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動頻繁與胎動一般的寶寶對比(胎動情況蘊藏信息)
2023-07-25 22:43:18 1
懷孕之後,肚子每大一點、胎兒每有一種新的發育表現,孕媽都會非常的興奮。
而當胎兒能夠產生胎動的時候,孕媽尤其高興,因為這是孕媽能夠明顯 感覺到胎兒活力的現象,會讓孕媽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
一般情況下,18周到20周的這幾周時間之中,大多數人應該會初次感受到,不過這時候的感覺並不是十分的明顯,因為這時候的胎兒還不是太有勁兒,在動的時候並不會很激烈,所以孕媽只會感受到一種十分輕微的胎動。
可以說,只要孕媽稍微粗心點,就有可能會忽視掉胎兒的初次胎動。
再過幾周,大約到了28周的時候,胎兒的胎動行為就算是比較有力、正常了,之後的一個月時間中,就是胎兒胎動最為明顯的時候,且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這是因為胎兒在這段時間內開始形成一定的「生活規律」了。
我們知道,在孕7月後胎兒的胎動就比較有力且規律了,但是胎兒的規律和大人的規律是不一樣的。
因為胎兒的晝夜觀十分模糊,基本上是不分晝夜的,所以胎兒就會在晚上醒來,醒來之後因為沒啥事兒,於是就可能會撒個尿、伸伸胳膊蹬蹬腿等等。
而這時候對於孕媽來說卻是睡覺的時候,所以孕媽就會感覺到自己睡覺的時候胎兒胎動明顯,其實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只不過是因為孕媽的作息和胎兒的作息不同步導致的。
有些孕媽可能又要說了,自己感到胎兒的胎動行為並不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胎兒的幾次胎動行為中,孕媽的感覺並不一樣,這是為啥?
其實,這種情況也很正常,這是因為胎兒的胎動並不是單一的動作,而是一種多種類的行為。
比如咱們做運動的時候不可能只做一項運動,而是多項運動交互進行的。
那麼,胎動的類型都有哪些呢?
①上肢行為引發的胎動:主要是由於胎兒的上肢運動引發的胎動,包括伸手臂、手臂帶動的身體扭轉等,這類胎動的持續時間一般在15秒之內,孕婦能夠感覺到胎兒的這種運動。
②下肢行為引發的胎動:主要是由於腿部的運動引發的胎動,比如說踢腿、伸腿等等,下肢運動的速率較快,力量相對不是很強,每次胎動的時間也很短,孕媽也能夠明顯地感覺到。
③呼吸行為引發的胎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胸壁運動,這類胎動方式所造成的波動很小,所以一般情況下孕媽是很難感覺得到的。
④軀幹行為引發的胎動:這就是胎兒的身體運動導致的胎動,比如說胎兒翻身等,這種胎動引發的波動較強,並且所使用的時間也是比較長的,通常都會在3-30秒之間,孕媽的感覺也會比較明顯。
當然,這些情況雖然說是正常的,但有時候胎兒的胎動異常卻並非正常情況,這一點孕媽要注意。
如果孕媽有時候感覺到胎兒出現了很不常見的胎動行為,那麼就需要注意了,很可能是胎兒出現了問題。
1)胎動的力度、時間、頻率等毫無規律
如果孕媽感覺到胎兒突然在某一段時間內,出現了比較紊亂的胎動行為,一會兒快、一會兒慢,一會兒激烈、一會兒平和,那麼很有可能是因為胎兒缺氧了。所以,當孕媽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地就醫檢查,避免貽誤時機。
另外,胎兒出現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是因為孕媽的睡姿不正確,導致母體部位受到壓迫,影響到了胎兒的供氧了。
因此,在孕中後期最好採用左側臥的方式睡覺,腿部可以適當墊高,以減少對母體的壓迫,讓胎兒供氧更為順暢。
2)胎動突然激烈,之後又忽然終止
胎兒在某個時刻突然變得十分活躍,但是經過些許時間之後,忽然不動了,遇到這種情況是非常不正常的,所以我們要很注意,導致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①胎兒受到了外力刺激,比如孕媽不小心摔倒了,磕碰到了肚子,使胎兒受到了撞擊等等,都有可能出現異常的胎動,孕媽要多留意,平時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肚子,避免產生磕碰,同時注意做好防滑、防撞措施,少去公共場合,不去人多、環境複雜的地方。
②發生了臍帶繞頸,如果孕媽的臍帶過長,超過了正常值(50釐米),那麼就可能會引發臍帶繞頸。
另外,臍帶打結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建議孕媽及時就醫、馬上就醫、立即就醫,這種情況是刻不容緩的,因為胎動的忽然停止,很可能是因為胎兒窒息了。
3)胎動明顯變少
當母體患病之時,腹中的胎兒也是會受到影響的,就比如說母體要是患上流感這種病毒性疾病,那麼胎盤的血流量就可能會產生異常,從而引發胎兒胎動減少。
這種情況導致的後果,可不僅僅是胎動減少這麼簡單,還有可能會導致畸形等情況,所以要是生病,最好馬上到醫院就醫治療,不要一個人「扛」,因為這時候的孕媽已經不是一個人了,而是兩個人,孕媽扛的過去,胎兒未必能夠扛過去。
育兒寄語胎動異常就是胎兒異常的直接表現,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建議孕媽們儘早地進行檢查,別心存僥倖。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