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校園暴力動漫(告白:女老師向害死女兒的少年復仇)
2023-07-26 04:42:26 1
日本電影《告白》豆瓣評分8.8,根據探討青少年犯罪問題的長篇推理小說《告白》改編。
這是一部懸疑片。
女老師的女兒被班裡兩個性格迥異的少年出於惡意害死了,她的復仇方式簡直殺人誅心,不是簡單地殺了他們,而是抓住他們的弱點在心理上給予重重的折磨。
以下是電影的內容。
根據日本少年法,未滿十四歲的罪犯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小女孩的死泳池邊
一個四歲的小女孩正在逗寵物狗,此時有兩個少年,少年A和少年B,走到她旁邊。
他們拿著一個小包,把包遞給她,笑著說:這是你媽媽叫我們給你買的禮物,裡面放有巧克力哦。
小女孩開心地接過,想打開看看,手剛放在小包的拉鏈上。
「噼滋」
電流的聲音,也是人體觸電的聲音,小女孩整個人躺在地上一動不動。
少年B被嚇到了,問:「這是怎麼回事,她怎麼一動不動?」
少年A很有成就感地笑了,「她死了,你可以四處宣揚是我做的哦。」
他的語氣裡充滿期待,很希望少年B把他殺了人的事情宣揚出去。
少年B怕了,如果被人知道小女孩是被電死的,他也會被懷疑的。
於是他把小女孩扔進遊泳池裡。
然而小女孩的真正死因是溺水身亡,而不是觸電。
小女孩的死自然被當成了意外,即不慎跌入泳池。
少年A懷有殺意,卻沒有成功
少年B沒有殺意,卻害死了小女孩
小女孩的母親叫森口悠子,單親母親。
女兒就是她的全世界,是她唯一的精神寄託。
森口是一名老師,事後發現女兒的死與學生有關,不是意外。
當她向這兩個少年詢問女兒的死因,
少年A得意洋洋地表明自己就是想殺死小女孩,一點也不在意她就是小女孩的母親。
少年B則為自己開脫,表明自己是受害者,被A利用了。
害死一個無辜弱小的人,兩個人漠視生命,沒有任何的負罪感。
不可原諒,無法原諒,永遠不可能原諒。
她不打算藉助法律,因為就算告訴警察,他們也不會坐牢。
電影中有一個例子:
在校表現老實的女生偷拿實驗室的劇毒物質摻入晚飯裡毒死了自己的家人,還在網絡上記錄家人中毒時的症狀。
然而這個女生因為未滿14歲,沒有受到任何處罰,也不會被公開照片和姓名,反而是教女生藥理知識的理科老師遭到網暴。
恨充斥在腦海裡,她要為可憐的女兒復仇,雖然很想殺了他們,但她選擇比殺人更好的復仇方式。
少年A少年A,可以說是一個天才少年,學習成績很好;在同齡人看動畫的時候,他在看深奧的著作,利用電學知識製造小發明。
表面上看是一個好學生,但事實上,他冷漠殘忍。
在讀小學的時候,他用自己製作的工具,稱之為處刑機器,虐待撿回來的貓狗,然後把屍體和處刑機器上傳到自己創建的網站上。
他自傲自狂,覺得自己很有才能,認為周圍的人都是愚蠢的笨蛋,根本沒有什麼活著的意義。
別說動物,就連人他都懷有殺意。
少年A根本不懂得敬畏生命,甚至自己的生命都不在乎。
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一個人,他的母親。
書籍《告白》有一句話說明了少年A對母親的感情:我唯一愛的人因為我的存在而痛苦,讓我非常難過。
A有極強的戀母情結,而且在成長過程中極度缺愛。
在A的眼中,母親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電子工程學者,卻與一個平庸的凡人(他的父親)相戀。
生下他之後,她選擇放棄自己的事業,在家教導他。
但是她還是後悔了,後悔了放棄自己的事業,A的存在讓她感到痛苦。
在A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她不會給他講童話故事,而是教他電子工程的知識。
也許是A的表現不符合她的高期待和嚴標準,這讓她很抓狂和挫敗,總是動手打A。
時間久了,A的父母離婚了。
A的母親選擇了自己的事業,結果當然是拋棄A,留給他一堆深奧、晦澀難懂的著作,說了一句經常說的話:因為你身上流著我的血,所以繼承著和我一樣的才華。
A就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母親。
他一直對母親拋棄自己這件事耿耿於懷,也不敢主動去找母親,害怕自己再次被拋棄。
但A一直堅信自己和母親是血脈相連的,他要施展母親留給他的才能。
A想成為出類拔萃的人,受到矚目,這樣他最在乎的人(他的母親)就可以看見他的才能,才不會拋棄他。
少年B少年B膽小懦弱,內心敏感,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也沒有什麼朋友,成績一般,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優點,但內心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心有不滿時,不敢反抗,也沒有勇氣告訴老師,就只會在本子寫滿「去死」的惡毒話語。
B在母親的溺愛中長大。
他母親一直覺得B是好孩子,不斷地在外人面前誇他善良,就連B把小女孩扔進了泳池,她逗覺得B好可憐,竟然被別人利用。
殺人可以引起注意
A的發明獲得了全國大賽初中組的優秀獎,他很開心,心想很多人可以在媒體上看到他。
但是獲獎的那天,因為媒體在大肆報導一個同是十三歲的女孩毒死家人的事件,根本不會有多少人注意到他的優秀,母親也不會。
A非常生氣,他覺得這個女孩一點也不厲害,憑什麼可以受到那麼多人的關注,要是他肯定連殺人工具也可以自己親手做出來。
A有了殺意,用自己做的工具殺人,隨便殺什麼人都無所謂。
他要找一個共犯當他的證人,認為B就是最合適的人選,一個心有不滿卻不敢做些什麼的膽小鬼。
殺人為了證明自己是勝利者
內心弱小的人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自己遇到問題就責怪別人不幫他。
B因為違反了不得出入遊戲廳的校規受到了處罰而對女老師心生不滿,認為當他遇到困難時女老師不幫他。
這時A主動向B搭話,提議用他的工具去教訓壞人,但沒有指明是殺人工具。
人選由B來定,B很興奮,決定選擇女老師的女兒,來懲罰她重視自己的孩子多於學生。
於是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但實際上B沒有交代的是他其實也是有殺意的。
在他抱起小女孩的時候,小女孩眼皮動了動,他知道女孩還活著。
但是A離開泳池的時候,說B就是一個懦弱無能的廢物。
B脆弱敏感的自尊心被狠狠地傷到了,他要做成A沒有做成的事,直接把活著的小女孩扔進泳池裡,一副勝利者的姿態,頭也不回地離開。
復仇教室
在學生們喝完牛奶後,女老師說自己把含有HIV病毒的血液注入了害死她女兒的兇手的牛奶中,兩三個月之後他們需要去驗血,如果感染的話,潛伏期是5~10年。
事實上,她並沒有這麼把血液注入到牛奶中。
但這些學生對HIV了解甚少,一聽到HIV就本能地害怕。
女老師這麼說是為了讓A、B每天活在恐懼中。
B覺得自己既然已經喝了含有HIV血液的牛奶,就一定感染上愛滋病了,自己活不久了。
B每天都處在恐懼中。
他不敢去學校,覺得班上的同學知道了他是「殺人兇手」,一定會欺凌他並且殺死他。
他母親一直認為B是一個優秀善良的好孩子,對B有著高期待,肯定接受不了B是個懷著殺意的「殺人兇手」。所以B也不敢告訴父母自己遭到感染了愛滋病的報復,害怕父母知道事情真相後,父母會拋棄他。
B不洗頭,不洗澡、絕對不讓家人碰他碰過的東西,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發狂地亂叫,飢餓感和身上的臭味是他活著的依據。
但是女老師利用新老師,讓新老師和同學每周都去B家家訪,就是抓住B膽小怕死的心理。
B非常恐懼,他認為新老師和同學都是女老師的眼線,是女老師派來準備殺死他的,而他媽媽卻沒完沒了地說女老師的壞話。
B最終精神失常,用水果刀砍死了自己的母親。
A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性命,他非常希望感染這個會危及生命的愛滋病,這樣他的母親一定會來照顧他的。
然而,A發現自己並沒有感染,失望透頂,覺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消磨時間,甚至殺了自己的女朋友,因為她說了A的母親拋棄他這類的話。
A得知自己母親再婚並且懷孕後,認為自己徹底被拋棄了,他也不想活了。
他要幹一件震驚社會的殺人案件,媒體肯定會大肆報導,這樣母親肯定會注意到他的。
A在學校的講臺上安裝自己製作的炸彈,引爆的開關是他手機的發送鍵。
他打算炸死自己和一群師生。
然而A按下了引爆鍵,學校大廳沒有爆炸。
森口一通電話徹底報復了A:我將你製作的炸彈放在你母親的研究室,你按下了引爆鍵,是你親手殺死自己這世上唯一最愛的人。
復仇完成。
一個悲劇,真的是人性本惡嗎?
A成長在缺愛的家庭裡,而B則在溺愛中長大。
兩個少年的性格截然不同,卻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不得不說,孩子的成長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雖然人物和故事雖然有點極端,但人物和故事背後涵蓋的很多現實問題值得全社會反思,比如青少年犯罪以及法律、校園欺凌、家庭教育、人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