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的小孩怎麼預防手足口病(詳細解讀寶寶手足口病的防治與護理措施)
2023-07-26 06:07:20 1
手足口病的傳染能力是非常的強,每年到了這個季節,就是手足口病的高發季節,人們在帶孩子的時候常常感覺惴惴不安,不知道怎樣才能夠,面對手足口病,小編給大家詳細解讀寶寶手足口病的防治與護理措施
寶寶出現了手足口病,其危害後果很大,所以家長必須要注意防治方法,如果孩子出現了手足口病,能夠及時進行治療,這樣可以恢復更快,如果發現的晚,還會傷及孩子的生命,所以大家必須要注意防止和護理,讓孩子生命無憂,健康生活。
手足口病的傳染途徑
直接接觸傳播:糞便、皮膚皮疹或水皰破損處以及口腔中的病毒可直接汙染所接觸到的人。
經消化道傳播:糞便、皮膚皮疹或水皰破損處以及口腔中的病毒可汙染環境中的物品,被腸道病毒汙染過的毛巾、水杯、奶具、餐具、玩具、衣物、床品、食物、水源等,都可經手—口傳播病毒。
經呼吸道傳播:患者通過大聲說話、咳嗽、噴嚏等方式將病毒通過飛沫傳播在空氣中,當空氣中病毒達到較高濃度時,就會傳播給同一環境中的健康易感者。
醫院交叉感染:收治過手足口病患者的診室或候診區,若通風條件差,公共設施無法及時消毒,易造成患者之間交叉感染。因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引起感染手足口病的也有報導。
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在暴發流行時,任何年齡段的人均可感染髮病。
最易感染髮病的是學齡前兒童:學齡前兒童(3~6歲)的免疫系統並未發育完善,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較成人差;託兒所、幼兒園、學校等是這些兒童聚集密度最大的地方;且衛生習慣仍較差,玩具用品等經常共享;加之手足口病的潛伏期和前驅期症狀不明顯,易被誤診;因此手足口病容易在託兒所、幼兒園、學校中迅速蔓延。
成人感染也有發病的風險:成人大多以隱性感染獲得相應的抗體,免疫力較差的成人也會像兒童一樣發病。成人手足口病的皮膚症狀和兒童相似,有些症狀甚至比兒童會更嚴重。
手足口病的流行規律
無明顯的地區性:由於傳播途徑複雜,傳播速度快,較短時間內就可能發生大流行。常常2~3年會有一次規律性的高峰。暴發流行幾乎每年在世界各處都會發生,大多局限在某一地區,也可能引起大規模流行。
較明顯的季節性:近年疫情報告的資料顯示,手足口病四季均可發生,但由於腸道病毒更適應潮溼、溫熱的環境,因此以春、夏、秋季發病率較高。
人群聚集性:暴發流行時,幼兒園、託兒所、學校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為主要流行區域,呈現群體發病現象。
手足口病的預防措施
保護易感人群:手足口病流行季節或地區,儘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目前尚無特異性疫苗預防。全球已知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各型之間不存在交叉免疫(若是曾得過手足口病,只對曾感染過的那種(型)病毒有免疫力)。
隔離傳染源:患者隔離時間應為發病後不少於兩周,或症狀消失後一周。
切斷傳播途徑:疾病流行季節和地區「勤通風、勤洗手、常消毒、吃熟食、控傳染」是關鍵。
貼士:患者的糞便可用生石灰以1∶1比例消毒,水杯、奶具和餐具等可煮沸消毒,玩具可用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或紫外線照射30分鐘,衣物和床品等可用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或陽光暴曬。
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斷
主要根據症狀診斷。此外,實驗室診斷標準:
1. 病毒分離:從咽拭子或咽喉洗液、肛拭子或糞便、腦脊液或皰疹液,及其他組織標本中分離腸道病毒。
2. 血清學檢查: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或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中IgG抗體4倍以上升高。
3. 核酸檢查:咽拭子或咽喉洗液、肛拭子或糞便、腦脊液或皰疹液,及其他組織標本中檢測到病原核酸。
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感染腸道病毒後,一般有3~7天的潛伏期。這期間,患者不會有任何症狀,但是體內病毒大量複製。
前驅期:發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只是有發燒、咳嗽、頭痛、食慾不好等症狀,無法與普通感冒相鑑別。
症狀明顯期:
大部分手足口病的症狀較為輕微,預後良好,僅表現為皮疹、口腔炎,有時伴發熱,病程約1周左右後完全康復。在類似感冒的前驅症狀後的當天或第二天即會出現皮疹。典型的皮疹主要散發在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少數患兒可發生在四肢及臀部,軀幹部極少見。皮疹為粟粒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先發生於手指屈面及其掌面、腳趾和腳掌等部位,出現1天後,即有部分皮疹形成米粒或豆粒大小(直徑約1~3mm)的清晰水皰,通常並無痛感,數量多加之汗液刺激會出現癢感,過度搔抓會導致繼發感染。隨著病情發展,可能出現類似咽峽炎的症狀,硬軟顎、舌尖、舌側緣、兩頰、唇齒黏膜可陸續出現散在的白色小水皰,水皰破潰成小潰瘍後有疼痛感,會影響到進食(嬰幼兒表現為流口水、拒食)。發熱是主要伴隨症狀,但通常體溫不高。
解讀手足口病
約0.3%的患兒可能發展為重症,如果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挽回生命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如出現下列情況提示有危重症可能:若精神萎靡、煩躁不安、高熱不退(體溫持續≥39℃,藥物及物理降溫效果不佳)、頻繁嘔吐、肢體震顫或無力、呼吸心率明顯加快、身體出汗部位不對稱等,及3歲以下拒食的患兒應及時就醫;若面色蒼白、呼吸困難、皮膚出現大理石樣花紋等需緊急就醫。
轉歸期:體溫下降,皮疹處若無繼發感染,一般2~5天內水皰逐漸乾燥,形成深褐色結痂,脫痂後不留瘢痕。
手足口病的治療和護理
與其他病毒感染一樣,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抗病毒藥物和幹擾素可以緩解病情、減少合併症,但並沒有特異性的治療藥物,因此家庭護理顯得尤為重要。通常沒有合併症的患兒可以在家治療護理。
一般護理:休息,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對症護理:
針對發燒的護理:使用物理和藥物降溫的方法,注意補水。
針對皮疹的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及時更換棉質內衣,修剪指甲避免過度搔抓,以免造成皮膚損傷和感染,皮膚瘙癢處可局部外塗爐甘石洗劑,當皰疹破裂並伴皮膚繼發感染時,可局部外用抗菌藥膏(千萬不要用含激素的藥膏)。
針對口腔的護理:常用溫涼開水或淡鹽水漱口。針對口腔內水皰破潰後的小潰瘍,可適當使用藥物保護創面促進潰瘍癒合。
飲食護理:患病期間,孩子的消化功能減弱,飲食上應給予易消化的營養食物。出疹期間,尤其在口腔內水皰破潰成小潰瘍期間,可以多給予一些溫的流質飲食。伴有口腔潰瘍症狀的患兒對維生素B2和維生素C需要量大,疾病期間的飲食中可以多配合此類成分含量豐富的新鮮蔬果。病癒後可及時補充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要想讓孩子遠離手足口病,必須要注意講究衛生,包衛生做到位,可以幫助孩子緩解病情,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易感人群,保護好孩子,隔離傳染源,這樣更有利於疾病的恢復,家長更應該注意孩子的飲食方法,當心病毒感染,如果孩子有手足口病,千萬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當心傳染其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