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精選追風箏的人觀後感

2023-07-31 02:14:14

  導語:《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Hosseini)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譯者李繼宏,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是美國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以下是小編整理追風箏的人觀後感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追風箏的人》在看這本小說前先是看的同名電影,看完後很有感觸便買到書來看,一是想用另一種方式重溫喀布爾舊時孤寂、寒冷又快樂的日子,再一個是想找到電影中沒講到的故事,因為電影電視受時長所限可能跳過不是「主旋律」的情節,比如《亮劍》,看到書後發現導演還是很負責的,電影情節與小說幾乎相同,《追》說是小說實際上說是作者前十幾年的自傳更貼切些,整部小說用不溫不火的語氣娓娓道來,給人一種強大的、沉靜的力量,艱難卻又堅韌,僕人哈桑溫厚、忠誠、勇敢,像極了我中學時代的一個同學,可惜的是早已斷了聯絡,前些年在家裡街頭看到一個很像的人但終究沒去確認,算算得有8年沒見彼此了吧。

  崔永元曾在一篇文章裡寫了一個故事,說是小時候大院裡有條老狗,性格忠厚,一天見它在院內休憩,他耍它,喚它來,它像是呵呵笑似的咧著嘴跑來,待它到身邊時就抓把土撒到它嘴裡,它跑開乾咳、甩頭好不容易才算把嘴裡的土弄乾淨,他就在原地大笑,待它完事了又喚它來,它還是呵呵的跑來,然後是撒土、跑開、大笑,等到第三次再喚它來它還是呵呵的跑來,咧著嘴,這次他看著它,沒有撒土,我想是忠厚感動了他吧,《追》中哈桑給我的便是這種感動,有些感動是因為體會到它的堅韌,這種感動最為長久,這也是我的那位同學留給我的感動。

  主人翁阿米爾的父親是個在當地非常有聲望人,話不多卻很有分量,從對待阿米爾和僕人哈桑表現的博愛,與友人(拉辛汗)談話時的深邃,戰爭伊始坐著油罐車出逃時的勇敢,以及逃到美國討生活時的儉樸,能夠看開如此大起大落的淡然還有為兒子提親時的自愛與威嚴,讓人很難不欣賞,這點很像《白鹿原》裡的白嘉軒,舉手投足間透露著威嚴與優雅,所以他的死很讓人唏噓。他也有「原罪」,內容就是他最憎惡的---「偷」。其實,我們都曾經或正在背著自己偷走了一些美好,只不過自己還沒發覺。

  拉辛汗是父親的朋友也是阿米爾的朋友、知己,他在為人處世、寫作上給了阿米爾很多幫助和啟發,其實他的存在就是在給阿米爾設了個標杆---總會有人在知識、修養、處世及思想高出你一大截,而且是好的一大截,這就夠了,我想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開篇表述的正是這個含義吧。哈裡,這位僕人(哈桑)的父親也是阿米爾家的僕人,善良、勤勞、忠誠及在後文才提到的隱忍,僅這些就太符合優秀僕人的範疇了,但我更欣賞的是他知道哈桑「偷東西」後帶著哈桑離開的堅決,就像《湯姆叔叔的小屋》裡的湯姆,雖是下等人卻有著「上等」的精神,唯有有這「上等」的精神才能立人於世。

  生活中我見過另一個阿米爾,也是位公子哥,不同的是他比主人翁年長,他來自伊朗而「他」來自阿富汗,最不同的是他優越裡透露著自負,這是自信過了頭的表現,「他」卻很懦弱、自卑,懦弱可能來自天性,自卑從之,哈桑的出現讓他感到安全,也讓他更自卑,及至他看到哈桑被侵凌後的擔心到認為哈桑不再「乾淨」抑或「純潔」、發覺自己當時袖手旁觀的懦弱然後是自卑,這些最終將他推到了崩潰的邊緣,痛苦的設計讓父親趕走哈桑,他最想要的生活是在那座土坡上的那棵刻著他們倆名字的樹下給他(哈桑)念書上的故事、教他識字、講學校裡的事、嘲弄不會生氣的他,然後等到天黑了再一同回家,因為這在懦弱、自卑的他看來所有都受他掌控---除了哈桑的勇敢的力量,他想擁有卻只是看著。聰明又愚蠢的阿米爾也是幸運的,因為有哈桑,有拉辛汗,後者告訴他「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哈桑死了,他(哈桑)有了兒子(索拉博),不幸的是兒子要活在動亂的國家並且隨時會死掉,他聽從了拉辛汗的建議重返阿富汗營救哈桑的兒子,營救程中他遇到了曾經侵凌哈桑的人,當那人痛打他時他沒還手且有種莫名的欣慰,他在贖罪,最終他贏了,也贏了自己。

  小說最後阿米爾說了當初哈桑對他說的而今他對著哈桑兒子說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現在想來也令人感動不已,沒有了追風箏的人,有的是追風箏的自己,你說那風箏代表了什麼呢?回憶、勇敢、快樂、智慧、信仰、篤定、真實、真誠、感動或是其他的美好都可以。

  哈桑會說話後喊得第一個名字是阿米爾的。

  他們倆其實是一個人,就像我們有時也會一分為二,追風箏,誰放出去的誰追回來。以上算是對《追》小說和電影的筆記吧。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