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變速箱控制閥的製作方法
2023-06-12 00:41:06 2

本實用新型屬於液壓控制技術,具體涉及一種主要用於自動變速箱的液壓控制閥。
背景技術:
在自動變速箱控制系統之中,控制閥模塊對輸入壓力油進行分配,分別給液力變矩器和離合器供油,壓力油首先滿足離合器的要求,通過一個穩壓裝置保證控制離合器換擋操作的閥前具有穩定壓力,同時穩壓裝置將大部分流量輸送至液力變矩器,保證液力變矩器正常運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解決自動變速箱液壓控制閥原理結構複雜和製造加工困難問題。
一種自動變速箱控制閥,實現比例的壓力輸出並通過檢測輸出壓力進行反饋,該自動變速箱控制閥包括穩壓溢流閥、若干比例電磁閥、壓力傳感器、上閥體、上密封墊板、下密封墊板、下閥體、進油路和回油路,在所述上閥體上具有進油路以及與其連接的所述穩壓溢流閥和所述比例電磁閥,每個比例電磁閥的出口均具有壓力傳感器,在所述下閥體中將所述穩壓溢流閥和各比例電磁閥的回油路連通並輸出到油箱;所述上閥體和下閥體之間通過上密封墊板保持油路的隔離,所述下閥體外側通過下密封墊板密封安裝。
所述上閥體和下閥體是實心結構,油路是在其表面加工出的溝槽。
所述上密封墊板和下密封墊板是由在兩層密封墊中安裝金屬板構成。
還連接不同類型及數量的電磁閥。
本實用新型的自動變速箱控制閥簡化各種功能閥,僅通過一個穩壓溢流閥實現離合器控制壓力的穩定和液力變矩器流量的分配,利用比例電磁閥和壓力傳感器組合實現各個換擋動作的精確控制。該控制閥利用其簡單可靠的結構並結合TCU控制程序,能夠實現比例的壓力輸出並通過檢測輸出壓力進行反饋,很好地實現不同工況的換擋需求。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變速箱液壓控制閥原理及結構簡單,結合TCU控制程序可以很好地實現自動換擋控制,同時簡化加工製造難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有利於自動變速控制系統的廣泛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自動變速箱控制閥液壓原理圖示;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自動變速箱控制閥結構主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自動變速箱控制閥結構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控制閥上閥體結構圖示;
圖5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控制閥下閥體結構圖示。
圖中:1-穩壓溢流閥、2-比例電磁閥(包括2-1至2-6)、3-壓力傳感器(包括3-1至3-6)、4-上閥體、5-上密封墊板、7-下密封墊板、6-下閥體、8-進油路、9、10-回油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所附原理、結構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結構進行詳細描述,但該原理圖及結構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凡採用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類似結構,均應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主要用於自動變速箱控制閥的液壓原理圖,系統主要由穩壓溢流閥1、比例電磁閥2(2-1至2-6)和壓力傳感器3(3-1至3-6)構成,所有元件集成於上閥體4之上,通過上、下閥體4、6進行油路的溝通和分配,上、下閥體4、6通過螺釘連接,之間通過上密封墊板5密封,結構如圖2所示。其中,穩壓溢流閥1調定系統的壓力並對系統的流量進行分配,保證比例電磁閥2的進口壓力為穩定值,同時剩餘流量經B口供給液力變矩器運轉;比例電磁閥2輸出與控制信號成比例的壓力控制換擋機構動作,同時結合壓力傳感器3的反饋並通過TCU控制器計算實現對不同工況換擋動作的精準控制。
圖3為上閥體4的結構圖(圖示為與下閥體6的結合面),其中A1至A6分別為6個比例電磁閥2(2-1至2-6)的工作口,P為總進油口,8為進油路,即將總進油分配於各個比例電磁閥的進口,B為穩壓溢流閥的出口,該油口與變速箱殼體上液力變矩器的進口相通,T為穩壓溢流閥的溢流回油口。圖中虛線所示結構為穩壓溢流閥1和比例電磁閥2(2-1至2-6)的安裝孔。
圖4為下閥體6的結構圖(圖示為與上閥體4的結合面),其中出口A11至A61分別與6個比例電磁閥2(2-1至2-6)的工作口A1至A6連通,通過管路輸出至各個換擋機構,回油路9、10為溝通比例電磁閥與總回油的油路,P1為溝通上閥體4總進油與穩壓溢流閥1進油的油路,B1為溝通穩壓溢流閥1的出口B與液力變矩器殼體上面油口的油路,T為閥板的回油口。出口A11至A61各孔在下閥體6的中間,與之相通的各個溝通槽在圖4所示表面上,而回油路9、10在下閥體6的另一表面,即油路主要分布於下閥體6的兩個表面,從而避免了彼此交聯,簡化了結構。
由圖3和圖4可以看出,上閥體4和下閥體6結構簡單,且易於加工,大大降低了製造難度及成本,同時兩個閥板之間通過上密封墊板5進行密封,可以在上、下閥體油路重合情況下保證密封性,進一步降低油路布局的難度,便於簡化布局,提高可加工性和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