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理念下的文旅融合(這些舊)
2023-07-04 07:53:26 1
兩山理念下的文旅融合?臺海網1月13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留下古樹,留住兒時記憶,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兩山理念下的文旅融合?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兩山理念下的文旅融合
臺海網1月13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留下古樹,留住兒時記憶
冬日的陽光柔軟,老石碼人漫步在改造一新的錦江大道上,沿岸是九龍江西溪的滔滔江水,道路一側是成排的百年榕樹,勾起了不少市民兒時的記憶。
錦江大道石碼段位於石碼老城區,是龍海市區的主幹道之一,同時也是一條沿江大動脈。因為屬於早期規劃路,存在路面破損、路道偏窄、設施老化等諸多問題,改造工程較為複雜,被列為龍海「一江濱兩新區」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歷經近兩年,約1.8公裡的錦江大道石碼段於2019年下半年通車。
如今,道路已由原本的兩車道擴寬成雙向四車道,中間規劃了一條綠化帶,數十棵老榕樹次第排開,道路沿江一側還有序擺放著三角梅盆景。
「這棵老榕樹從我小的時候就長在這裡了,這次錦江大道擴寬,把這些百年古樹都保留下來,特別好。」56歲的楊國輝說,小時候他經常在這段江上遊泳,夏天熱了就在路邊的榕樹下乘涼嬉戲,這裡有著他兒時美好的記憶。
「古樹是歷史的見證,是活文物,具有景觀性和文化性雙重價值。」龍海市住建局幹部陳西紅說,留住古樹,就留住了鄉愁。在錦江大道改擴建項目中,他們把沿線的二三十棵老榕樹和木棉樹都保留了下來,這些古樹基本上都有100多年的樹齡。由於立地條件的局限性,他們對部分古樹的位置進行了微調,但要求施工單位不能隨便亂截枝條、樹根,如果確實有需要修剪的,也要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同時,對原有的樹臺做了優化,讓古樹有良好的生長空間。
無獨有偶,在龍海僑興路的改造項目過程中,具有一定樹齡的行道樹也被保留下來,成為城區一道獨特的風景。
守住地標,守護悠悠鄉愁
新春即將到來,位於龍海市區中心的龍海華僑大酒店(原華僑大廈)改擴建項目也接近尾聲。這棟建於1984年的大廈,曾是龍海人心目中的地標性建築。由於年代久遠,設施設備跟不上現代需求,酒店的經營狀況一度受影響。
2017年,由漳州旅投集團與龍海雙第華僑農場合作,對龍海華僑大廈進行升級改建,並於2018年12月21日開工。為塑造建築原有的時代風格,龍海聘請了原設計單位。
「1984年建設之初,也是我們單位的設計師過來規劃設計的。」80後的陳玉姍是漳州市建築設計院一所副所長,也是此次改擴建項目的建築設計師。她告訴記者,原龍海華僑大廈由一棟9層的酒店主樓及2層裙樓構成,在上世紀80年代,建設難度是比較高的,成為設計院的一個得意之作,因此大家對此印象深刻。此次擴改建,他們又從檔案裡調出當年的平面設計圖,並基本沿用該平面圖進行改建。
由於當時參與設計的人員都已退休,為了解這棟建築的建設背景、定位和結構,陳玉姍等人還專門向那些老同事請教,並對建築重新理解定位,合理更新改建,賦予它新的生命。
此次改建,保留了主樓的整體結構,對立面進行改造提升,採用閩南紅磚鋪設外牆,與周邊古街的閩南風格遙相呼應。並把裙樓改建成3層,新增一個大型的多功能會議廳。改擴建後的華僑大酒店換上了一件新衣,但舊有的風格仍留存,既讓市民眼前一亮,又勾起心中的記憶。
龍海華僑大酒店董事長周毅俊告訴記者,此次改擴建按四星級標準建設,集住宿、餐飲、會議、商務等功能為一體,設計客房90間套、中餐包廂7個、容納100人的自助餐廳1個、容納300人的宴會廳1個、容納260人的多功能會議室1個及大堂、商務中心等,將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華僑大廈曾是龍海市知名度最高的酒店,大家辦喜事、聚餐都喜歡來這裡。」35歲的吳藝能是土生土長的龍海人,他認為,這個地標性建築在原地保護下來,守住了市民悠悠的鄉愁和回憶。
改造古城,改出「古早味」
對小鎮石碼的記憶,多數人會說起民國初年開始建起來的那些騎樓。
石碼的騎樓,一家連著一家,店門前面留著通道,形成一條走廊,稱之為「五腳距」,既可自家納涼,又方便路人溜達,做生意還能照顧到客人不被雨淋日曬。
石碼鎮後港片區的建築也多為騎樓式,古街上的人家門前都立著一床竹隔,起到擋風遮雨等作用,屋裡的人可透過竹隔看到外面,但外面卻看不到裡面,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詩人舒婷曾在《到石碼去》文中寫道:「我的感情裡永遠有一扇開著的小門,像一個簡樸的畫框,嵌著那天的陽光,那條市聲喧鬧的條石街,和一個『精靈兒』三十二年綿綿的眷戀。」
後港片區在明代還是海上絲綢之路古月港的補給港,在上世紀90年代是石碼著名的商業區和居住區,曾一度繁花似錦,但隨著商業中心的轉移,老街區年久失修,市政配套日漸老化。為改善石碼老街區的居住條件,完善街區路網建設,龍海市決定以後港片區為試點,先行啟動後港片區舊城風貌修繕改造工程。
城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姚力勇介紹,此次修繕改造工程工期為500天,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將於春節前動工。修繕改造過程中將採用建新如舊的方式,收集舊磚舊瓦舊石板作為新建建築的材料,充分保護好騎樓特有的文化內涵;對保留下來的2座寺廟採用落架重修的方案,對原寺廟的構件逐一編號留存,原址原貌還原寺廟。
通過整治蔡港河、修復五板橋、拓寬古街路面,梳理出具有閩南特色的人文院落和街巷空間,恢復當年石碼古鎮商埠風貌,再現「老石碼、古月港,最閩南、古早味」的古鎮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