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土石圍堰的防衝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11 13:22:11 2
專利名稱:用於土石圍堰的防衝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土石圍堰的防衝結構。
背景技術:
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一般採用土石圍堰保障大壩幹地施工,然而在大流量高流速河道,水流較為湍急,這就會對土石圍堰的迎水面造成劇烈衝擊,使得土石圍堰的迎水面形成缺陷,對整個土石圍堰的結構造成威脅,甚至衝毀圍堰。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適用於大流量高流速河道的用於土石圍堰的防衝結構。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用於土石圍堰的防衝結構,包括圍堰體,還包括由鋼筋石籠串構成的防衝結構,所述鋼筋石籠串堆砌成臺階狀並設置在所述圍堰體的迎水面。進一步的是,相鄰兩級臺階的鋼筋石籠串相互連接。進一步的是,所述鋼筋石籠串由鋼筋骨架和填石料組成,所述填石料裝填在所述鋼筋骨架內。進一步的是,所述鋼筋骨架呈長方體狀。進一步的是 ,所述鋼筋骨架由主骨架鋼筋和鋼筋網格組成,所述主骨架鋼筋構成所述長方體鋼筋骨架的稜邊,所述鋼筋網格安裝在主骨架鋼筋上從而構成所述長方體鋼筋骨架的表面。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於採用了鋼筋石籠串,從而能在圍堰體的迎水面形成的防衝結構,這樣在水流的衝擊下,防衝結構能夠有效的保護土石圍堰的迎水面,避免迎水面在水流的作用下形成缺陷,保障了整個土石圍堰的穩固。鋼筋石籠串之間相互連接,這樣形成一個整體的臺階防衝結構,使得防護更加牢固。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圖2是圖1的A處放大圖;圖3是鋼筋骨架的示意圖;圖中零部件、部位及編號:圍堰體1、防衝結構2、鋼筋石籠串3、鋼筋骨架4、主骨架鋼筋5、鋼筋網格6。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圍堰體1,還包括由鋼筋石籠串3構成的防衝結構2,所述鋼筋石籠串3堆砌成臺階狀並設置在所述圍堰體I的迎水面。鋼筋石籠串3由鋼筋骨架4和填石料組成,所述填石料裝填在所述鋼筋骨架4內。鋼筋骨架4與填石料的用料比應依據具體的流量和流速來確定,以降低總體成本。在受到水流衝擊時,鋼筋石籠串3形成的防衝結構2能夠有效抵禦水流的衝擊,保護迎水面。為了增加防衝結構2的整體強度,如圖2所示,相鄰兩級臺階的鋼筋石籠串3相互連接。鋼筋石籠串3相互連接後形成一個整體,其抗衝擊能力更強。鋼筋石籠串3之間可採用鐵絲或鋼筋進行連接,也可採用焊接的方式。具體的,如圖3所示,所述鋼筋骨架4呈長方體體。所述鋼筋骨架4由主骨架鋼筋5和鋼筋網格6組成,所述主骨架鋼筋5構成所述長方體鋼筋骨架4的稜邊,所述鋼筋網格6安裝在主骨架鋼筋5上從而構成所述長方體鋼筋骨架4的表面。實施例在圍堰體I迎水面,首先要預留防衝結構2位置;第二步在加工廠或相關場地製作好鋼筋石籠串3,單個鋼筋石籠串3尺寸為2 3米Xl 2米Xl 2米(長X寬X高)且滿足吊裝要求,主骨架鋼筋5直徑20 25毫米,間距1.0 1.5米,鋼筋網格6直徑
6.5 10毫米,間排距15 20釐米,鋼筋骨架4內裝填的石粒徑不得小於250mm ;第三步將鋼筋石籠串3吊裝至土石圍堰體2上,並堆砌成臺階狀,鋼筋石籠串3應用鐵絲、鋼筋或焊接連接成整體,且連接 點或焊接點不得小於3處,形成由鋼筋石籠串3構成的防衝結構2。
權利要求1.用於土石圍堰的防衝結構,包括圍堰體(1),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由鋼筋石籠串(3)構成的防衝結構(2),所述鋼筋石籠串(3)堆砌成臺階狀並設置在所述圍堰體(I)的迎水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土石圍堰的防衝結構,其特徵在於:相鄰兩級臺階的鋼筋石籠串(3)相互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於土石圍堰的防衝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鋼筋石籠串(3)由鋼筋骨架(4)和填石料組成,所述填石料裝填在所述鋼筋骨架(4)內。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土石圍堰的防衝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鋼筋骨架(4)呈長方體狀。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於土石圍堰的防衝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鋼筋骨架(4)由主骨架鋼筋(5)和鋼筋網格(6)組成,所述主骨架鋼筋(5)構成所述長方體鋼筋骨架(4)的稜邊,所述鋼筋網 格(6)安裝在主骨架鋼筋(5)上從而構成所述長方體鋼筋骨架(4)的表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土石圍堰的防衝結構。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適用於大流量高流速河道的土石圍堰防衝結構,包括圍堰體,還包括由鋼筋石籠串構成的防衝結構,所述鋼筋石籠串堆砌成臺階狀並設置在所述圍堰體的迎水面。由於採用了鋼筋石籠串,從而能在圍堰體的迎水面形成的防衝結構,這樣在水流的衝擊下,防衝結構能夠有效的保護土石圍堰的迎水面,避免迎水面在水流的作用下形成缺陷,保障了整個土石圍堰的穩固。鋼筋石籠串之間相互連接,這樣形成一個整體的臺階防衝結構,使得防護更加牢固。
文檔編號E02D19/04GK203145027SQ20132013871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5日
發明者王仁坤, 鄭家祥, 黎昀, 唐朝陽, 馮菊 申請人: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