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控制方法、電子設備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與流程
2023-12-12 13:14:47 3

本發明涉及控制技術,尤其涉及一種控制方法、電子設備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具有顯示屏幕的電子設備(比如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等)一般都設置有環境光傳感器,通過環境光傳感器可以感知周圍光線情況,並告知處理晶片自動調節顯示器背光亮度,降低產品的功耗。然而,實際應用時,受電子設備所處環境的影響,使得環境光傳感器採集的數據並不準確。針對該問題,目前相關技術尚無有效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控制方法、電子設備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
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控制方法,包括:
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
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
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包括:
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所述第一參數,並結合第一預設函數關係,確定所述第二參數。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包括:
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背光亮度,以調節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電子設備具有帶有鍵盤功能的本體;所述本體與所述屏幕通過轉軸連接;所述轉軸位置設置有角度傳感器;
所述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包括:
通過所述角度傳感器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利用所述第一角度,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根據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進行工作模式的切換。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利用所述第一角度,生成第三控制指令;
根據所述第三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的攝像頭對採集的圖像進行顯示效果處理。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電子設備,包括:
角度測量器,用於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
控制器,用於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以及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角度測量器為角度傳感器;所述電子設備具有帶有鍵盤功能的本體;所述本體與所述屏幕通過轉軸連接;所述轉軸位置設置有所述角度傳感器。
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器,還用於:
利用所述第一角度,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根據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進行工作模式的切換。
上述方案中,所述電子設備還包括:攝像頭;
所述控制器,還用於所述第一角度,生成第三控制指令;根據所述第三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的攝像頭對採集的圖像進行顯示效果處理。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其上存儲有電腦程式,所述電腦程式被控制器執行時實現上述方法的步驟。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電子設備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利用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角度,對採集的環境光強度進行補償,使得偵測的環境光強度的準確度大大增加,結合光線的補償量對屏幕的顯示量度進行調整,如此能夠降低產品的功耗。
附圖說明
在附圖(其不一定是按比例繪製的)中,相似的附圖標記可在不同的視圖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不同字母後綴的相似附圖標記可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示例。附圖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大體示出了本文中所討論的各個實施例。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電子設備中光環境傳感器位置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控制的方法流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二控制的方法流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三控制的方法流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四控制的方法流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五控制的方法流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六一種電子設備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六另一種電子設備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設置在電子設備上的環境光傳感器受電子設備所處環境的影響,比如用戶和座椅、辦公位的牆等都會遮擋光線,環境中燈的位置也會影響環境光傳感器的進光量。在筆記本中,如圖1所示,當環境光傳感器設置在屏幕的下方時,這種影響就會更大。這些複雜的環境導致環境光傳感器對光線的偵測也變的很複雜,從而導致偵測的數據並不準確,從而不能據此正確調整屏幕的量度。
基於此,在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中: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
本發明實施例中,利用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角度,對採集的環境光強度進行補償,使得偵測的環境光強度的準確度大大增加,結合光線的補償量對屏幕的顯示量度進行調整,如此能夠降低產品的功耗。
實施例一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控制方法,所述方法應用於電子設備中。
所述電子設備為具有顯示屏幕的電子設備,比如是筆記本、手機、平板電腦等。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控制方法的實現流程示意圖,如圖2所示,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201: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
這裡,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比如,桌子等。
所述第一角度是指:所述屏幕相對於支撐物的打開仰角。
步驟202: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
這裡,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也就是說,是電子設備的光環境傳感器採集的電子設備所處環境的光強度。
實際應用時,可以先確定所述第一角度與補償角度之間的關係函數,即第一預設函數關係,然後再利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一參數,並結合第一預設函數關係,確定所述第二參數。
這裡,所述第一預設函數關係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設置。
步驟203: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步驟204: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
實際應用時,所述電子設備的控制器(比如嵌入式控制器(ec)等)通過調用作業系統的應用程式編程接口(api),將所述第二參數(即補償後的環境光強度)發送給作業系統,以便通過作業系統對所述屏幕的顯示量度進行調整。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利用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角度,對採集的環境光強度進行補償,使得偵測的環境光強度的準確度大大增加,結合光線的補償量對屏幕的顯示量度進行調整,如此能夠降低產品的功耗。
實施例二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控制方法,所述方法應用於電子設備中。
所述電子設備為具有顯示屏幕的電子設備,比如是筆記本、手機、平板電腦等。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二控制方法的實現流程示意圖,如圖3所示,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301: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
這裡,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比如,桌子等。
所述第一角度是指:所述屏幕相對於支撐物的打開仰角。
步驟302: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
這裡,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也就是說,是電子設備的光環境傳感器採集的電子設備所處環境的光強度。
實際應用時,可以先確定所述第一角度與補償角度之間的關係函數,即第一預設函數關係,然後再利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一參數,並結合第一預設函數關係,確定所述第二參數。
這裡,所述第一預設函數關係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設置。
步驟303: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步驟304: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背光亮度,以調節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
實際應用時,所述電子設備的控制器(比如ec等)通過調用作業系統的api,將所述第二參數(即補償後的環境光強度)發送給作業系統,以便通過作業系統對所述屏幕的顯示量度進行調整。
這裡,由液晶顯示器(lcd)的工作原理得知,lcd器件是由背光源發射的光通過偏振片和液晶盒時,控制投射強度識別圖像的器件。也就是lcd的亮度取決於通過液晶盒(lcd屏的透過率)和彩膜(cf)光量(cf的透過率)及背光源的亮度。因此,要提高lcd表面亮度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提高背光源亮度;
2、提高tft像素的開口率;
3、提高所有材料的亮度;
目前lcd較常用的是採用薄膜電晶體(tft)的lcd,簡稱為tft-lcd,tft-lcd採用背光(backlight)原理,使用燈管作為背光光源,通過輔助光學模組和液晶層對光線的控制來達到較為理想的顯示效果。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通過調整屏幕的背光量度,能夠調節屏幕的顯示量度。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背光亮度,以調節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利用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角度,對採集的環境光強度進行補償,使得偵測的環境光強度的準確度大大增加,結合光線的補償量,通過調整屏幕的背光量度對屏幕的顯示量度進行調整,如此能夠降低產品的功耗。
實施例三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控制方法,所述方法應用於電子設備中。
所述電子設備為具有顯示屏幕的電子設備,比如是筆記本等。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三控制方法的實現流程示意圖,如圖4所示,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401:通過角度傳感器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
這裡,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比如,桌子等。
所述第一角度是指:所述屏幕相對於支撐物的打開仰角。
實際應用時,所述電子設備需要具有帶有鍵盤功能的本體;且所述本體與所述屏幕通過轉軸連接;將所述角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轉軸位置,以便能夠準確偵測所述第一角度。
步驟402: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
這裡,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也就是說,是電子設備的光環境傳感器採集的電子設備所處環境的光強度。
實際應用時,可以先確定所述第一角度與補償角度之間的關係函數,即第一預設函數關係,然後再利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一參數,並結合第一預設函數關係,確定所述第二參數。
這裡,所述第一預設函數關係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設置。
步驟403: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步驟404: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
實際應用時,所述電子設備的控制器(比如ec等)通過調用作業系統的api將所述第二參數(即補償後的環境光強度)發送給作業系統,以便通過作業系統對所述屏幕的顯示量度進行調整。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通過角度傳感器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利用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角度,對採集的環境光強度進行補償,使得偵測的環境光強度的準確度大大增加,結合光線的補償量對屏幕的顯示量度進行調整,如此能夠降低產品的功耗。
另外,將角度傳感器設置在電子設備的轉軸位置,如此,能夠準確偵測所述第一角度。
實施例四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控制方法,所述方法應用於電子設備中。
所述電子設備為具有顯示屏幕的電子設備,比如是筆記本等。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四控制方法的實現流程示意圖,如圖5所示,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501:通過角度傳感器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
這裡,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比如,桌子等。
所述第一角度是指:所述屏幕相對於支撐物的打開仰角。
實際應用時,所述電子設備需要具有帶有鍵盤功能的本體;且所述本體與所述屏幕通過轉軸連接;將所述角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轉軸位置,以便能夠準確偵測所述第一角度。
步驟502: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
這裡,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也就是說,是電子設備的光環境傳感器採集的電子設備所處環境的光強度。
實際應用時,可以先確定所述第一角度與補償角度之間的關係函數,即第一預設函數關係,然後再利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一參數,並結合第一預設函數關係,確定所述第二參數。
這裡,所述第一預設函數關係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設置。
步驟503: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步驟504: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
實際應用時,所述電子設備的控制器(比如ec等)通過調用作業系統的api將所述第二參數(即補償後的環境光強度)發送給作業系統,以便通過作業系統對所述屏幕的顯示量度進行調整。
步驟505:利用所述第一角度,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步驟506:根據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進行工作模式的切換。
這裡,所述工作模式是結合所述電子設備的角度翻轉模式來說的。即根據所述第一角度的大小,其具體可以是:筆記本模式、平板電腦模式(第一角度為360°,平板電腦的形態)、站立模式(所述本體的鍵盤與所述支撐物接觸)、帳篷模式(本體與所述屏幕均與支撐物接觸,以使所述電子設備形成帳篷形狀)。
其中,實際應用時,可以根據角度的範圍(0~360°)來設定對應的電子設備的工作模式,然後根據偵測到第一角度所屬的範圍來確定電子設備的工作模式。
實際應用時,步驟503~504及步驟505~506在執行上沒有先後順序,具體地,可以先執行步驟503~504,再執行步驟505~506。還可以先執行步驟505~506,再執行步驟503~504。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通過角度傳感器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利用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角度,對採集的環境光強度進行補償,使得偵測的環境光強度的準確度大大增加,結合光線的補償量對屏幕的顯示量度進行調整,如此能夠降低產品的功耗。
另外,將角度傳感器設置在電子設備的轉軸位置,如此,能夠準確偵測所述第一角度。
利用所述第一角度,生成第二控制指令;根據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進行工作模式的切換,根據所述第一角度即可確定電子設備的工作模式,如此不需要專門設置檢測工作模式的傳感器,如此,能夠節約電子設備的成本。
實施例五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控制方法,所述方法應用於電子設備中。
所述電子設備為具有顯示屏幕的電子設備,比如是筆記本、手機、平板電腦等。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五控制方法的實現流程示意圖,如圖6所示,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601: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
這裡,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比如,桌子等。
所述第一角度是指:所述屏幕相對於支撐物的打開仰角。
步驟602: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
這裡,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也就是說,是電子設備的光環境傳感器採集的電子設備所處環境的光強度。
實際應用時,可以先確定所述第一角度與補償角度之間的關係函數,即第一預設函數關係,然後再利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一參數,並結合第一預設函數關係,確定所述第二參數。
這裡,所述第一預設函數關係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設置。
步驟603: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步驟604: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
這裡,實際應用時,所述電子設備的控制器(比如ec等)通過調用作業系統的api,將所述第二參數(即補償後的環境光強度)發送給作業系統,以便通過作業系統對所述屏幕的顯示量度進行調整。
步驟605:利用所述第一角度,生成第三控制指令;
步驟606:根據所述第三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的攝像頭對採集的圖像進行顯示效果處理。
這裡,所述電子設備的攝像頭根據屏幕與支撐物之間角度的不同,所以採集的圖像有些失真,此時,可以根據偵測的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角度,修正採集的圖像角度,即對採集的圖像進行顯示效果處理。
實際應用時,步驟603~604及步驟605~606在執行上沒有先後順序,具體地,可以先執行步驟603~604,再執行步驟605~606。還可以先執行步驟605~606,再執行步驟603~604。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利用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角度,對採集的環境光強度進行補償,使得偵測的環境光強度的準確度大大增加,結合光線的補償量對屏幕的顯示量度進行調整,如此能夠降低產品的功耗。
利用所述第一角度,生成第三控制指令;根據所述第三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的攝像頭對採集的圖像進行顯示效果處理,利用第一角度對攝像頭採集的圖像進行修正,如此,能夠還原圖像本身,提升用戶體驗。
實施例六
基於前述控制方法,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如圖7所述,該電子設備包括:
角度測量器71,用於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
控制器72,用於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以及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控制器72,具體用於:
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所述第一參數,並結合第一預設函數關係,確定所述第二參數。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控制器72,具體用於:
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背光亮度,以調節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角度測量器71為角度傳感器;所述電子設備具有帶有鍵盤功能的本體;所述本體與所述屏幕通過轉軸連接;所述轉軸位置設置有角度傳感器.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控制器72,還用於:
利用所述第一角度,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根據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進行工作模式的切換。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所述電子設備還包括:攝像頭73;
所述控制器72,還用於所述第一角度,生成第三控制指令;根據所述第三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的攝像頭73對採集的圖像進行顯示效果處理。
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圖7、8所示的電子設備中的各部件的實現功能可參照前述數據處理方法的相關描述而理解。
應理解,說明書通篇中提到的「一個實施例」或「一實施例」意味著與實施例有關的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包括在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因此,在整個說明書各處出現的「在一個實施例中」或「在一實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實施例。此外,這些特定的特徵、結構或特性可以任意適合的方式結合在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應理解,在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中,上述各過程的序號的大小並不意味著執行順序的先後,各過程的執行順序應以其功能和內在邏輯確定,而不應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實施過程構成任何限定。上述本發明實施例序號僅僅為了描述,不代表實施例的優劣。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裝置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裝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並不排除在包括該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裝置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設備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以上所描述的設備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外,所顯示或討論的各組成部分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接口,設備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的、機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既可以位於一個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單元分別單獨作為一個單元,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上述集成的單元既可以採用硬體的形式實現,也可以採用硬體加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上述方法實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驟可以通過程序指令相關的硬體來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儲於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該程序在執行時,執行包括上述方法實施例的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移動存儲設備、只讀存儲器(rom,readonlymemory)、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序代碼的介質。
或者,本發明上述集成的單元如果以軟體功能模塊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也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可以以軟體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體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臺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伺服器、或者網絡設備等)執行本發明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移動存儲設備、rom、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序代碼的介質。
基於此,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其上存儲有電腦程式,所述電腦程式被控制器(也可以理解為處理器)運行時,執行:
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所述支撐物為支撐所述電子設備的支撐物;
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採集的第一參數確定第二參數;所述第一參數表徵採集的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環境光強度;
利用所述第二參數,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電腦程式被控制器運行時,執行:
利用所述第一角度以及所述第一參數,並結合第一預設函數關係,確定所述第二參數。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電腦程式被控制器運行時,執行:
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調整所述屏幕的背光亮度,以調節所述屏幕的顯示亮度。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電子設備具有帶有鍵盤功能的本體;所述本體與所述屏幕通過轉軸連接;所述轉軸位置設置有角度傳感器;
所述電腦程式被控制器運行時,執行:
通過所述角度傳感器偵測電子設備屏幕與支撐物之間的第一角度。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電腦程式被控制器運行時,還執行:
利用所述第一角度,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根據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進行工作模式的切換。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電腦程式被控制器運行時,還執行:
利用所述第一角度,生成第三控制指令;
根據所述第三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電子設備的攝像頭對採集的圖像進行顯示效果處理。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