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賢潘金蓮之前世今生)
2023-06-12 18:32:43
王祖賢飾演潘金蓮和單玉蓮
梅節先生在夢梅館校本《金瓶梅詞話》前言中說:「我們提倡青年人可以先看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些古典文學作品,待心智更成熟,再看《金瓶梅》,也許較為合適。」因遵循專家的建議,語易一直不敢在公眾場合交流所謂的禁書及其影視作品了。近期,語易已經陸陸續續地發出了30篇初讀金瓶梅系列的文章。今天,和粉絲們分享一部有關《金瓶梅》的電影——《潘金蓮之前世今生》。1989年的電影,到了2017年才第一次觀看,也算是一種幸福。潘金蓮成名於《水滸傳》,風靡於《金瓶梅》,後世各種形式的創作多未能跳出原有的大坑,以致於潘金蓮至今還背負著千古的第一罵名。
潘金蓮手中的孟婆湯
《潘金蓮之前世今生》講述了前世潘金蓮及其今生單玉蓮與三個男人的感情糾葛。前世的潘金蓮(王祖賢飾)魂赴陰曹,卻念念不忘報仇雪恨,過奈何橋之際推翻孟婆湯,縱身跳入輪迴的未知。今世正值動亂,芭蕾舞團的翹楚單玉蓮(王祖賢飾)慘遭團長禍害,下放農村造鞋廠。一心只求寧靜生活,卻一再被宿命折磨的可憐女子註定了一生的顛沛流離。由內陸輾轉香江,生命中先後出現的3個男人武龍(林俊賢飾)、武汝大(曾志偉飾)、Simon(單立文飾)都是前世的夢影。潘金蓮悽苦的命運再次重演,身處現代的飄零女子再次走上千年前的老路,所謂的報仇雪恨最終未能如願,愛恨交織的不了情亦是以死終結。電影的劇情是重複而又老套的,內容的銜接過於流水而顯得生硬,亮點是人物的語言更加立體畫,顯得角色更加真實。
小時候的單玉蓮
奈何橋上的孟婆湯,讓潘金蓮回憶了其一生的境遇,發出了「我要報仇」的吶喊,至死不休。潘金蓮之所以選擇了穿越而不顧孟婆的再三勸說,是因為她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真愛——武松。或許在此時此景中,潘金蓮的這種想法顯得更加強烈而又迫切。對潘金蓮來說,張大戶是佔有以發洩私慾,武大郎是丈夫但不解風情,西門慶是喜愛但不能專一。她尋尋覓覓的,還是終其一生未能得到的愛。出身貧賤的潘金蓮,可謂是個苦命的女子:九歲被賣到王招宣處,十五歲被張大戶收用,後被嫁給武大郎,直至叔叔武松的出現,才煥發出主動追求美好婚姻的意念。潘金蓮所有的付出,都被武松直截了當地拒絕了,以致於邪念叢生而不能自控。因果輪迴的前世今生來世學說,至今仍在感動著善男善女們,即使這輩子受盡了命運的蹂躪,但臨死之前仍然會相信在來世會得以救贖,得到自己的幸福。
潘金蓮和武松喝酒
潘金蓮的今生偏偏穿越到了動亂的社會,投胎於芭蕾舞團,名叫單玉蓮。也許這正是導演想傳遞出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未看過李碧華的原著),因為自此之後,傳統的各種束縛,似乎轉眼間都變了,可謂是從「古代」穿越到了「今朝」。小小年紀的單玉蓮,便目睹了人世間的慘狀,腦海中還經常再現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場景,不經意間還會哼唱著愛恨交加的《山坡羊》。隨著年齡的增長,單玉蓮已楚楚動人了,可正當妙齡之際卻慘遭團長的禍害,被下放到農村造鞋廠。潘金蓮看似寧靜的生活,開始了一生的顛沛流離。在鞋廠的單玉蓮,引來了眾多的愛慕者,多是不三不四的年輕人。哲人曾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單玉蓮堅信著美好的生活就會來臨,果然她遇到了一個好青年武龍。武龍是武松的轉世,前世殺死了潘金蓮。單玉蓮送給武龍的一雙鞋,卻被同事們揭發批鬥,而成了「破鞋」。單玉蓮和武龍的情苗,被就這樣無情地摧殘了。也許要怪武龍的一巴掌,看似是為了保護單玉蓮,卻讓單玉蓮受到了更深的傷害。單玉蓮臨走時,拒絕了武龍送給她的食物,可為例證。當二人再見時,單玉蓮已是武龍結拜大哥武汝大的妻子了。
單玉蓮和武汝大結婚
武汝大初見單玉蓮後,便百般討好,二人結婚後接二連三地搬家,只因她住不慣。不同的是電影中的武汝大言語活潑,頭腦靈活,賺足了錢。武汝大的奶奶還在世,但堅決反對婚事,認為單玉蓮是紅顏禍水。武汝大的姐妹們,同樣也沒有好顏色。單玉蓮看到武龍再次出現,她心中對愛情的渴望再一次點燃,她三番四次刺激武龍,只為讓他可以帶自己離開,兩人可以重新開始。單玉蓮出於好奇,主動地到了Simon的會所,項鍊代替了竹竿,二人的放縱皆因前生孽緣註定。最大的喜劇是武汝大最後竟然還活著,西門慶卻被武龍結束了性命,最後武龍接受了潘金蓮。隨著汽車的一聲巨響,電影便結束了,去向不明。
Simon和單玉蓮
潘金蓮的戲份不多,只存在於單玉蓮的幻覺中,被王祖賢演繹地百媚橫生。美麗的女子,一輩子逃不掉的,不是男人的孽緣,而是自己的魔咒。不管是潘金蓮還是單玉蓮,總是寄希望於心愛的男人(武松或武龍)帶自己走。與其說潘金蓮實為報仇而轉世,不如說是為了尋找自己心愛的男人。可命運的無情,卻讓潘金蓮再次遭受了曲折的生活。媒婆的幾句對白再次說明了男人的多情,而Simon的金句似乎詮釋了真正女性的內涵。最後強調一點,語易文化認為,單玉蓮小時候的片段,拍得相當震撼而又富有藝術化,是影片最大的亮點。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權必究
歡迎關注語易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