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城市文化(開羅街道故事喚醒城市記憶)
2023-07-03 16:02:17 3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埃及首都開羅的街名是這座城市的歷史延續和文化傳承。從街道的名字中,人們可以領略城市的社會習俗和異域風情。從去年開始,開羅的政府實施了一個名為「街道故事」的項目,以此為名街「樹碑立傳」,期望達到保護古街、留住歷史、促進旅遊、助力經濟的目的。
詩人的街道
從去年開始,人們走在開羅的一些文化名街上會驚訝地發現,街道的入口處,立了一塊醒目的藍色牌子,牌子上面分別用阿拉伯語和英語寫著「街道故事」字樣,下面則是街道的具體名字,以及用這兩種語言對街名來歷出處、文化淵源、街道與歷史文化名人相關故事的簡單介紹。
《環球時報》駐開羅記者站旁邊,有一條名叫「詩人阿齊茲·阿巴扎·帕夏」的街道,街口處的藍色牌子上面寫著這條街的名字,街名下寫著「詩人、劇作家(1899—1973)」。接著,在藍色的背景下,右邊用阿拉伯語、左邊用英語寫著同樣的內容:「20世紀戲劇運動的先鋒,1923畢業於開羅大學法律學院,1959年被選為阿拉伯語協會成員,國家保護藝術和文學最高委員會詩歌委員會主席,1965年獲國家文學成就獎。」
記者注意到,以前進入這條街道時,人們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即使住在附近的當地人,也大多對熟悉的街道了解不多。而現在,在十分惹眼的藍牌子前,無論外國遊客還是埃及本地人,都會不自覺地看上一眼,許多人甚至還會停下步伐,駐足認真品讀,在得知街道背後的故事之後,才心滿意足地離去。
《環球時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街道故事」是埃及政府為保護城市著名文化街道而採取的重要舉措,意在通過為文化名街「樹碑立傳」,守衛和激活首都的輝煌過往和璀璨歷史文化,打撈被歲月塵埃封存的老街軼事、名人故居、歷史掌故和文化餘韻,從而達到提振民族自豪感、弘揚正能量、促進旅遊業和助力埃及經濟發展等多重目的。
據介紹,迄今,「街道故事」項目已經涵蓋開羅老城區等重要地段的50多條歷史名街,未來將會囊括更多街道。《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除了文字簡介外,「街道故事」的藍牌上,還附有二維碼,行人和訪客可以拿出手機掃描,以獲取更多完整的信息。
街道趣名怪名多
埃及文化專家利夫阿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開羅街巷早期的名稱,很多是以居住在這些地區的部落名字命名的,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蘇萊曼街、圖倫巷等。同時,以所在地區居民相對集中的職業和行業命名的現象也比較常見,如編織街、制繩巷、製革巷等。此外,以各類市場命名的街巷也不少,例如銅市街、香水巷、賣水巷等。比如賣水巷,阿拉伯語叫「薩基亞」,它是以批發水的職業命名的,從事這一職業的人經常用驢或駱駝馱水,短途的甚至自己肩挑背扛,把水送到千家萬戶。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埃及修建了許多新的更寬的街道,其中一些街道以政治領導人的名字冠名,以紀念他們在埃及政治進程中的作用以及為抗擊殖民統治做出的貢獻,如穆斯塔法·卡邁勒街、艾哈邁德·阿拉比街等。也有以國王名字取名的街道,例如,法魯克街、福阿德街等。到了現代,開羅許多街道的名字以歷史上的文化名人來命名,如阿巴斯·阿卡德街、塔哈·海珊街、陶菲格·哈基姆街等,他們分別是影響深遠的埃及文豪、盲人大作家和大詩人。
利夫阿特介紹說,有趣的是,在開羅,還有以動物、植物甚至食物名稱命名的街道和小巷,如山羊巷、貓巷、小雞巷、蛇巷、鱷魚巷、公羊巷、狗巷、蠍子山、椰棗樹巷、橄欖街、葡萄街、檸檬街、扁豆街等。至於為什麼會叫這些奇特古怪或令人忍俊不禁的名字,他也不太清楚,他認為這可能是一種約定俗成,一代代就這樣延續叫了下來。
記者注意到,開羅還有以外國國名、地名和人名命名的街道,如阿拉伯國家聯盟大街以及敘利亞街、大馬士革街、蘇丹街、阿拉法特街等。
用腳步丈量開羅街道
走街串巷遊街道,是外國遊客開羅行的主要內容,也是埃及政府積極倡導的旅遊項目之一。尤其對那些深度遊的遊客,用腳步丈量開羅,悉心觀賞市容、體驗民情是深入這座城市的重要途徑。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除了像解放廣場市中心一帶是外國遊客打卡地外,富有當地特色的街巷,也是遊人們感興趣的地方。如《環球時報》駐開羅記者站所在的扎馬利克島上,有一條名叫「歐姆·庫爾蘇姆」的街。歐姆·庫爾蘇姆是享譽阿拉伯世界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的大歌唱家,被公認是「東方之星」和「人民的藝術家」。附近還有一家歐姆·庫爾蘇姆酒店。除了唱歌,歐姆·庫爾蘇姆還拍攝了許多成功的電影,其中一些被視為經典之作。
開羅歷史綿長,文化璀璨,有著「城市之母」和「阿拉伯文化之都」的美譽。早在1979年,開羅古城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站在開羅城東薩拉丁城堡的最高處俯瞰,整座城市仿佛一本徐徐翻開的厚重古書。腳下就是大片大片的古城街區,每個街區、每條小巷,都是一張張瀰漫著滄桑歲月感的發黃書頁。豐富的資源,為街道遊提供了優質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