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回老家的感悟(鄉情散文老家的端午節)
2023-07-25 23:26:43 2
鄉情散文:老家的端午節
文:楊曉光
昌黎歷來屬於文化大縣,昌黎民歌名揚海內外,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冀東皮影戲在昌黎落地生根。所以我想,老家曬甲坨過端午節,一定有著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只不過當年我年齡尚幼,只記住了過單五(端午)吃粽子。
老家的鄉親包粽子普遍使用蘆葦葉,用馬蓮綑紮。講究健康食品,綠色包裝。在農村挖土脫坯,用於壘牆搭炕,拉土墊豬圈、墊牛棚馬圈的下腳,經年累月取土形成坑塘。當時序推衍到五月初幾兒,坑塘裡土生野長的蘆葦長勢正旺,於是家家戶戶去打葦葉,準備包粽子。
蘆葦叢足有一兩米高,人走進去便不見了蹤影。打葦葉子也有技巧,只撿著葦杆中上部的葉子採摘。一手握住蘆杆,一手往上扽葦葉,而不是通常我們想像的往下劈,否則葉子就會開裂報廢。20片葉子為一把,用一片蘆葦葉像書籤那樣一折一紮。
野蘆葦無序生長,地下泥濘,裡面也不咋通風,啥也不幹都鬧一身白毛汗。況且還有蚊蟲叮咬,蘆葦上的膩蟲摩挲皮膚,幹上一會身上就會發癢。誰知打粽葉,片片亦辛苦。
葦葉打回家後,用水洗淨。與割來的新鮮馬蓮一道,放到鍋裡過一遍開水煮上一煮。免得包粽子時脆裂不宜使用。那時過日子節儉,包粽子的葦葉一次用不完,也捨不得丟掉,而要存放到來年再用。包粽子用過一次的葦葉,吃完粽子以後,也要小心翼翼地洗淨、展平,掛在陰涼的屋簷下晾乾,以備來年再用。
過去生產隊專門闢出地塊種植黍子(大黃米)、黏穀子(小黃米)和黏高粱(黏秫米),因而包粽子的所需食材,家家齊備,只不過數量有多少之別。
將黏米摻兌適量的大米、紅小豆、紅棗,用水浸泡之後,就可以用來包粽子了。用一兩片煮好的葉子摺疊成漏鬥狀,裝滿了米,撩水浸實,把葉子平卷過來,將米包裹嚴實,再用馬蓮綑紮,一個有稜有角的粽子就展現在眼前。那時候奶奶包的粽子,並不像現在超市裡賣的這麼小巧玲瓏。按照當時包粽子標準,一斤米不多不少12個粽子。
老家的鄉親習慣於用大鐵鍋煮粽子,將包好的粽子一圈圈擺放到鍋裡,清水漫過粽子表面,大火煮開,文火煨上兩三個小時,住火以後,在鍋裡燜一兩個小時。欲將色香味俱佳的粽子吃到嘴,沒有一天功夫是做不到的。五月節是入夏第一節,也是唯一的節日。以後天氣越來越熱,再也不會這樣大張旗鼓地燒灶火了。
剛出鍋的粽子醇香撲鼻,吹著熱氣搓著手剝去粽葉,甜軟的黏米,飽滿的小豆,點睛的大棗,葦葉的清香融於米豆,真是既飽眼福,更飽口福。有條件的人家蘸著白糖吃粽子,頂不濟也蘸著糖精水。咬一口滿嘴香甜,咽下肚滿腹香醇。
五月單五正值麥子曬熟之際,天氣炎熱,食物易黴變不好保存。那時沒有冰箱,奶奶只能把粽子浸泡在涼水裡,這樣既能讓粽子不變質,又保證吃起來柔軟適口。或者將煮出鍋的粽子掛在房梁上,保證半個月內不會變質。想吃的時候放到平屜上,蒸一蒸,餾一餾,絲毫也不影響對於美食的享用。
老家的鄉親過單五,並非僅指五月初五這一天。一般在五月初幾兒這十天內,都有過節的儀式感。包粽子作為一個節日符號,
一家人圍桌而坐,包粽子、吃粽子,老老少少,熱熱鬧鬧,聚著過日子的人望,透著生活裡的吉祥。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繫刪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土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