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抗凝治療(懷孕後腹部如何注射抗凝劑)
2023-07-25 17:21:37 3
親愛的準爸爸/準媽媽,當您看到「抗凝劑」、「低分子肝素」、「抗血栓」這一系列名詞一定會有很多疑惑,對您來說一定很陌生。
「抗凝劑是什麼藥?」
「為什麼我需要注射抗凝劑?」
「是不是我的病情很嚴重?」
「怎麼打?」「打在哪?」
孕媽們常常很焦慮,不僅如此,隨著懷孕後肚子漸漸增大,還會擔心扎到肚子裡面的寶寶。接下來產一科李芳就為新手寶媽們排憂解難,依據《抗凝劑皮下注射護理規範專家共識》,告訴您低分子肝素注射的二三事。【婦幼健康科普】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類藥物:
由於孕婦在孕期的血液呈高凝狀態,所以在孕期或產後有發生血栓的風險。不同於非孕期,且近年來孕產婦血栓性疾病也多有發生,特別是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抗磷脂症候群、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的孕產婦,尤其要注意預防血栓形成。所以為了讓您的整個孕產期更安全,醫生會根據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的結果,來決定您是否需要抗凝治療以及抗凝治療的方式。我們這裡所說的抗凝劑就是其中的一種抗凝治療方式。
低分子肝素( LMWH ):主要用於預防和治療血栓栓塞性疾病,也是治療由抗磷脂症候群、易栓症、自身免疫病等引起的復發性流產的有效藥物。治療劑量的低分子肝素對母體和胎兒都是安全的, LMWH 不能通過胎盤屏障,故不會增加胎兒出血事件的發生。
注射部位:
1.對非妊娠期成年患者,無論單次注射或長期注射,抗凝劑注射部位優選腹壁。腹壁注射部位是,上起自左右肋緣下l cm,下至恥骨聯合上1 cm,左右至臍周10 cm,避開臍周2 cm 以內。
優點:腹壁皮下組織較厚、降低藥液外滲風險;所含神經纖維少,痛感相對較輕;注射面積大,藥液吸收快、不受運動影響;
2.特殊人群注射部位選擇:對妊娠晚期(妊娠28 周至臨產前48 小時)患者選擇腹壁注射時,經B 超測定雙側前上側腹部、前下側腹部、中上側腹部、中下側腹部8 個區域皮下組織厚薄程度,在確定皮下組織厚度大於注射針頭直徑後,予以左右腹部輪換注射。
注射體位:
1.腹壁注射時,患者宜取屈膝仰臥位,囑患者放鬆腹部。
2.上臂外側注射患者宜取平臥位或坐位。坐位注射時上臂外展90°(置於椅背),患者肩部放鬆。
注射前是否需要排氣?
推薦採用預灌式抗凝針劑,該針劑注射前不排氣,針尖朝下,將針筒內空氣輕彈至藥液上方。臨床上常用抗凝劑多為預灌式注射劑型,針筒內預留 0.1ml 空氣,可在注射完畢剛好填充於注射器乳頭和針梗內,使得針筒和針梗內無藥液殘留,既保證劑量準確,又避免針尖上附著藥液對局部皮膚的刺激,減少局部瘀斑、硬結髮生。
注射角度:
垂直褶皺注射法:左手拇指、示指相距5~6 cm,提捏皮膚成一皺褶,右手持注射器以執筆姿勢,於皺褶最高點垂直穿刺進針。
優點:使皮下細小血管鬆弛彎曲,不易受到破壞;局部皮膚間隙增大,有利於與肌肉層分開,促進藥物吸收;防止針頭刺入肌層引起疼痛和出血;易於把握進針深度,縮短進針行程,減少對腹壁皮下組織損傷;易於固定針頭位置,防止針頭移位。
注射前不抽回血。臨床操作時左手全程提捏皮膚,右手垂直進針,很難抽回血,如勉強換手操作,易導致針尖移位,加重組織損傷。
注射速度與拔針
持續勻速注射10s,注射後停留10s再快速拔針。過快會刺激局部毛細血管引起出血,過緩針尖長時間停留在皮下、藥物的刺激,加重局部疼痛、痙攣、增加工作量及患者的焦慮。推注10S,停留10S,可做進藥物吸收,減少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發生率和出血面積。
注射後是否需要按壓?
拔針後無需按壓。如有穿刺處出血或滲液,以穿刺點為中心,垂直向下按壓3~5min。按壓不當(時間過短、時間過長、用力較大等)均易引起毛細血管破裂出血。 注射後注射處禁忌熱敷、理療。雖然低分子肝素相對較安全,但依然需要定期檢查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等項目。
上述分享的內容相信能讓孕媽們消除了疑慮。分享孕產期知識,讓您安全、安心待產是我們婦兒人的使命,小李期待與大家下期見。
文字|產一科 李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