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逆流旋風除塵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00:21:01 1
專利名稱:無逆流旋風除塵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處理煙或廢氣裝置的配置技術領域。
目前工業上處理從塵源排放出來的含塵氣體,主要採用逆流旋風除塵器,當逆流通過旋流室中心位置的排氣管時,因逆流有吸引作用,致使主氣流壓力降低,徑向和軸向速度增大,切向速度減小,所以只能分離向外作螺旋運動粒徑較大的塵粒,粒徑較小的塵粒仍然在旋流室的中心位置作螺旋運動,隨著逆流經排氣管排放到大氣。該除塵器的下部設置有錐體管,被分離的塵粒從錐體管進入收塵裝置,很容易引起返混。採用這種裝置除塵,除塵效率低,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為此,國內外曾有人進行過多次改進研究,其產品除塵效率仍然不高,達不到國家所規定的排放標準。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那種除塵器的缺點,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除塵效率高、用途廣的無逆流旋風除塵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解決方案是在塵源室的一側設置一個除塵器。本實用新型的除塵器是在除塵器的園筒形旋流室頂部有一個旋流室上蓋、上部內側面切向有一個與塵源室相聯通的收斂形進氣管、底部有一塊傾斜的底板,內部中心位置套裝一個貫穿底板的排氣管、底部側面的最低位置有一個與收塵管相聯通的回流孔。
本實用新型的園筒形旋流室的內側面有螺旋斜槽。
本實用新型和逆流旋風除塵器相比,具有結構簡單,除塵效率高、用途廣等優點,採用本實用新型處理從塵源排放出來的含塵氣體,經檢測,除塵率為100%。本實用新型除可用於處理鍋爐排放出的含塵氣體而外,還可用於機械加工、化工生產、水泥製造業和礦山等的含塵氣體的除塵。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個實施例的縱剖面圖。
圖2是
圖1所示無逆流旋風除塵器的A-A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除塵器的園筒形旋流室側面展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實施例的縱剖面圖。
在
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個實施例的縱剖面圖中,一個帶有塵源室上蓋2的塵源室1設置在本實用新型的左側,右側設置一個除塵器4。在除塵器4的園筒形旋流室5的頂部焊接有旋流室上蓋3、左端外側面與塵源室1的外壁面拼接、底部焊接有一塊朝塵源室1傾斜的底板7,底板7的最低位置與園筒形旋流室5內側面相連接處有一個回流孔8與收塵管9相聯通,在園筒形旋流室5內部的中心線位置貫穿底板7並與底板7固定焊接一個L形的排氣管6。本實施例的L型排氣管6也可選用直管或其它類型的管子。本實施例的底板7也可向其它方向傾斜,只需將與收塵管9相聯通的回流孔8設置在底板7的最低位置即可。
如圖2所示,第一個實施例塵源室1的上部和塵源室1的含塵氣體入口截面為矩形,也可製成園筒形或其它形。在園筒形旋流室5上部內側切向有一個與塵源室1相聯通的收斂形進氣管10,使得含塵氣體流經此管時壓力降低、流速增大並沿著園筒形旋流室5的內側面高速旋轉。
圖3是本實用新型除塵器的園筒形旋流室側面展開圖。如圖所示,在園筒形旋流室5的內側面有螺旋斜槽11,螺旋斜槽11的個數按照園筒形旋流室5的外形尺寸計算確定。
圖4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實施例的縱剖面圖,本實施例是在
圖1所示的結構上。收塵管9末插入塵源室1,直接通到塵源裡。
本實用新型的除塵是這樣實現的含塵氣體從塵源室1的進氣口進入塵源室1,流經園筒形旋流室5的收斂形進氣管10時,壓力降低,流速增大,進入園筒形旋流室5沿其內側面的螺旋斜槽11作高速螺旋運動一直到底部。此時,園筒形旋流室5的中心位置形成真空旋渦,由於排氣管6設置在該室中心位置的下部,使得真空旋渦和含塵氣流朝著排氣管6的方向流動。同時,含塵氣流的軸向和徑向速度減小、切向速度增大,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使得塵粒不能從排氣管6排出,在園筒形旋流室5的內側面分離出來,並沿著該內側面的螺旋斜槽11經回流孔8、收塵管9到塵源。被淨化的氣體從中心位置的排氣管6排入大氣。
權利要求1.一種無逆流旋風除塵器,由塵源室[1]和除塵器[4]構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除塵器[4]是在園筒形旋流室[5]的頂部有一個旋流室上蓋[3],上部內側面切面方向上有一個與塵源室[1]相聯通的收斂形進氣管[10],底部有一塊傾斜的底板[7]內部套裝一個貫穿底板[7]的排氣管[6]、底部側面的最低位置有一個與收塵管[9]相聯通的回流孔[8]。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逆流旋風除塵器,其特徵在於園筒形旋流室〔5〕的內側面有螺旋斜槽〔11〕。
專利摘要一種無逆流旋風除塵器,由塵源室和除塵器構成,在除塵器的圓筒形旋流室頂部有旋流室上蓋、上部內側面切向有一個與塵源室相聯通的收斂形進氣管、底部有一塊傾斜的底板、內部中心位置套裝一個貫穿底板的排氣管、底部側面的最低位置有一個與收塵管相聯通的回流孔。這種除塵器具有結構簡單、除塵效率高、用途多等優點,可廣泛應用於鍋爐、化工生產、機械加工、礦山和水泥製造業等的含塵氣體的除塵。
文檔編號B04C3/00GK2137182SQ9223649
公開日1993年6月30日 申請日期1992年10月19日 優先權日1992年10月19日
發明者丁宗海 申請人:丁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