關話題,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3)形象性。網民們將字典上的一些生僻字挖掘出來,賦予新的意義,用以形象地表情達意。如:「囧」,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本義是指光明,通「炯炯有神」的「炯」。但在網絡上「囧」字的新義是:悲傷、無奈或者極為尷尬的心情。他們把「囧」字看成是一張人臉,那麼「八」就是兩道因悲傷或沮喪而下垂的眉毛,「口」則是張口結舌的那個口。當一個人說「我很囧」的時候,可以想像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樣。而「囧」字的發音和「窘」完全一致。和「囧」字幾乎一道流行於網絡的還有「槑」字,由於該字是用兩個「呆」字所組成,醒目逗趣,因此在網語中形容人不僅呆,而且「很呆」,又稱「特傻」。
(4)幽默性。網絡語言的幽默特性使它能吸引人主動使用並進行傳播。網民用戲謔、戲仿、反諷等後現代手段解構傳統語言,使網絡語言充滿活力,他們苦心構思出許多生動有趣且反主流的網絡詞語,營造出輕鬆幽默的閱讀氛圍。如「菌男」、「黴女」是指相貌醜陋的男女。這兩個詞一方面與「俊男、美女」諧音,反其義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黴」能立刻使人想到過期、變質的食物,具有很強的反諷效果,充分體現了網絡語言幽默性的特點。
2.網絡語言之弊
(1)低俗性。網絡語言中有一部分網絡詞語很粗俗、輕佻。像「WBD(王八蛋)、TMD(他媽的)、NQS(你去死)、SJB(神經病)、蛋白質(笨蛋加白痴加神經質)、1487(你是白痴)」等隨處可見。青少年正處在接受教育的階段,如果長期使用這樣的網絡詞彙,會使他們用語失範,道德失範。
(2)隨意性。網民們為了標新立異,忽視對正確字形的選擇,甚至故意使用錯別字,如把「的、地」寫成「滴」,「尷尬」寫成「監介」,「親愛的」寫成「親耐的」,「有沒有」寫成「有木有」。有些網絡語言在句法上也較隨便,隨意倒裝句很多。如:「他鬱悶呢那天」,是把本應前置的時間狀語後置;「今天高興我」,則是主語後置;「……先」、「……都」構成的狀語後置句式在網上被廣泛使用,新浪網站的新聞中,就有「給個理由先」這樣的新聞標題出現。網絡語言的隨意性會混淆青少年對規範漢語的正確認識。
(3)短暫性。有些網絡詞語,也許在幾年前,還榮登年度網絡語排行榜,但僅僅過了三五年,就很少有人提起。而且,有些詞語只是一些事件的簡稱或縮寫,例如,躲貓貓、範跑跑、犀利哥、正龍拍虎、做伏地挺身等。只有了解了那些故事,才能明白這些生造詞的意義,而這些故事是有時效性的,幾年後新成長起來的人群,不再知道這些故事,當然也就不明白這些詞的含義,這些詞也就不能再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