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可以放鬆自己的旅行(最好的旅行是隨心)
2023-07-03 16:03:43 3
物道君語:
旅行的意義,不過一個「隨」字。
隨心而行,隨遇而安,隨緣感受即美。
金秋十月,秋光甚好,你出門旅行了嗎?
對很多人來說,今年出行確實困難重重。或是害怕人太多,或是擔心疫情原因猶豫了,或是突逢行程安排中的景區關閉。
即便如此,如若可以「說走就走」,你也會背起行囊,馬上出發。
也許是因為「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也許是因為旅行能給予自己在忙碌逼仄的日常之外的一個出口,也許只是為了找個地方休息下。
但於我而言,旅行的意義,卻只是一個「隨」字。隨心而行,隨遇而安,隨緣感受即美。
那一次,與同伴們到海南島旅行。
在等待前往景點的公交車時,我偶一抬頭,竟望見一朵雪白的、形狀飽滿的巨大雲朵,邊緣是淡淡的金邊,鼓鼓囊囊的,正緩慢地在天空中浮動著,像極了動畫片《天空之城》裡的雲。
鬼使神差地,內心中出現了一個聲音:不如追上去看看!隨即告別了同伴向著它的方向追去。
緊趕慢趕,穿過馬路,又拐進小巷,聽著懶洋洋的海風撫過我的耳邊,街角小店的叮叮噹噹聲,終於翻過陡坡,來到了這朵雲的正下方,一抬頭,它的背後竟出現了一撇流動的彩虹!
它輕薄得如一縷雲煙,卻揉進了紅、橙、藍、黃、綠、青、紫……的色彩。一隻鳥飛掠而過,翅膀帶起的風吹得它向西邊稍稍偏移。那一刻,藍天為畫布,彩虹和雲朵似粉彩,輕盈地流動著、眨眼之間,瞬息萬變,沒過多久,便消失不見。
那一刻,內心深處的某根弦被這朵彩虹雲的美麗「啪」地一下觸動了。就像是川端康成在《雪國》裡寫的最後一句話:「島村望向天空,銀河就譁啦一聲掉落到了他的心裡。」
那一天,我沒有去成預定的景點。可能在很多人看來,有些不值得。當然,一朵雲算不得什麼,但那一刻所擁有的感動、震撼卻讓我記了很久很久,是只有我一個人才能擁有的旅行。
從此之後,我才明白,為什麼作家蔣勳去旅行時,朋友問他要準備什麼,他說:「不要問該準備什麼,先問問你愛什麼?」
很多人出門旅行前會準備好攻略,務必不錯過那些網紅打卡點、特色美食等等。但到了現場,若是旅遊旺季可能一鍋蜂都是人,人不多時可能只拍了幾張千篇一律的圖片。
誠然,攻略必不可少,但或許當問問自己,旅行的意義僅僅只是看景點,像任務清單一樣打勾就好了嗎?
比起準備攻略,我們更需要準備一顆旅行的心。
不必太拘泥於攻略,而是多跟隨著自己的內心,隨你所愛,無問東西,走走停停,總會收穫屬於你的獨家風景。
村上春樹在《假如真有時光機》中說:「在旅行中要是事事都一帆風順的話,就不叫旅行了。」尤其在疫情當下,出門更是波折重重。
友人在香格裡拉遊玩時,臨時收到通知,要全員核酸。好不容易測完,他們卻趕不上去往德欽的大巴車,行程完全被打亂了。無奈之下,只好返回旅店,走到一半,卻突然天降瓢潑大雨。
沒帶傘的一行人,只好灰頭土臉地站在街邊小店門口躲雨, 被打亂了節奏、辜負了預期美好的不順利感,壓得每個人的心頭沉甸甸。
這時,店老闆卻拿出了好幾條毛巾給大家擦頭髮,還笑道:「都進來吧,這雨一時半會兒停不了……沒事兒小姑娘,進來看看又不收錢!我人長得黑,但不開黑店啊!」
說得大家都笑了,店裡賣的是當地民族傳統首飾,色彩明快。老闆性格爽朗,不怎麼介紹產品,但你一問,能生動地說出這個飾品背後的傳統文化,連帶著又講出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比如納西族的婚禮,彝族的創世神話。聽著聽著,那股子不愉快也漸漸被打散了。
那天傍晚,雨真的下了很久,一行人便坐在小店中,一邊捧著老闆家煮的熱奶茶,聞著屋內鎮靜安神的藏香,一邊望著屋外的濛濛細雨,聽他講當地人跌宕起伏的冒險故事。
後來朋友感慨,雖然當時各種不順,但事後回想起這段經歷,卻比平時跟著旅行團更值,簡直像是深度人文遊,聽了很多非當地人而不可知的趣事。試想,那時只顧著處理情緒,或是沒進小店,也不和老闆聊天,那個下午就真的是白白浪費了。
人生如逆旅,不會有時時如願的時刻,總會遇到意外打亂安排。所幸只要人的心是定的,用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去面對這些變化,允許"失控"發生,總有柳暗花明處的未知風景在前方靜待。
日本漫畫家谷口治郎曾出版過一本短篇漫畫名叫《散步去》,裡面描述了一位中年男子與家人搬到小鎮上,每天出門散步的日子。
有一天,狗狗刨出了一個美麗的貝殼,於是,他散步到圖書館,翻閱書籍,查找貝殼的名字。得到答案後,看見泳池,為了體驗貝殼在海裡的感覺,他趁著夜色,遊了個痛快。
回到家,大抵是感受了水中的肆意與暢快,他便與妻子商量,下次散步去海邊,要把貝殼還給大海。妻子還說,要帶上狗狗一起,畢竟小狗才是發現者吶!
圖|物道 ©
明明只是一件平平無奇的小事,他卻能邊散步,邊變成一場環環相扣的冒險之旅。
還有一次散步,遇到小孩子的紙飛機落在大樹上。他脫了鞋,爬上樹,取了紙飛機給孩子們,乾脆不下來了,坐在樹杈上,安安靜靜眺望著遠方,慢慢欣賞,默默沉思。
明明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卻被他過成了一首韻味悠長的散文詩。
想起鮑勃·迪倫的一句話:「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則只是被淋溼。」旅遊也同樣如此。
圖|物道 ©
有些人出門一趟帶回來幾條打卡拍照的朋友圈與一堆伴手禮,當你問他:「好玩嗎?」他只會回答:「嗯,還不錯。」
但有些人,就像《散步去》的主人公,只是出門走走,也能像讀了一本精妙絕倫的書,只因擁有豐沛充盈的感受力,更何況旅行。
花落花開,屋前院後,晴霜雨雪……對於細膩感知的人來說,人生處處是風景。
圖|昔物所 ©
如今即使放了長假,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出門遊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到遠方,那也無妨,若你願意,用心體察,即使身在尋常,也能見到萬千風光。
因為旅行的路上,不必強求意義,無須追尋景色,隨緣而起,隨緣感受,就是美好。
圖|昔物所 ©
現代人時常喜歡把旅行喻為一次出逃。
當我們被生活中的困難庸常日復一日地打磨著,對遠方的渴望就在與日俱增著。總會在心裡想著:好想出門啊,好想去遠方啊,等我看完世界回來,就一定會有繼續與生活鬥智鬥勇的動力了。
遠方像是一個加油站,寄託了我們很多期待。期待它可以如攻略說的那樣好,期待它每一步都完美無缺,每一站都驚喜連連。
但人間事總是,事事無常。旅行也很難一成不變,甚至通常瞬息萬變,有些是主動尋求,有些是不得不接受。
圖|昔物所 ©
可是,這世間唯一不變的,恰恰是「變」。
如果旅行是一片大海,我們便是一葉小舟。在旅行的路上,學會「隨」。隨著接受變化,乃至擁抱變化,終將會讓我們習得,如何更好地去感受世界,享受生命帶來的豐盛。
無論身在此方,或是彼方,人生都一路如旅。
或許就是旅行之於我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