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紮機的製作方法
2023-07-03 19:17:21
專利名稱:綁紮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綁紮柱狀固體的工具,尤其適用於建築工地鋼筋的綁紮。
目前,建築行業在施工中,大量的工作是要綁紮鋼筋,手工綁紮速度慢,是影響施工速度的一大工序,因此很需要一種快速、省力、自動綁紮鋼筋的工具。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快速、省力、自動綁紮鋼筋的手持式工具。
本實用新型的方案是由機體和安裝在機體上的動力傳動機構、儲絲盒、推進裝置和操作聯動裝置所組成,其中機體的一端有兩個肢體,一個為固定肢,一個為活動肢,具體構造如下1.機體的一側安裝手持把,手持把內裝有動力源,動力源可用電動機或氣動機,動力源的動力輸出軸通過齒輪嚙合與動力傳動機構聯接;2.機體的後面插進儲絲盒,儲絲盒內儲有「U」型鐵絲排;3.機體的另一端安裝推進裝置,推進裝置由推拉螺杆和推拉頭組成,推拉頭正好頂住最裡面一根「U」形鐵絲,工作時能將其推出;4.機體的固定肢內側有滑槽,肢體內有傳動杆,肢體頭上有帶有內、外溜道和插絲孔的旋轉體,傳動杆與旋轉體由齒輪嚙合;5.機體的活動肢由若干肢節鉸接組成,活動肢內側也有滑槽;肢體內有兩條線,外線為敞開線,敞開線一頭固定於肢端,另一頭聯接肢內的拉簧;內線為閉合線,閉合線一頭固定於肢端,另一頭通過滑輪導向連接搬手;6.動力傳動機構是由傳動杆、傳動齒輪、皮帶輪、帶內螺紋的皮帶輪構成;如前所述,動力輸出軸通過嚙合齒輪聯接傳動杆,傳動杆一端通過齒輪嚙合旋轉體;另外傳動軸的另一端有皮帶輪,通過皮帶傳動聯接推進裝置上的帶內螺紋的皮帶輪;7.操作聯動裝置包括搬手、置於機體內的動力正反向開關和滑塊;搬手鉸接在手持把上,鉸點在手持把尾端;如前所述,閉合線聯接在搬手上,另外,正反向開關旁置一滑塊,滑塊通過一彈簧串接在閉合線上,握緊、放開搬手時,滑塊移動依次打開反、正、反轉開關,使動力源反、正、反向旋轉,實現連續動作;下面敘述一下動作原理和使用過程。使用前將「U」型鐵絲排放入儲絲盒內,將本機兩肢體部位置於被綁鋼筋位置上,握動搬手,活動肢捲曲與固定肢靠攏並貼緊,活動肢滑槽與旋轉體溜道相通;繼續握動搬手滑塊移動使動力源反向旋轉,在傳動機構作用下,推拉頭後退到「U」型鐵絲後面,繼續握動搬手,滑塊移動使動力源正向旋轉,在傳動機構作用下,推進裝置推出一根「U」型鐵絲,「U」型鐵絲兩腳沿滑槽進入旋轉體內、外溜道和插絲孔,在旋轉體轉動下將「U」形鐵絲兩腳擰在一起,從而實現綁紮過程。此時鬆開搬手,滑塊移動使反向開關動作動力源反轉,推進裝置退回原位,旋轉體反轉,「U」形鐵絲兩腳從插絲孔退出,繼續鬆開搬手,傳動機構停止動作,同時在敞開線彈簧拉力的作用下,活動肢由捲曲狀態恢復原直立狀態,從而完成一個綁紮過程。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是解決了建築行業手工綁紮鋼筋費時、費力的問題,而且這種綁紮機操作方便。
以下結合附圖對最佳實施方案進行說明
圖1為該實用新型的右視圖圖2為
圖1的A-A剖面圖圖3為圖2的B-B剖面圖圖4為該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圖5為圖4的D-D剖面圖圖6為圖4的E-E剖面圖圖7為圖4的F-F剖面圖圖8為圖7的G-G剖面圖圖9為圖7的H-H剖面圖
圖10為推絲器的俯視圖
圖11為
圖10的J-J剖面圖
圖12為
圖11的K-K剖面圖
圖13為綁紮絲排的俯視圖其中1.軸2.擋片 3.活動肢節4.上蓋板5.下蓋板6.貯存器
7.電動機8.防護蓋 9.推拉螺杆10.擋圈 11.彈簧12.固定肢13.活動肢頭 14.左側滑道15.傳動軸16.敞開線 17.閉合線 18.活動肢19.彈簧 20.綁紮鐵絲排 21.右側滑道22.彈簧 23.擋圈24.推拉頭25.皮帶 26.皮帶輪 27.螺紋皮帶輪28.軸承 29.軸承30.齒輪31.齒輪 32.搬手33.外溜道34.內溜道 35.齒牙36.齒輪37.旋轉體 38.軸承39.外殼40.滑輪 41.滑輪42.彈簧43.滑動塊 44.反轉觸點45.正轉觸點46.金屬觸片 47.絕緣體 48.外插絲孔49.內插絲孔 50.滑槽51.滑槽52.蓋板 53.推塊54.凹槽55.卡扣 56.彈簧道 57.推塊滑道58.推絲器芯 59.彈簧60.軸61.滑孔下蓋板5內有左側滑道14、右側滑道21、擋片2固定在下蓋板5內,推拉頭24和推拉螺杆9固定在一起,可以沿左側滑道14及右側滑道21滑動。下蓋板5上部為上蓋板4,上蓋板4與下蓋板5之間,有位於右側的彈簧19、位於左側的傳動軸15、固定在傳動軸15周圍的齒輪31、軸承29。上蓋板4和下蓋板5的左側向前形成固定肢12,右側向前延伸與活動肢節3、活動肢頭13共同形成了活動肢18。固定肢12內有齒輪36、擋片2和旋轉體37,旋轉體37上有齒牙35、外溜道33、內溜道34、外插絲孔48、內插絲孔49、軸承38、軸60、外殼39、滑槽51。活動肢18內有敞開線16、擋片2、閉合線17、軸1、滑槽50。貯存器6位於上蓋板4上方,貯存器6內有綁紮鐵絲排20和推絲器。上蓋板4和下蓋板5的左方有電動機7,可用作手柄,電動機7的軸上有齒輪30,與齒輪31相嚙合。搬手32的下端固定在電動機7的下部分上,搬手32的上端與跨過滑輪41的閉合線17相接。傳動軸15的後端有皮帶輪26,推拉螺杆9上有螺紋皮帶輪27,螺紋皮帶輪27與軸承28固定在一起,皮帶25將皮帶輪26和螺紋皮帶輪27連接起來共同工作。上蓋板4和下蓋板5後邊的防護蓋8起保護固定作用。推拉螺杆9兩端的彈簧11、彈簧22、擋圈10、擋圈23、起到使推拉頭只在一定範圍內活動的作用。推進器由蓋板52、推塊53、凹槽54、卡扣55、彈簧道56、推塊滑道57、推絲器芯58、彈簧59、滑孔61等組成。將綁紮鐵絲排20放入貯存器6中,放入推絲器,將要綁紮的柱狀固體放入活動肢18與固定肢12之間,搬動搬手32,搬手32向後移動一段距離,搬手32拉動跨過滑輪40、41的閉合線17,活動肢頭13向旋轉體37靠攏並貼緊,這樣,活動肢18左側的滑槽50與旋轉體37上的外溜道33相通,搬手32再向後移動一段距離,此時,與閉合線17固定在一起的滑動塊43便帶動著其內部的金屬觸片46離開絕緣體47而滑向反轉觸點44,電動機7反向旋轉,通過齒輪30、齒輪31的傳動,傳動軸15轉動,通過傳動軸15前方的齒輪36和旋轉體37上的齒牙35,旋轉體37反轉,同時,通過傳動軸15後邊的皮帶輪26和皮帶25,帶動螺紋皮帶輪27反轉。推拉螺杆9後退,退到貯存器6中的最下面的綁紮鐵絲的後面,再將搬手32向後移動一段距離,滑動塊43便會帶動金屬觸片46離開反轉觸點44而滑到正轉觸點45上,電動機7正向旋轉,通過傳動系統的傳動,旋轉體37正向旋轉,螺紋皮帶輪27正向旋轉,推拉螺杆9前進,將綁紮鐵絲左右兩側的端頭分別沿著左側滑道14、固定肢12上的滑槽51與右側滑道21、活動肢18上的滑槽50進入到內溜道34、外溜道33中,此時,旋轉體37正在旋轉,外插絲孔48與內插絲孔49也在旋轉,已進入到外溜道33中的綁紮鐵絲的右端端頭便進入到外插絲孔48中,進入到內溜道34中的綁紮鐵絲的左端端頭便進入到內插絲孔49中,隨著旋轉體37旋轉,綁紮鐵絲兩端便旋轉、擰緊。鬆動搬手32,搬手32前進一點距離,金屬觸片46離開正轉觸點45而與反轉觸點44接觸,旋轉體37反轉,綁紮鐵絲的兩端退出內插絲孔49、外插絲孔48,同時,推拉頭24後移。搬手32再向前移動,金屬觸片46離開反轉觸點44而與絕緣體47接觸,電動機7停止工作。活動肢18在敞開線16的拉力下伸展開。向後移動本裝置,便可取出已綁紮完的柱狀固體,完成一個綁紮過程。
權利要求1.一種綁紮機,其特徵是由機體和安裝在機體上的動力傳動機構、貯存器、推進裝置和操作聯動裝置等構成,具體構造如下1.1下蓋板(5)內有滑道,擋片(2)固定在下蓋板內,推拉頭(24)和推拉螺杆(9)固定在一起,可以沿滑道滑動,下蓋板上部為上蓋板(4),上、下蓋板間有彈簧(19)、傳動軸(15)、齒輪(31)、軸承(29),上蓋板和下蓋板的左側向前形成固定肢(12),右側向前延伸與若干個活動肢節(3)、活動肢頭(13)共同形成活動肢(18),固定肢內有齒輪(36)、擋片(2)、旋轉體(37),旋轉體(37)有齒牙(35)、外溜道(33)、內溜道(34)、外插絲孔、內插絲孔、軸承(38)、軸(60)、外殼(39)、滑槽(51),活動肢(18)內有敞開線(16)、擋片(2)、閉合線(17)、軸(1)、滑槽(50),貯存器(6)位於上蓋板上方,貯存器內有綁紮鐵絲排(20),上、下蓋板左方有動力源,動力源可兼作手柄,動力源的軸上有齒輪(30)與齒輪(31)嚙合,搬手(32)的下端固定在動力源上,傳動軸的後端有皮帶輪(26),推拉螺杆(9)上有帶內螺紋的螺紋皮帶輪(27),螺紋皮帶輪與軸承(28)固定在一起,皮帶(25)聯接皮帶輪與螺紋皮帶輪,推進器由蓋板(52)、推塊(53)、凹槽(54)、卡口(55)、彈簧道(56)、推塊滑道(57)、推絲器芯(58)、彈簧(59)、滑孔(61)構成;1.2下蓋板內的滑道有左側滑道(14)和右側滑道(21);1.3推拉頭(24)正好頂住最裡面一根「U形鐵絲」;1.4動力正反向開關置於機體內;1.5動力源為電動機或氣動機;1.6閉合線(17)一端固定於活動肢頭(13),另一頭通過滑輪(40)、(41)導向聯接搬手(32),敞開線(16)一頭固定於活動肢頭(13)另一頭聯接彈簧(19)。
專利摘要一種用於綁紮柱狀固體的工具,尤其適用於綁紮鋼筋,其特徵是由機體和由安裝在機體上的動力傳動機構、儲絲盒、推進裝置、操作聯動裝置等構成。其中,機體的一牆有兩個肢體,一個為固定肢,一個為活動肢,該裝置提供了一種快速、省力、自動綁紮的手持式工具。
文檔編號E04G21/12GK2343252SQ9822123
公開日1999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1998年5月19日 優先權日1998年5月19日
發明者楊一偉, 李凌 申請人:楊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