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導演吳貽弓(吳貽弓的電影詩性和文人情懷)
2023-06-12 10:22:27 3
第四代導演吳貽弓?作者:杜宜浩在剛剛過去的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向大師致敬」展映單元特設的吳貽弓專場備受關注該單元展映了吳貽弓的《城南舊事》和《闕裡人家》兩部佳作在吳貽弓逝世近一年的時間點,觀影成為緬懷大師的重要方式吳貽弓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為大家熟知,同時他還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開創者此次展映的兩部影片,透露的詩性精神和文人情懷代表了吳貽弓的導演風格,標識了他在中國電影史上重要的位置,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第四代導演吳貽弓?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第四代導演吳貽弓
作者:杜宜浩
在剛剛過去的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向大師致敬」展映單元特設的吳貽弓專場備受關注。該單元展映了吳貽弓的《城南舊事》和《闕裡人家》兩部佳作。在吳貽弓逝世近一年的時間點,觀影成為緬懷大師的重要方式。吳貽弓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為大家熟知,同時他還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開創者。此次展映的兩部影片,透露的詩性精神和文人情懷代表了吳貽弓的導演風格,標識了他在中國電影史上重要的位置。
承繼中國電影詩性表達
在中國影壇,吳貽弓被稱為「詩情派導演」「中國詩電影風格導演」。他的作品始終立足於傳統詩歌意境,蘊含著人性和文化主題。吳貽弓電影詩性的來源,與其成長過程中飽受古典文化和傳統詩詞的浸染不無關係。從時代思潮看,詩性表達作為第四代導演的整體選擇,與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詩歌在中國文壇所處的主流位置有著密切聯繫。
中國電影的詩性表達有著悠久的傳承,孫瑜、吳永剛、費穆等電影大家的作品勾勒出一條承繼的脈絡。重新審視吳貽弓的創作歷程,他與吳永剛合作的第一部長片《巴山夜雨》似乎充滿了象徵意味,標誌著中國傳統詩學與現實表達的歷史性匯合。這部影片與同一時期「傷痕電影」情感激憤的控訴不同,選擇以情緒和影調營造李商隱詩中「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意境。影片中,激流奔湧、峭壁高聳、夜雨迷濛等烘託人物內心的寫意鏡頭佔到三分之二的篇幅。吳貽弓詩化現實的創作傾向,在此已嶄露頭角。完成這部影片後,吳永剛曾誠摯地對吳貽弓說:「就這樣下去,保持住我們的風格!」
《城南舊事》是吳貽弓影壇生涯中最華彩的詩篇,將電影的詩性表達推向了高點。這部影片改編自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原著散文式的文體並沒有成為電影改編的阻礙,詩性的風格更接近原著的主旨和意境,吳貽弓以「沉沉的相思」這種憂傷淡然的情緒來渲染作者對故土和童年的追憶。吳貽弓的詩性表達在這部影片中也得到最大的實現,影片藉助天真少女的眼光觀察周遭的世事變化和個體的命運變遷,細膩地保留了人物成長過程中的情感歷程和老北京的風華習俗。非戲劇化、非情節化的敘事與情感化、心理化的表達,構成了融洽的藝術效果。
長期以來,批評界不斷有學者將《城南舊事》與費穆的《小城之春》進行對比。兩部影片在其所處的時代都似「異數」,像隱居者偏安於世界的一隅,很難歸入任何一個群體或者「主流」;兩部影片又都誕生於思想、文化更迭變化的時代,與時代的脈搏相呼應。費穆與吳貽弓,都致力於營造一個帶有傷感氣息又遠離現代城市或社會的文化空間。他們超越了所處的時代,積極進行帶有民族特徵的中國詩意精神表達。
詩化現實和文人情懷
吳貽弓在中國電影的傳統中不僅繼承了詩性的表達,而且繼承了中國電影的文人情懷。《闕裡人家》是吳貽弓導演生涯後期的代表作品。在影片中,吳貽弓有意迴避了自己所擅長的詩性敘事和散文式結構,轉而刻意強調情節的連貫性、因果關係,突出人物性格和符號化的人物關係。
《闕裡人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電影中迄自《孤兒救祖記》的家庭倫理劇傳統,通過祖孫四代之間欲說還休的情感糾葛,投射到改革時期關於「傳統」與「現代」的現實思考上。影片傳達的主旨,與費穆在《天倫》《孔夫子》中發起的思考也有著極強的共性。承載家國和社會之思,大抵是中國文人電影最鮮明的特徵。《闕裡人家》的確也顯現了吳貽弓熔鑄在其中的文人情懷——關注社會現實和承擔家國責任。
如果說在美學風格上,《闕裡人家》與之前的作品存在較大的斷裂,那麼在作品內核上,吳貽弓的影片一直存在著對現實的關注和社會責任感,只不過其中的現實都是詩化的現實。《巴山夜雨》藉助航行在川江上的客輪,將「文革」的社會現實轉變成詩意化的象徵;《城南舊事》的改編,正值《告臺灣同胞書》發表的時間點,吳貽弓通過強化原著中的離愁情緒,將祖國和平統一問題詩化為鄉愁的隱喻;《闕裡人家》則把改革當中遭遇到的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固守與革新等二元對立的問題具象為父子關係。
在創作領域,吳貽弓導演是中國新時期「詩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承繼和發展了中國電影詩化表達的傳統。從電影歷史進程看,他是第四代導演的領軍者,也是中國電影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導演。導演身份之外,吳貽弓還是一位電影事業家,長期以來擔任電影系統和文聯的各種領導職務,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
(作者系北京印刷學院新媒體學院講師,電影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