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寺改造一條街(雞鳴寺沿路爆紅)
2023-07-04 04:21:23 1
東大寺改造一條街?天氣晴暖,這個雙休日,南京雞鳴寺路的櫻花進入盛花期記者昨日看到,長不到1華裡的路上人聲鼎沸,滿是賞花拍照的遊人地鐵三號線、四號線仿佛成了賞櫻專列,雞鳴寺站各出口湧出一波波客流,通向雞鳴寺路的北京東路,人氣直追燈會期間的南京夫子廟,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東大寺改造一條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東大寺改造一條街
天氣晴暖,這個雙休日,南京雞鳴寺路的櫻花進入盛花期。記者昨日看到,長不到1華裡的路上人聲鼎沸,滿是賞花拍照的遊人。地鐵三號線、四號線仿佛成了賞櫻專列,雞鳴寺站各出口湧出一波波客流,通向雞鳴寺路的北京東路,人氣直追燈會期間的南京夫子廟。
早春到雞鳴寺路賞櫻,如今成了南京一項旅遊盛事。2012年,南京市政府自拆大院西側圍牆內3000平方米建築物,把雞鳴寺路向市政府一側拓寬了9—10米,人行道從1米加寬5米,又補栽了100多棵櫻樹形成樹陣。空間「重構」後,雞鳴寺櫻花以明城牆(臺城)、塔寺(雞鳴寺)、飛簷鬥拱(民國建築)為背景,別有韻味。
「雞鳴寺路的火爆,是街道生活、休閒功能的復興。」南京市建委有關負責人嚴懷貴說,作為城市生活的外部開放空間,街道不只是用來通行的,還是市民步行休閒、社會生活、交流信息的場所。像雞鳴寺路這樣,修復街道空間,增加遊憩綠地,激發街區活力,是南京道路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內容。
為道路空間修復提供「藍本」,東大建築學院為南京編制了《街道設計導則》,「歷數」了當前城市道路普遍存在的三大癥結:尺度迷失、功能傾斜、公共空間縮減。傳統街道因為機動車的發展逐漸失落,「寬馬路大街區」的模式導致交通擁堵,路權分配向機動車傾斜後,慢車道、步行道一再縮窄,人的活動讓位於機動車穿行,人們熟悉的生活與交流的空間消失了。加之主次幹道空中杆線凌亂,變電箱、垃圾桶、電話亭等布置無序,街道逐漸變得乏味無趣,缺少空間活力,缺乏人文關懷。為此《南京街道設計導則》確立兩大「修補」原則:街道設計從工程主導轉向綜合性的城市空間設計,城市交通出行從以車為本轉向以人為本。
「街道空間修復、功能回歸,核心是強調人的活動、注重人的體驗。」南京市規劃局詳規處處長蘇玲說,以工程為主導設計,城市道路「冷漠」地按交通等級劃分為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指向是機動車優先;而以綜合空間設計城市道路,景觀型道路、生活性道路、歷史文化街道、商業街等,添加了「人本屬性」。環境營造、路權劃分注重人的感受和權益,使得多數街道成了「複合型」,比如北京西路屬於「綜合性主幹路」,珠江路是「生活性次幹路」、雞鳴寺路為「景觀性支路」。為保證步行空間和「城市家具」歸置,南京規定綜合性次幹路、景觀性和生活性支路人行道寬度要保證3米和2.5米以上,城市路網要向「窄馬路、密路網」轉變,支路密度增加40%,以推動街區發育、方便市民生活。
「強調特色屬性、整合公共空間後,南京街道環境整治、景觀建設就有了不同的目標和要求。」嚴懷貴說,比如玄武大道作為進城快速路、迎賓大道,車速很快,景觀以長矩陣、大色塊綠化給開車人留下「一閃而過」的第一印象。北京東西路作為交通、景觀、歷史文脈複合的綜合性主幹道,綠化中行道樹、喬灌木、島頭花鏡立體布置,建築立面、空中杆線「一體整治」,這樣的精雕細琢才能耐得住騎車族、行人的「慢慢品味」。太平北路整治中不但強化了「水杉大道」形象,一體化設計地鐵出口、跨街天橋、公交站臺、強弱電箱、公廁、書報亭等「城市家具」,還針對附近東大退休教師多的特點,在路邊遊園闢出棋牌區、書畫廊,每天都有很多老人前來散步休閒,成為城市風景,「很生活很文化」。
「街道,其實是作為城市的『生活環境』、市民聯繫交流的紐帶存在的,需要城市建設方、沿街單位和市民共同營造。」南京市規劃局總規劃師劉青昊告訴記者,街道空間不止在路內,還有路外單位的建築前區、建築與建築之間,整合利用潛力很大,比如太平北路1912街區、中山北路虹橋飯店面向主幹道敞開的露天消費區,已和道路空間融為一體,成為街邊的一道風景。他介紹說,相比巴黎等歐洲城市,南京建築密度不算高,辦公區為30%,商業區只有50%,可歐洲城市往往利用路外空間、建築前區闢出休憩區、擺幾排靠椅,行人坐下來就喝咖啡了,城市輕鬆休閒、親切宜人;而我們的這些空間要麼擋起圍牆「畫地為牢」,要麼空曠無物成了「消極空間」。所以無論是雞鳴寺路還是太平南路,南京的街道空間修復還只是開頭,要讓行人逛起來、慢下來、歇下來,要走的路還很長,要做的事還很多。(顧巍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