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佳能EOSC300 Mark II拍攝網絡電影
2023-07-31 09:10:02
《倩女簫魂》是導演魏然2015年一部帶有懸疑色彩的古裝劇,故事講述一書生夜間洗澡時遭遇女鬼謀害,捕頭林白本以為他是自瀆而死,卻沒想到此後相同案件接二連三發生,道士茅十三告知林白案情乃女鬼作祟,且背後必有人操控。於是林白查到女鬼原名柳若嬌,因被四大惡少凌辱致死,遂化身女鬼前來報復,案情撲朔迷離,令他沒想到的是,兇手原來是一直跟在身邊的人。趕在影片即將上映之際,我們請到了該片攝影師RAY給我們分享了幕後製作的故事。
導演:魏然,電影/廣告導演,電影代表作品《THE ONE》、《二十年》、《日蝕》、《球球》等;曾為雲南白藥、諾基亞、方正、星巴克、華夏基金等品牌拍攝廣告。攝影師:RAY,2012年紐約電影學院電影攝影系畢業,代表作品《禮物》、《紐約的朝聖者》等,作品曾多次入圍坎城電影節短片角單元。
選擇佳能EOSC300Mark II的初衷是什麼?制定了怎樣的拍攝方案?
RAY:回國後也拍了不少片子,但這是我在國內第一次拍古裝題材的片子,我想把我在國外的一些經驗用起來。之前用過很多次佳能EOSC300,對EOS系統的性能很了解,之前看過EOSC300 Mark II的評測,很讓人期待,這次剛好趕上發售,這應該是全國優異臺實際投入使用的EOSC300 Mark II了,都是我熟悉的東西就放心用了。
此外我們還大量用了1DC,主要是因為兩臺機器都很小巧,都能上三軸穩定器,我們的運動鏡頭很多。1DC的畫質和耐用性都不錯,而C300 Mark II的操作性能則要好很多,能滿足更多的需要,而且他們的素材後期能很容易匹配,大部分戲都在攝影棚裡拍攝完成,用我熟悉的器材方能做到得心應手。
C300機身小巧,操作非常人性化
這次拍攝想呈現什麼效果,C300 Mark II哪些表現讓你印象深刻?
RAY:這次古裝題材,參考了香港的經典電影,以及一些黑色電影,例如《青蛇》《倩女幽魂》等。港片利用大面積色塊,結合柔光鏡的效果來渲染氣氛,令我印象深刻。這也是港片的招牌特色,一定程度上也是向他們的致敬。另外,港片很敢用反差,調性很低,例如《黑社會》。反觀現在網絡上看到的電影電視劇大都是大平光,顏色很飽和的高調,我覺得受到了韓國偶像劇的影響。在鏡頭設計上,多以運動鏡頭為主。前面提到過,使用C300 Mark II和1DC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輕便,可以直接上三軸穩定器,這樣我們的鏡頭運動方式就會很豐富,如果是大機器的話,在我們現有的情況下就只能用軌道,會受到一些限制,機動性是很重要的一個參考。
在這次使用過程中感覺C300 Mark II的做工相比前一代機器更加皮實了,用了更多的金屬。提手與機器之間不再通過熱靴連接,金屬件和整個金屬骨骼都給人的感覺非常可靠,國內拍攝環境比較粗糙,機器皮實也很重要的。
C300 Mark II有些性能提升還是很有用的,比如有一場決鬥的戲,場景中有燭臺和火盆,我想要火光的光線在人臉上搖曳的效果,原本計劃拍特寫的時候再用一組燈單獨做這個火光的效果,後來發現不用了,因為我嘗試把感光調高后直接就有這個效果了,總體來說是高感光性能幫助了我們,高感下的畫質也並沒有感覺明顯劣化。
高ISO下依然有著非常乾淨的畫面表現
那場決鬥的戲,光線很弱,攝影機運動也非常複雜,我們的方案是C300 Mark II上三軸穩定器圍繞演員運動,我嘗試使用了C300 Mark II的自動對焦功能,半自動輔助對焦功能挺實用的,在熟悉操作的情況下可以很好地控制焦點。
你跟導演是如何合作的?
RAY:我在攝影風格與質量上有自己的選擇與堅持,一般都是我提出一個效果後會利用準備的時間先試拍一條,導演看到大概效果後會加入他的想法,我則是從具體執行層面給他一些建議,然後決定出最後的效果。雖然C300 Mark II是第一次用,但是佳能Cinema EOS系統我是很熟悉的,C300 Mark II的基礎性能很強大,可以在相當大的一個範圍內施展技術,做到哪種效果我心裡非常有譜。國內的拍攝條件相比國外是差了一點,但反倒給了我一些學習的機會。
C300 Mark II的具體表現如何?相比C300有哪些提升?
RAY:這次拍攝只用了1080P 12bit RGB444模式拍攝,我個人認為這是個非常完美的配置,市面上有很多機器都沒有這個兼顧畫質與後期流程的格式,好多機器還是10bit,原來C500加外錄機才能達到的規格,現在可以直接得到了,真的非常棒。
機內直出12bit RBG 444素材給後期調色留足空間
此外,Canon Log 2和原來Canon Log相比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相比原來的Canon Log 8bit優化,現在的Canon Log 2是12bit優化,所以畫面層次更加細膩,高光細節、暗部細節多出很多,15檔的寬容度畫面質感非常接近電影感。此外,1DC的素材調色後在大屏幕上看,大家都沒有看出是小機器拍的。
使用Canon Log 2曲線素材(左)和調色後素材(又)
佳能EOS系統對顏色的表現一直都不錯,尤其是紅色正,紅色其實是很難表現的一個顏色,有些設備拍出來的都是橘紅,再後期還得稍微校正一下。我認為C300 Mark II延續了這個優勢,簡單的設置下開拍後就有一個不錯的起點,能符合大眾需求與審美。另一方面,準確性是一個基礎標準,顏色正的情況下可以很容易做風格化,但是先做風格化後再做標準就比較難了,這是C300 Mark II的一個優勢。
光源複雜的情況下準確還原膚色
這次拍攝任務特別緊,全程幾乎只使用了變焦頭,7天拍攝下來,成片有1400多個鏡頭,因此在打光上我們也要求速度,這次的夜戲,我們最大的燈具只有一個6K,ISO大部分都會開到2500,一個6K打夜戲,光孔一般都開到了2.8,但這個時候C300 Mark II跟1DC拍出的畫質都出人意料的特別乾淨,看有些黑色帽沿邊很明顯,夜景的外景基本上都是2500拍的,高感的好處不止這一點了。此外10檔的ND雖然沒全部用到過,但是10檔的可調範圍幾乎可以做到在任何常見的光線下正常拍攝,讓人非常有安全感,也省了好多附件。
如何處理C300 Mark II的素材,後期流程上有什麼特點?
RAY: C300 Mark II採用了全新的XF-AVC編碼方式,好多主流軟體已經開始支持這種格式了。我們拍攝主要使用的是1080P 12bit RGB 444格式,佔用存儲空間並不大,但畫質相當不錯,這對後期調色來講是個很明顯的優勢,就目前而言,12bit 444採樣遠比4K更重要。在匹配不同機器素材的時候,1個節點就可以達到。
你覺得C300 Mark II適合什麼樣的題材拍攝?
RAY:我在美國學電影的經驗是,片場的效果都是計劃好的,像早些時期港片那種拍得很快,打燈很糙的質感在美國體系裡都需要故意做出來的,所以有時候有些美國攝影師反倒會問是怎麼做到的,其實在拍片壓力很大的情況下,有時候發現一種效果是藝術的巧合。但最基本的燈位、光比什麼的肯定都還是對的,不然不會出那個效果。所以,我認為一個不限定使用場景的想法是對的,C300 Mark II大多數拍攝題材都是可以勝任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並沒有太大的限制。
另外一點,C300 Mark II的高感畫質、可調範圍、白平衡表現都很不錯,如果有很多夜戲的話是很合適的。港片吸收了傳統黑色電影和很多七八十年代的打光法,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很喜歡用霧面鏡,反差很小。後來,好萊塢又流行了一種夜景喜歡打得非常藍的方法,現在的國產電視劇依然有這種傾向,所以需要ISO可調範圍很大、白平衡表現好的情況下可以考慮。
有什麼要分享給大家的經驗?
RAY:有一些東西方差異的東西我覺得很有意思,比如我們所參考的黑色電影還有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平面化,很多東西很幾何化,比如百葉窗的影子。但有時候這個跟我們中國的古裝片是衝突的,我個人覺得中國古裝片不太需要這個東西。西方的幾何形狀是通過光影來實現的,大面積的影子投到地上,影子是故意做出來的。再比如從上往下拍扶梯的扶手獲得很漂亮的幾何形狀、把投影打到牆上得到很棒的氣氛等等,但是有時候中國傳統的元素不需要這些,比較幾何化的東西都穿在身上了,如演員身上的裝飾與服飾,可以在這方面多下功夫。這次拍攝中的窗戶、屏風、窗花直接替代了黑色電影中需要用光影來塑造的地方,直接就在畫面中,不需要你再做,再做的話反倒覺得很亂,這是個讓我很意外的情況。
輕巧機身很容易上輔助設備拍攝
我覺得像C300 Mark II這樣的機器給剛剛起來的攝影師一個很大的機會,讓製片成本準入的門檻大幅降低了,最明顯的,燈光的費用就少了很多。但是還是要提一句,高感畫質越來越好並不意味可以不用燈了,否則你的畫面造型是沒有信息的,更別提質感了。高感的提升可以讓你更多地考慮如何為故事服務,如何做氣氛。比如像以前拍攝時,天光不行的時候可能直接就拍轉場拍夜戲去了,因為那會兒基礎ISO太低,畫質又上不去,做這個事情就很不現實,C300 Mark II用到2500都是沒有問題的,尤其是想營造自然火光這種效果,這個跟基礎ISO相關的功能就必須要有,C300 Mark II在全面性上考慮的非常多。
這次使用首臺C300 Mark II拍攝古裝題材的片子,收穫還是很多的,C300 Mark II保留了佳能傳統色彩科學的優勢,提升了寬容度之後畫面更加有電影感,更好地詮釋了」C」這個LOGO的含義,雖然國內的拍攝條件相比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我願通過學習與努力一點點去影響它。也希望大家多關注我們的《倩女簫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