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最新旅遊資訊集錦(江蘇需要什麼樣的特色旅遊)
2023-07-03 11:54:12 1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新聞開設的「首頁看點」欄目,每天通過關鍵詞,為您推薦最及時的新聞資訊、最重要的熱點事件、最值得銘記的人和事。今天,我們推薦的關鍵詞——特色旅遊。
交匯點訊 金秋時節,江蘇多地舉辦文化旅遊節。各地獨特的旅遊資源支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有效促進了全省文旅復甦。
但要看到,儘管江蘇旅遊業特色優勢日益凸顯,進入「新階段」旅遊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體制機制改革仍有不少難題亟需破解。尤其是在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推動文旅行業加快全面復甦和高質量發展相互交織,給文旅發展帶來不確定性。 立足「十四五」,江蘇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特色旅遊?各地又該如何憑藉自身資源稟賦,走出一條條適合自己的城市特色文旅發展之路?新華日報經濟新聞部成立調研組,採訪了13個設區市文旅主管部門負責人,探索各地既放大特色優勢又補齊短板弱項的思路和舉措,為全省旅遊業拓展新空間、培育新動能提供思路。
大江南北特色各異,拭亮旅遊「城市名片」
江蘇是我國重點旅遊省市之一,也是沿海、沿江、新歐亞大陸橋等人口、經濟密集帶的結合部及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結合部。從地緣上看,江蘇有成為國內旅遊核心和國際旅遊門戶的比較優勢;從資源上看,江蘇各地稟賦相對豐富,從南到北文化多元,「獨特性」也成為各地發展旅遊業的「主打」。 紫金山、秦淮河、玄武湖、明城牆……提到南京,人們一下就能想起這些城市地標。「南京正著力推動紫金山、玄武湖、南京城牆『一山一湖一城牆』融合發展,打造全國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中心公園和世界級旅遊景區。」南京市文旅局局長金衛東介紹,南京旅遊資源豐富,是傳統旅遊目的地,也是江蘇最具代表性的旅遊城市,去年累計接待遊客9704萬人次,實現旅遊業總收入1822.64億元,位居全省第一。
作為六朝古都,南京人文資源數量佔南京旅遊資源總量的90%以上。文化底蘊深厚,也成為蘇南城市的普遍特色。匯聚江南氣韻的蘇州園林、無錫古鎮等已是叫響海內外的品牌。 蘇北地區的文化多元性、旅遊資源照比蘇南不遑多讓。鹽城有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和世界級自然文化遺產;連雲港擁有江蘇唯一一處品質較好的沙灘型旅遊資源,還有獨特的西遊文化;宿遷有久遠的楚漢文化、酒文化;徐州有漢文化和軍事文化;淮安有運河文化、漕運文化以及名人文化,不一而足。 但不可否認的是,江蘇的「南」與「北」,經濟發展水平並不相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江蘇的旅遊格局。「經濟發展水平顯著影響到旅遊投資水平。」省旅遊學會副會長、南京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萬緒才說。 不過,通過做強獨特的城市「金名片」,曾經的旅遊窪地正在強勢崛起。 「黃海溼地是中國唯一的濱海溼地類世界自然遺產,可以說是鹽城最厚實的生態家底。」鹽城市文廣旅局負責人表示,圍繞生態這一最重要的旅遊資源,該市持續開展「花開鹽城」「約定鹽城探世遺」「鹽城好秋色」「滋味鹽城過大年」等四季旅遊活動,擴大影響力。今年國慶期間,該市旅遊消費額位列全國城市66位,省內第7位、增幅第1位。
對標國內外名城,打造「最江蘇」的風格
將目光放到國內甚至全球,江蘇旅遊的競爭力又如何呢? 在復旦大學全球旅遊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出具的一份基於全球視角的報告中,將蘇州與威尼斯、維也納、京都等18個高水平旅遊目的地城市作為對標的樣本進行了比較分析。從分析結果看,早期蘇州主要基於園林、古鎮的旅遊產品,到近十年來華誼兄弟電影世界等資本密集型的文旅項目和蘇州灣等旅遊度假區項目不斷湧現,蘇州旅遊的發展已獲得普遍認可。
但和蘇州自身突出的旅遊資源和外部投資條件相比,本地需求水平仍然偏低,從需求端限制了具有高收入彈性特徵的非貿易品產業部門,如文化創意產業、旅遊產業的發展,成為蘇州旅遊與國際其他城市競爭的最大劣勢。 這樣的客觀限制在江蘇各地均存在。記者採訪發現,有些城市旅遊管理體制不順,不同程度地造成資源管理分散,無法形成合力,缺乏核心競爭力。有些地方囿於城市體量,文旅項目招引困難,導致新興業態、創新業態缺乏,對青年人群吸引力不強。 如何揚長避短,打造「最江蘇」的旅遊特色?對標找差成為最直接的方法。 「我們學習蘇州打造『姑蘇八點半』的經驗,圍繞『鎮江夜美好』這一夜經濟品牌,以西津渡景區、千華古村景區為試點著力打造文旅夜間消費集聚區。同時學習杭州挖掘西湖價值、提升城市景觀環境,力爭『城市即景區、景區即城市』的做法,全力推進全域旅遊的建設。」同在「江南文化圈」的鎮江市文廣旅局局長周文娟說。 在「找差」中,結合本地特色進行提升最為關鍵。徐州市文廣旅局局長崔鋒告訴記者,徐州對標的城市是同為漢文化歷史名城的陝西漢中。儘管漢中整體GDP不如徐州,卻打造出令人叫好「興漢勝境」。目前,徐州提出了「快哉徐州」這一新的城市文旅品牌,依託背靠長三角交通便利、客源眾多這一優勢,在發展漢文化產業上求突破,「使漢文化實現物態化、活態化、業態化。」 還有的城市在對外合作中提升了產業「話語權」。2019年10月,揚州市與法國奧爾良市聯合發布雙城合作標準《國際遊客淮揚美食品鑑與服務指南》,成為國內首個美食品鑑與服務的地方標準。去年12月,揚州榮膺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城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揚州藉助標準化手段將文化和旅遊有機結合,擦亮了傳統『老字號』金字招牌。」揚州市文廣旅局局長季培均說。
在競合中尋機遇,適應旅遊新格局
將比較的目光再次聚焦省內各市之間,不可否認,因為相鄰、相近,一些城市坐擁相似的資源,業態競爭、長三角其他旅遊名城的虹吸等在所難免。比如,提到古鎮,人們會想到蘇南和浙江、上海一眾城市;淮安和連雲港都在強調「西遊文化」;淮、揚、泰、通同時在做裡下河文章;蘇北各市均打出「生態牌」…… 在連雲港市文廣旅局局長晏輝看來,多地開發同樣的文化IP並不衝突,關鍵是做出自身特色。「我們不僅深入挖掘西遊文化,還把山海文化、徐福文化、水晶文化、淮鹽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豐富擴大優質的文化旅遊產品供給和服務,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彰顯『大聖故裡 西遊勝境』神奇浪漫之都的城市旅遊形象。」 事實上,打造城市特色旅遊,既要「競」又要「合」。關鍵是看一座城市能否發揮自身優勢,在旅遊新格局中把握機遇。
「各地應抓住用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向海發展、蘇北高鐵貫通等疊加機遇,以省域宜居宜業宜遊為目標,以江河湖海為脈絡,推動沿江、沿大運河、沿海、環太湖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旅遊,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級、國家級旅遊景區、度假區和旅遊廊道。」在今年1月舉行的全省文旅工作會議上,省文旅廳廳長楊志純已經給出了思路。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做好文旅 」的空間很大。以升級後的江蘇高鐵網絡為例,連雲港到南京從原來的5個多小時縮短至3小時內,而淮安到南京只需1個多小時。南北貫通,省外遊客也可以坐著高鐵飽覽「水韻江蘇」的全域風採,「高鐵 旅遊」改變著江蘇旅遊的大版圖。未來,省內外兩地旅客互送、多地線路串聯都可以成為常態。 再比如,立足打造「沿海旅遊帶」,江蘇沿海三市連雲港海濱休閒度假、鹽城溼地生態休閒、南通海洋運動休閒等旅遊發展業態互為補充,各市還可以建設一批特色旅遊小鎮、休閒旅遊度假區等沿海旅遊休閒新基地,共同進行產品開發、線路營銷,不斷整合新資源、推出新政策、策劃新活動、提供新服務。
打造具有辨識度的城市特色旅遊體系
做強特色旅遊,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各地創新推動特色旅遊,要與全省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相結合,理解『高』的本質。」省文旅廳相關處室負責人提醒,「發展生態旅遊不能犧牲生態環境,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發展紅色旅遊要把準方向,核心是進行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發展鄉村旅遊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 瞄準業態攀「高」,各地紛紛謀劃打出「特色牌」。 特色旅遊節慶,依舊是「引流」的首選。「我們將通過優化產品供給,提升市場競爭力;打造特色品牌,增強消費吸引力;拓展消費空間,激發消費潛動力。」金衛東表示,南京將進一步構建文旅節慶體系,挖掘南京本土特色的民風民俗和節慶活動,提升南京國際梅花節、秦淮燈會等品牌節慶的文化內涵和市場活力,到2023年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南京文旅節慶品牌活動。 與眾不同的旅遊業態,成為城市旅遊競爭力所在。「我們將繼續著力擦亮『項王故裡、中國酒都、水韻名城』三大旅遊名片,打造生態旅遊精品城市,做好『旅遊 』『文化 』文章。」宿遷市文廣旅局副局長王曉紅舉例說,通過落實《酒文化旅遊發展規劃》,深入挖掘酒文化內涵,將推動酒工業旅遊作為培育壯大當地旅遊業新的增長點。 提升遊客滿意度,就提升了城市旅遊吸引力。「比如參考新加坡,服務成為當地旅遊的名片,很多人來新加坡玩就是奔著服務來的。」蘇州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市將繼續打造國內一流的旅遊服務平臺、統籌開發多元旅遊產品,做好「君到蘇州」文旅總入口平臺,通過蘇州好行、城市微旅行、蘇州通轉轉卡等平臺推出一批蘇州特色文旅線路,通過更加智慧的旅遊服務叫響口碑。 推動城市特色旅遊發展,終究需要系統的構思和體系化的保障。以「無中生有」的旅遊發展思路一度叫響業界的常州為例,這座「夾」在多座江南名城中間的城市喊出了新口號——「我們力爭打造長三角最具增長力的文旅空間體系、最具競爭力的文旅產業體系、最具創新力的文旅產品體系、最具辨識力的城市文脈體系」常州市文廣旅局局長嚴俊說,將圍繞「532」發展戰略,全力建設長三角文旅中軸、休閒度假中心,培育具有全球影響的高品質旅遊度假區、國內領先的主題公園集群和長三角一流的山水田園度假勝地,把常州建設成為近悅遠來的「文化會客廳」和「旅遊首選地」,躋身全國一流旅遊目的地城市行列。 專家建議,打造具有辨識度的城市旅遊體系,從產業優勢、惠民利民的角度來看,蘇北地區可以先著力做好要素優勢明顯的鄉村遊、生態遊,蘇南地區可以著力發展「酒店遊」等新玩法,省內城市之間既要保持差異化發展,又要一同做強產品服務、推動旅遊業態提升,從整體上增強全省旅遊的競爭力。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付奇 顏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