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影片永不消逝的電波影評(影評修復賦能)
2023-07-10 05:25:15 2
「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當銀幕上的李俠,穿過 63 年時光隧道,再次回到大屏幕,觀眾們被感動著,思考著,回憶著,情感得到充分發掘和釋放。這是63年前拍攝的《永不消逝的電波》嗎?
《永不消逝的電波》是1958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紅色經典電影。該片以湖南瀏陽籍中共地下黨員李白烈士為原型,講述他潛伏上海進行地下革命鬥爭、英勇犧牲的故事。該片因為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突出,播映幾十年以來保持著良好的口碑和觀眾緣。中國電影資料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 5G 新媒體平臺為此決定對這部影片進行修復重映。
「修復電影」聖殿騎士、義大利博洛尼亞電影修復實驗室的掌舵人大衛·波奇對修復電影始終堅持一個原則:「修復一部電影不等於創造一部新電影,我們的工作是在尊重電影的基礎上,還原電影最原始的內容。」如何修復《永不消逝的電波》這部經典的黑白影片,如何把孫道臨等老一輩電影藝術家活靈活現的演繹有血有肉地展現出來?如何讓這部影片以真實而又嶄新的面貌回歸廣大觀眾視野?修復團隊為此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他們把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機互動式AI上色技術和傳統修復4K技術相結合,通過物理修復(對膠片進行修補)、數字修復(掃描修復、調色、合成)和藝術修復,花了7個多月時間「精雕細琢」,逐幀修復了原片16.5萬幀黑白影像,把它們變成了116分鐘的彩色影片,今年10月6日在國內院線再次公映。「慢工出細活兒」,《永不消逝的電波》經過修復,煥發藝術活力,再次感動了全國觀眾。電影修復技術賦能,經典更加經典。
《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李俠的形象深入人心,讓人銘記。
細節描寫精準,人物形象真實可信。主人公李俠的扮演者孫道臨無疑是那個時代風華絕代的演員之一,為了演好角色,孫道臨特意拜訪了原型人物李白的夫人裘慧英及多位地下工作者,很好地了解到李白的長相、表情、姿勢儀態、習慣性行為等等,所以他在表演中顯得非常自信而到位。他曾在拍攝散記中寫道:「扮演李俠以湘繡莊先生的面貌出現時的那一段,我僅僅想到要『像個生意人』,強調了世故圓滑,因而舉止顯得輕飄。」這樣細緻揣摩,又哪能不真實可信呢?
場景布置典型,人物性格立體豐滿。主人公李俠工作和生活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與狼共舞命懸一線,他的武器是可攜式發報機,四兩撥千斤,一著錯則全盤輸。特殊時刻、關鍵時候往往最能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徵。所以當年拍攝團隊在拍攝這部影片內景前,專程拜訪當年與李白共事的地下工作者。他們被告知,要創造李俠這個角色首先要考慮他的底色。什麼是底色?底色,其實就是人性最集中最根本的體現。又要怎樣去找到那種底色?只有在特定的典型的環境裡才能體現出來,艱難困苦見底色。孫道臨等主創人員不斷探索,來回練習,把一個共產黨員機智英勇、堅強無畏、頑強不屈的性格,在那種千鈞一髮或是嚴刑拷打的特定環境下,通過一個個道具、一句句對白、一個個動作把典型場景演繹得維妙維肖,動人心魄。孫道臨甚至在拍攝主人公被捕受刑的那場戲前,還親自體驗了坐老虎凳、喝辣椒水的滋味。一部電影沒有典型的場景布置,就沒有觀眾情感的寄託點,就不能引起觀眾的關切和共鳴。
敘事角度多維,人物精神深入人心。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超級無敵無缺點,也有友情愛情親情。剛從延安抗日前線到上海敵後時,李俠拿著個地圖熟悉地形也就菜鳥一隻。後來在虎穴中,他也常常想念延安的戰友們。在共同生活和工作中,他和並肩戰鬥的同志產生感情組成家庭,有了孩子後他還是一個細心耐心的父親。這樣電影從多個角度來塑造李俠這個黨的隱蔽戰線英雄人物,不僅形象飽滿、真實可信,他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提煉升華,深入人心。影片沒有概念化、格式化地圖解英雄精神。英雄因為隱秘而偉大,因為平凡而可愛,李俠從真實生活中走來,歷經磨鍊而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不怕犧牲,一往無前,為革命事業作出貢獻,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修復電影,再現英雄、歌頌英雄,實質是為了學習英雄、再造英雄。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希望我們的時代有更多的英雄和英雄精神出現。 影片立體多維、真實生動地呈現了主人公李俠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經過修復的《永不消逝的電波》以年輕人更容易親近的形式再現,具有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魅力。
文/謝紅梅
編/肖洋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