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強度牆體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15:23:4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築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強度牆體。
背景技術:
牆體是建築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承重、圍護或分隔空間。
公開號為CN106013499A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高強度建築牆身結構,包括第一牆體、第二牆體、第三牆體和第四牆體,第一牆體、第二牆體、第三牆體和第四牆體均為抗震牆,第一牆體與第二牆體之間通過第一鋼筋連接件連接,第二牆體與第三牆體之間通過第二鋼筋連接件連接,第三牆體與第四牆體之間通過第三鋼筋連接件連接,鋼筋連接件將四個牆體組合為一體,形成一組牆身,牆身的兩側分別敷設有鋼絲網,該專利結構設計新穎,施工方便,能夠提高牆身的整體牢固度和穩定性。
公開號為CN205369571U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鋼筋混凝土砂石複合抗爆牆體包括由牆體基座、地面、迎爆面牆體、背爆面牆體及砂石;所述牆體基座為等腰梯形,所述牆體基座的一部分現澆於地面下,另一部分位於地面之上;所述迎爆面牆體和背爆面牆體垂直現澆於牆體基座上;所述牆體基座、迎爆面牆體及背爆面牆體內設有綁紮為一體的鋼筋架,所述牆體基座、迎爆面牆體及背爆面牆體由混凝土一體現澆成型;所述位於牆體基座之上的迎爆面牆體與背爆面牆體之間存在間隙;所述迎爆面牆體與背爆面牆體之間的間隙內填有鬆散砂石。
現有磚牆強度不高,容易從底部倒塌,抗彎折強度不夠。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高強度牆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牆體強度高,成型容易,不易從底部倒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一種高強度牆體,所述高強度牆體包括條兩塊形的預製牆板,所述預製牆板之間澆築有水泥砂漿層,所述水泥砂漿層上設置有多根肋柱,相對兩根肋柱之間設置有弧形的錨固鋼筋,所述錨固鋼筋的一端刺入所述肋柱中,另一端埋入所述泥砂漿層中,所述肋柱內側所述錨固鋼筋的外部填充有夯土層。
優選地,所述夯土層與所述肋柱之間設置有密目紗網層。
優選地,所述密目紗網層的外側塗覆有抹灰層。
優選地,所述預製牆板的內側設置有凸起。
優選地,所述高強度牆體還包括丁字形定位銷,所述丁字形定位銷的「一」部埋入所述預製牆板下方的底面,「亅」部由下至上伸入所述預製牆板以及凸起中。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採用預製牆板方便在其中澆築水泥砂漿,從而快速打好地基,防止牆體從底部倒塌。
(2)、牆體的側面設置有肋柱,方便中間的夯土層成型,並降低成本。
(3)、肋柱之間設置有錨固鋼筋,能夠使夯土層更加牢固,且錨固鋼筋形成為弧形,提高了牆體的抗折斷能力,能夠抗多級大風。
(4)牆體外部設置有密目紗網層和抹灰層,提高了牆體的美觀,且提高了防水功能。
(5)丁字形定位銷能夠使牆體與地面的結合能力更強,防止牆體倒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牆體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強度牆體,所述高強度牆體包括條兩塊形的預製牆板1,所述預製牆板1之間澆築有水泥砂漿層2,所述水泥砂漿層2上設置有多根肋柱3,相對兩根肋柱3之間設置有弧形的錨固鋼筋4,所述錨固鋼筋4的一端刺入所述肋柱3中,另一端埋入所述泥砂漿層2中,所述肋柱3內側所述錨固鋼筋4的外部填充有夯土層5。
本實用新型的牆體將水泥砂漿和夯土層很好地結合,提高了牆體整體的強度,並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時,預製牆板、錨固鋼筋和肋柱的應用縮短了牆體的施工時間和施工難度,並提高了牆體的強度。
由於夯土不太美觀而且防水能力較差,因此,為了提高牆體的防水強度和美觀性,所述夯土層5與所述肋柱3之間設置有密目紗網層,所述密目紗網層的外側塗覆有抹灰層。抹灰層的材料可以是水泥砂漿或石灰砂漿。
如圖1所示,為了提高預製牆板與水泥砂漿層2的結合強度,所述預製牆板1的內側可以設置有凸起6,從而能夠防止預製牆板向牆體的外側倒塌。
如圖1所示,為了進一步提高牆體與地面的結合能力以及預製牆板的牢固程度,所述高強度牆體還可以包括丁字形定位銷7,所述丁字形定位銷7的「一」部埋入所述預製牆板1下方的底面,「亅」部由下至上伸入所述預製牆板1以及凸起6中。
下面提供本實用新型的牆體的具體施工方法,但是並不因此而限制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首先將丁字形定位銷7由下至上插入預製牆板1中,並使丁字形定位銷7的彎鉤進入預製牆板1的凸起6中,接著將部分預製牆板1和丁字形定位銷7埋入地面,並在相對兩個預製牆板1之間澆築水泥砂漿,形成水泥砂漿層2。接著將肋柱3插入未乾燥的水泥砂漿層2中,然後將多根弧形的錨固鋼筋4一端插入水泥砂漿層中,另一端固定在肋柱3中。接著在肋柱3內側放置細目紗網層,然後在細目紗網層內側填入夯土,待形成夯土層5後,在細目紗網層外側抹上水泥砂漿層,得到抹灰層。
雖然,上文中已經用一般性說明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盡的描述,但在本實用新型基礎上,可以對之作一些修改或改進,這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基礎上所做的這些修改或改進,均屬於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