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星巴克使用過期產品的處理(星巴克上熱搜使用過期食材)
2023-07-25 22:48:27 3
星巴克又上熱搜了。
新京報12月13日報導,星巴克在無錫的兩家門店,在記者臥底期間,存在頻繁觸碰食品安全紅線的情況:食材過期後仍繼續用,做成多款暢銷飲品售出;主管、店員「言傳身教」篡改保質期,有的食材被人為「延保」一周;承諾「開封後不過夜」的糕點,第二天偷偷上架;用吧檯毛巾擦垃圾桶,提前處理問題食材應付檢查。
而且記者臥底多日後發現,上述亂象並非偶發,在利益驅使和監管疏漏下,有些門店奉行著食品安全的「潛規則」。
據了解,星巴克在國內200多個城市擁有超過5300家直營門店,也在官網上給出承諾:「以行業最高標準為基礎,制定並嚴格執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標準。」
1星巴克上一次上熱搜,是因為8月底的「400元自助餐事件」。一位探店的美食博主吐槽這麼貴的自助餐品種少、分量小、不好吃、上菜慢,沒想到遭到疑似星巴克員工和水軍的反擊,稱其沒文化還瞎BB,隨後引發了輿論更廣泛的圍觀和更大力的吐槽。
上一番口水仗對於星巴克來說其實無傷大雅,因為被吐槽的算不上傷筋動骨的硬傷。但這次就不同了,直接觸碰了食品安全的紅線。
有網友很驚訝、很意外,想不到連星巴克這樣的國際知名品牌,也會出現這種低級問題;有網友很遺憾、很痛心:咋啥到了我們這兒都變味了?
是的,星巴克存在的這些情況,今年10月我們在麥當勞就見過,去年7月我們在漢堡王也見過。這三家無一不是享譽全球的知名餐飲品牌,按道理應該是有非常成熟的質量管理體系,足以成為餐飲行業的標杆,怎麼現在接連曝出食品安全問題,而且還是很低級的使用過期食材、改標籤之類的問題呢?
這跟小作坊有什麼區別?
2有人說這是在中國市場「入鄉隨俗」了,還搬出了一句老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這種觀點乍一聽有道理,因為國內餐飲確實存在很多毀三觀的亂象,一些拿不上檯面的做法難免不會被國際品牌活學活用。但這種觀點實則經不住推敲,只需要問兩個問題:
其一,這些國際品牌在國外會這樣做嗎?
其二,這些國際品牌在國外敢這樣做嗎?
答案大概率都是「不會」。
其實,如果只算經濟帳,也會發現這種「雙標」很弱智。
在2021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公布後,星巴克CEO凱文·詹森表示:「在短短兩年內,我們中國業務的收入增長了23%。」他還說,「我們在中國的業務健康狀況良好,我們對長期增長機會充滿信心。」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區別對待中國消費者?腦子進水了?
△圖自餐寶典
3國際大牌「雙標」的情況,本月初剛剛新鮮出爐了一個案例,加拿大鵝因售後服務「內外有別」而鬧得沸沸揚揚,隨後媒體又扒出LV、Gucci等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對此,有評論表示,這些國際名牌既想掙中國人的錢,又不想給中國人同樣的尊重,這屬於典型的「不要臉」。這種自以為是的小聰明,以為別人是傻瓜,其實自己才是最大的傻叉。
顯然,這樣的評論可以直接照搬過來,安在今天的星巴克、麥當勞、漢堡王頭上。
以上算的都還是經濟帳,其實很多時候可以簡單一點,直接算法律帳,因為不合規就是不合規,不能因為其他很多人不合規,你的「不合規」就「合規」了。
10月份麥當勞曝出問題後,安徽立即對全省各地麥當勞門店開展突擊監督檢查;漢堡王上了央視315後,全國多地也連夜展開了對轄區漢堡王門店的檢查。
那麼,這次的星巴克呢?
4最後,引用一段央視網針對加拿大鵝事件的評論,送給星巴克們:
一些跨國企業既要重新審視自身的博弈能力,更要重新梳理自己的「基本盤」,認清誰是核心客戶。如果停留在發展中國家「人傻錢多」的舊觀念中,以為中國等市場消費者會因「崇洋媚外」,而對劣質產品和服務忍氣吞聲,繼續搞雙標、店大欺客,侵蝕我們消費升級和美好生活的願景,不僅是自身經營戰略的重大失誤,更將嘗到我國監管的重拳,和消費者「用腳投票」的惡果。
參考文獻:
[1] 彭鏡陶,韓福濤. 臥底星巴克:咖啡食材過期繼續賣,保質期隨意改,報廢糕點再上架. 新京報, 2021-12-13.
[2] 央視網. 這些洋品牌還搞「霸王條款」?該睜眼看中國了!2021-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