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然嗶哩嗶哩(Vol.324.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023-07-03 04:46:34 3
古代文學作品選
Vol.324
作品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參考譯文
古時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所謂老師,就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明白道理的,誰沒有困惑呢?有困惑卻不向老師請教,那些困惑就始終不能解決。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明白道理本來就在我之前,我向他學習;在我之後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比我早,我也向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管他是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後出生呢?因此,不論地位高低,不論年齡大小,誰懂的道理,誰就可以做老師。
唉!從師求學的道德已經失傳很久了,想要人沒有困惑是很困難的啊!古時候的聖人,遠超出一般人,尚且跟從老師學習;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遠不如聖人,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而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斷句的,並非我所說的能傳授他們道理,解答他們疑難問題的人。不通曉句讀,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向老師請教,有的又不向老師請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我沒看出他的聰明所在。
巫醫、樂師和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而士大夫們,一提到叫「老師」、「學生的」,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笑,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比自己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可知了。巫醫樂師和工匠這些人,是君子們不屑與之為伍的,現在這些君子的見識反而不如那些人,難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嗎?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品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就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非要比學生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問技藝各有所長,僅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李蟠,年十七,喜歡讀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注都全面學習過,他不被時俗影響,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風尚,便寫了這篇《師說》送給他。
解讀分析
本文寫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3),是韓愈的一篇重要的教育理論著作。其主旨在論師,並非講道。本文吸收了儒家思想中有關師道問題的精華,並根據當時的形勢,結合作者自己的認識,提出了進步的師道見解:確定了「師」的概念,強調了老師的主導作用,明確提出老師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強調學必有師;而且批判了恥於從師求學的不良風氣,確定了正確的師弟子關係,突破了「師道尊嚴」的藩籬。這是韓愈對古代教育理論的新發展,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針砭時弊,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此文對後世影響頗大。宋代的王令、明代的王世貞、清代的章學誠等均寫有《師說》,明末黃宗羲寫有《續師說》;清代翁方綱寫有《擬師說》。《師說》中的某些基本觀點,在今天仍有借鑑作用。
———— /END/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打開一往網易雲音樂官方電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