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間作水稻栽培法的製作方法
2023-06-12 11:31:11 3
專利名稱:旱地間作水稻栽培法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用塑料薄膜覆蓋旱地種植水稻作物的一種栽培方法。
在現有水稻作物栽培中,有在水稻田進行常規順田栽植、分廂定植、拉繩等距行定植、寬窄行定植及近年發明的拋秧等栽培方式,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需淡水和肥料皆多的水田種植,存在耕作水田困難、水肥量大、費工費時等缺點。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在旱地上種植水稻作物的新方法。
本發明的特點是用塑料薄膜覆蓋旱地種植水稻、間套種玉米或棉花、蔬菜等農作物,從而達到充分利用旱地耕作空間和陽光、擴大稻作面積、增加糧食總量、減少水土流失、節約水肥之目的。其特徵在於旱地塑料薄膜覆蓋種植水稻運用集水技術措施始終保持土壤溼潤,滿足水稻各生長發育之用水;也在於把間套種玉米或棉花、蔬菜等其他旱作物定植於壟埂(峰廂)上,有利於需水少的旱作物生長發育,克服水稻用水量多與旱作物用水量少而在同塊地種植之間的矛盾,也解決了水稻旱作的一些問題。
本發明具體模式可用附圖表示。
圖1為本發明局部間套種作物模式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局部定植水稻模式示意圖。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模式和耕作方法作進一步的描述。
附
圖1—2中,需水相對少的旱作物玉米或棉花、蔬菜等定植位置壟峰廂1的峰頂兩側各做一條縱向淺而小的定植溝5。需水相對多的水稻作物定植位置壟谷廂2的平面上先做一些橫向等間距淺而小的水稻定植集水溝4,覆蓋塑料薄膜後再橫向做一些小而矮的欄水埂3。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即把旱地先進行翻耕定廂起壟(坡地橫向作壟)形成壟峰廂和壟谷廂並各自施足底肥,其次整細灌足底水後給土壤消毒殺蟲備種。然後在備種的壟谷廂面上按合理密植橫向作等間距淺而小的水稻定植集水溝,水稻點播也可以秧苗移栽於定植集水溝上;再在備種的壟峰廂上縱向作兩條平行的旱作物定植溝,將玉米或棉花、蔬菜等旱作物直播或移栽旱作物定植溝上。最後在已種水稻作物的壟谷廂面上覆蓋塑料薄膜並用泥土壓實壓好,再在塑料薄膜上間隔一定距離做一些小而矮的欄水硬以防雨水流失,待水稻秧苗長至兩片葉時破膜出苗並加強農時管理。
本發明的實現可以用工作流程圖表示,即翻耕土地→定廂作壟(坡地橫向作)→施足底肥→整細灌水→消毒滅地下害蟲→作淺而小的定植集水溝→播種→蓋膜→作欄水硬→破膜出苗→農時管理。流程中也可以先覆蓋塑膜後播種,也可以先蓋膜後移栽水稻秧苗。
本發明旱地間作水稻栽培法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擴大稻作面積、增加糧食總量、合理利用光熱、實現立體農業、節約淡水和肥料、宜保水土、操作簡便、易於推廣的特點,實為科學種田、節水農業的理想栽培方法。
權利要求
1.一種充分利用旱地間作水稻作物的節水立體農業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定廂作壟覆蓋塑料薄膜壟峰廂[1]種植需水少的旱作物,壟谷廂[2]種植需水多的水稻作物。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廂作壟,其特徵是指坡地進行橫向作壟宜集雨水和減少水土流失,平地隨意作壟。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壟峰廂[1]和壟谷廂[2],其特徵在於廂面上作有欄水埂[3]和集水溝[4]與旱作溝[5]。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欄水埂[3],其特徵在於旱地覆蓋塑料薄膜後在橫向間隔作小而矮的欄水泥埂。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水溝[4],其特徵在於壟谷廂平面上橫向等間距且平行地作小而淺的水稻定植溝。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旱作物,其特徵是指需水量少的玉米、棉花、花生、小麥、蔬菜等農作物。
7.根據權利要求1和權利要求4所述的塑料薄膜,其特徵是指用塑料加工成農膜、地膜、微膜等有色薄膜。
全文摘要
旱地間作水稻栽培法是把旱地進行定廂作壟加集水措施而覆蓋塑料薄膜種植水稻,間套種玉米或棉花、蔬菜等旱作物的一種科學種田、節水立體農業栽培方法。本發明旱地間作水稻栽培法在農業生產上應用,具有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擴大稻作面積、增加糧食總量、改變善食結構、減少水土流失、節約淡水、減少肥培、操作簡便、易於推廣的特點。
文檔編號A01G16/00GK1278402SQ99108810
公開日2001年1月3日 申請日期1999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1999年6月18日
發明者江三林 申請人:江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